缩略图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探究

作者

李佳芮

昆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昆明 651701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教育内容的创新,也关乎教学方法的转型和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提升。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策略与路径,以应对现代学生需求与教学挑战,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提升思政课程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新思路。

一、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体现为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哲学思想、丰富的道德伦理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历史积淀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时间的深 族的 衰更迭与智慧的积累。哲学思想,如儒、道、佛的教义,为旧时人们提供了宇宙观、 道德伦理 尤其是重视家庭、尊老爱幼和社会和谐的观念,构成了社会的基本道德框架 在诗 音乐、建筑等领域展现了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创造力。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 化的骨架, 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现代社会文化绵延传承的宝贵资源。

(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体现为提供文化连续性与社会稳定、促进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以及引导道德建设与精神繁荣。文化连续性保障了民族记忆与历史经验的传承,为社会变革提供稳定的文化基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有助于形成对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与积极回应。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智慧与人文关怀,对于引导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涉及到如何将历史的智慧与现代生活的需求相结合。这一融合的核心在于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共鸣点,从而实现双向的适应和共生。有效的融合策略包括在教育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再现和传播,以及在社会治理和日常生活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智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使其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

1、许多教学材料仍停留在传统理论和历史叙述上,缺少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导致学生难以在课程中找到与自身经验和观察相呼应的内容,减弱了学习的相关性和吸引力。

2、对现代技术和媒介的忽视。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获取和交流方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很多思政课程并没有有效利用现代媒介和技术手段来传递知识,例如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导致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产生割裂,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和互动性。

3、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忽视。思政课程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案,缺乏对不同学生需求的适应和响应,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降低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

1、教学方式的传统化和刻板化。大量依赖于讲授法和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的重要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

2、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的运用。在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多媒体、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效果。然而,这些方法在很多思政课程中的应用不够广泛,导致教学内容呈现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或难以跟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满意度。

(三)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缺乏

尽管理论教学是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但没有相应的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学生往往难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情境相联系,导致学习成果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大打折扣。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等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文化的直观感受和深层次体验,难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和理解。这种状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自信性。

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与路径

(一)整合与创新教学内容

整合与创新教学内容是应对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问题的关键。

首要步骤是确保教材内容的现代相关性,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包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诠释,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同时引入最新的社会发展案例,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连接。为实现内容的整合与创新,高职院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政治、经济、科技等现代知识融合。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学生可以全面理解传统文化的多维价值和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的更新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定期引入新的研究成果和社会变化信息,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通过构建开放、动态的教学内容体系,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学习体验,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和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

(二)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为应对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可采取多样化教学策略。多样化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情景模拟、案例研究、讨论式教学、协作学习和反转课堂等。这些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互动,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理解。情景模拟和案例研究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历史文化场景或现代应用中,通过角色扮演、问题解决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讨论式教学和协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集体智慧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创新。反转课堂则将传统教学模式颠覆,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阅读材料等形式自主学习,课堂上则更多进行讨论、交流、应用实践。此外,引入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课程、互动软件等,也是教学方法多样化的一部分。这些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平台和资源,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也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跟踪学生学习进度。

(三)设计丰富的文化体验与实践活动

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文化体验与实践活动的缺乏,设计丰富多样的体验和实践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有效的策略可包括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工作坊,甚至是模拟古代仪式或戏剧演出。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加深他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将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相结合,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或是在社会实践中探索和应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创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环境。这样的高科技手段能够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中亲身“经历”历史事件或文化场景,从而获得更加深刻和直观的学习体验。

四、结语

高职院校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面临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文化体验与实践活动缺乏等挑战。通过整合与创新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设计丰富的文化体验与实践活动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综合策略不仅提升了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还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凌云. "三式三化"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J]. 职教论坛, 2023, 39(10): 123-128.

[2] 霍晓花. 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3, 44(19): 239.

[3] 戴静, 赵红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探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6(15):

106-108.

[4] 管卫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的价值和路径探究[J]. 艺术教育, 2023, (05): 43-46.

[5] 盛亚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路径探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23): 86-88.作者:李佳芮(1982.8-),女,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教育 课程思政本文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创新团队培育点项目”的阶段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