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深度学习赋能药物设计的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作者

苟玉树 祝园园 刘雪英 张东旭 乔友备 陈新 魏朝

四川省成都东软学院 611844

药物设计是一项复杂且耗时耗力的工程,传统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且成功率有限。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能力,逐渐渗透到药物设计的各个环节,为解决传统药物设计中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深度学习能够从海量的生物数据中挖掘潜在规律,预测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加速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大大缩短了新药研发的周期。然而,深度学习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仍处于发展阶段,面临着数据质量、算法性能、跨学科协作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深度学习赋能药物设计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据整合优化,筑牢智能设计根基

作为机器学习框架的核心要素,信息资源的完备性直接影响算法效能。在生物医药研发场景中,多维异构数据资源的整合直接影响模型预测能力。现阶段相关研究涉及生物遗传信息研究、蛋白质功能解析技术、SMILES 字符串表征体系等多个维度,但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与质量波动难题。针对该现状,建议从两个维度开展系统性优化。首先,推动跨领域信息交互标准的统一化建设。通过建立多源异构数据的清洗转换机制,采用 SMILES 字符串作为分子结构的通用解析方案,确保异构系统间的语义一致性。构建多维度验证机制,通过算法筛选剔除干扰因素与无效样本。其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依托PubChem、ChEMBL 等国际共享平台的技术架构,构建分布式数据交换网络,重点突破商业机构与学术单位间的信息壁垒。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授权访问模式,在保障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实现研究资源的动态共享。在具体实践中,可建立跨机构联合实验室,针对特定靶点开展数据联合标注。通过设计动态质量评估模型,对共享平台的化合物活性数据进行自动化校验。在模型训练阶段引入对抗验证机制,有效识别并排除存在表征偏差的样本数据。这种系统化整合策略既保持了原始数据的生物学意义,又显著提升了机器学习模型的泛化能力。

2 算法创新突破,提升模型预测效能

作为现代药物研发体系的重要技术支撑,深度学习框架的迭代升级直接影响创新药开发效率。当前技术体系中,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图神经网络(GNN)等计算架构已被整合到化合物筛选、活性预测等关键环节,但在处理多维度药物设计问题时仍面临技术瓶颈。对此建议从算法架构与系统优化两个层面推进突破。在计算模型构建层面,需紧密结合药物研发的特殊需求进行定向开发。针对化合物空间构象的多样性特征,可深化图神经网络(GNN)的拓扑解析能力,通过建立原子间化学键的三维映射模型,精确解析非共价键作用等微观结构特征。对于药物 - 靶标结合的动态过程,建议融合时间序列分析框架,构建能够模拟结合能变化的动态仿真系统。这种双重建模策略既可保持分子结构的化学完整性,又能准确反映分子互作的动态特性。在系统优化层面,建议实施智能优化与集成验证相结合的提升方案。借助智能优化机制动态调整学习参数,例如采用自适应学习率控制模块,使模型能够根据误差梯度变化自主调整收敛步长。同时构建多模型验证体系,通过集成学习框架将不同架构的预测结果进行交叉验证,这种复合验证模式既可提升活性预测的准确性,又能增强系统的运算效能与可靠性。

3 跨学科融合深化,拓展药物设计边界

药物设计本身就是一个高度综合的领域,融合了多种学科知识。深度学习技术要在该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实现与生物学、化学以及医学等学科的实质性交汇。当前,跨学科协作虽然已经启动,但在协作的深度与广度层面仍有提升空间,亟需进一步深化。关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关键在于推动不同知识体系间的顺畅沟通与方法共享。具体而言,生物学家可贡献其对生物靶点作用机理与疾病发生根源的深刻洞见;化学家能提供关于药物分子构建与精细调整的有效手段;医学专家则掌握着临床试验操作与药物安全评估的关键经验。对于深度学习研究者而言,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精华,正是构建更贴近实际应用场景的算法模型所不可或缺的基础。组建跨学科协作团队,可以集合各领域专长,形成互补效应,共同致力于解决药物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复杂挑战。在人才培育方面,重点在于塑造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过往的药物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往往偏重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难以适应深度学习方法广泛应用所带来的新要求。高等院校及相关研究单位有必要优化课程结构,增设如生物信息学、计算化学等交叉性学科内容,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突破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应大力倡导学生投身于跨学科的研究实践项目中,通过实际操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为药物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已经在先导化合物发现、药物靶点预测、药物活性评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要实现深度学习在药物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还需要克服数据、算法和跨学科协作等方面的挑战。通过数据整合优化,为模型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通过算法创新突破,提升模型的预测效能;通过跨学科融合深化,拓展药物设计的边界。

参考文献:

[1] 姜鸣, 谢润泽 , 杨亮 , 白占涛 . 计算机辅助多肽药物设计的应用:从结构预测到模拟优化 [J]. 延安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25, 44 (02): 63-70.

[2] 莫继松 , 段宏亮 . 制药革命:人工智能重塑药物研发的未来 [J]. 科学2025, 77 (03): 27-30+4.

[3] 祝园园 , 刘雪英 , 张东旭 , 乔友备 , 陈新 , 魏朝 . 兼具抗氧化能力的新型 二氢吡啶类防晒剂的筛选 [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