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情”与“理”
张如弯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中心小学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还要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小学语文承担育人重要任务,德育教学是培养健全人格重要途径,要重视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情”与“理”,进一步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一、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情”与“理”概述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情”指的是对学生的关爱之情。语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教学要注入情感。教师的公平对待,信任和关爱对营造愉快和睦的学习氛围十分重要。没有“情”的教学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感受不到关爱、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得不到真诚实意的鼓励,就获得不了前进的动力,教师教学就达不到理想效果。所以“情”是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成功基础,更是独有特色,要充分重视德育教育中的“情”,让教育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秉持以才化人,以德服人的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理”指的是正确的是非观,是德育教育的保障。小学阶段正处在认知规则阶段,认知能力相对不稳定。在此阶段,对于学生抛出的问题,教师要能给出具体答案和明确依据,判断的过程要理智,能尊重科学,摆正事实,讲清道理,以理服人。通过明确的决断帮助学生提高觉悟,让学生也能做到自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开展素质教育。用学生能接受的方法进行素质教育渗透,才能更好塑造学生,培养良好道德修养,让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实际价值。
二、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情”的塑造
小学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经精挑细选确定的,内在情感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针对文本情感深入挖掘,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感受并提升德育素质。例如在讲解《朱德的扁担》一文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在学生能熟读课文内容基础上,向学生提问:“文章从哪个方面表现出朱德同志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理解。听完学生答案后,教师要及时给出反馈和总结,将文章中的情感准确概括,直观表达,加深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如:朱德同志虽然工作劳苦,但他坚持以身作则,他了解战士们关心,体贴自己的一片深情,在新找到的扁担上刻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是在用一种委婉而巧妙的方式告诉战士们不要再藏他的扁担了,也表达了他要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所以,大家越来越敬爱朱德同志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内容提炼并传达给学生,将教材的德育价值充分发挥。
三、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理”的应用
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注重“理”,将教材中的“理”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将文本知识的使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例如在讲解《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时,讲课时要和学生进行联动,将中心思想概括梳理出来,即:勤学好问。孙中山先生小时候上私塾,遇到不懂的问题需要问先生,即便是知道自己可能会因此挨打,还是勇敢地向先生请教。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借此教育学生,在学习上面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要秉持认真好学的诚恳态度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盲人摸象》这篇文章时,可以借助更灵活的授课方式引领学生感悟其中的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分配一件物品,同样采取蒙眼睛的方式,依次让学生触摸物品。实验完毕后,每个学生都要给出自己的答案。通过切身体会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达文本蕴含的“理”,即:看待事物要全面,片面和主观的看法往往导致错误的结果,从多个角度观察才能理解事物,得到更全面的认识。以及每个人的经历都有所不同,导致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或感知也不同,要尊重他人的看法。
“理”是一种是非观,也是辨析事物中所必备技能,要把观念讲清楚,自己就要先有明确的,清晰的观念。教师要在理解学生认知能力不到位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耐心讲解,让说理的氛围更加和谐,促使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更顺利理解和接受“理”的观念。
总结: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让小学生认知“情”,明白“理”,就要对“情”和“理”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立足文本,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各阶段小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和引导,将“情”和“理”的教育引导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变化,塑造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让小学德育教学价值真正落到实处,让德育课堂活起来,生动起来,促使学生思想品质实质性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珊. “一言一行总关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A] 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论坛论文集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 2021: 4.
[2] 谢芳扬. 以诗育情——试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德育[J]. 吉林教育,2020, (25):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