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润心:廉政生态中的心理健康构建
李百顺
中共丽水市委党校 浙江丽水 323000
心理健康与否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并且对行为的结果产生影响。如果改变人们对待某件事情的态度,就会改变人们处理该事情的行为,正所谓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身。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培育积极健康的心理就会对廉洁行为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促进廉洁自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廉洁用权、廉洁从政的心理认同,从而推动廉洁政治的建设。
必须培育党员干部的健康心理,才能实现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艰巨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心理健康的打造形成一支干事创业的铁军,从而推进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一、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廉政制度防线
基于心理健康对于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重要价值,必须重视心理健康的培育。在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中,理想信念的不坚定决定了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履职,能否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初心使命,培育合格党员。王岐山在 2015 年在中纪委的一次会议上指出,对被立案审查的党员干部,要从学习党章入手,重温入党志愿书,唤醒他们“激情燃烧岁月”的记忆,对照自己理想信念的动摇和违纪违法的事实,写出忏悔录,自悔自新,警示他人。贵州省委原常委、原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在忏悔录中说道:“由于自己长期位高权重,加之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淡薄,不注意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养成了民主意识差,作风越来越霸道的官僚主义作风。当有人提出与我想法相左的意见时,我认为是对我权威的挑战,从而使自己在处理上访事件中大耍权威,独断专行。”从廖少华的忏悔录中可以看出,理想信念的动摇是多么的恐怖,很多官员后来走向犯罪的道路无一不是先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滑坡,继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滑向了犯罪的深渊,走向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最后追悔莫及,以泪洗面。因此,心理健康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理想信念的问题,从第一粒扣子入手,从“三观”入手,加大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教育,筑牢信仰之基、信念之基、信心之基。
1、筑牢思想防线
党员干部应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坚守信仰高地,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时刻保持对工作的热情与活力,不断充实自我,提升政治素养。面对诱惑和挑战,必须坚守廉洁底线,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
2、打牢信念基石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 0. 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让光辉形象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成为激励党员干部的生动教材。着力学习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健全集体学习制度
在全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建立健全集体学习制度,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加强党员心理建设,提升廉政心理认同
在心理建设日益重视的今天,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如何对党员干部加强心理干预,从而提高党员干部的整体心理水平,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浙江、广东将心理健康纳入干部培训,心理咨询覆盖率提升后,干部自我评估的廉政自律意识提高约 18%(地方纪委 2023年报告)。
培育和强化党员干部的自我约束观念,筑牢抵御诱惑的心理防线。心理防线筑不牢,就谈不上建设廉洁政治。自我约束观念是一个人为官的起码要求,因为只有自我约束才能够秉公用权,才能够不碰纪律红线和法律底线,才能够在利益面前坚守,才能够成为党和人民要求的好干部。现在的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廉洁从政和执法为民已经成为为官者的基本共识。然而,由于反腐败对于共产党执政的重大作用,我们一刻不能放松腐败可能死灰复燃的警觉,特别需要在筑牢思想和制度防线的基础上,构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围绕心理约束、心理冲突化解以及伸手必被捉等机制的建设,加强党员干部廉政心理建设。
1、加强党内心理约束机制建设,强化心理健康建设的主动性
持续不断通过品质养成、道德宣教、高压反腐,告诫并教育全党,一定要提高警惕,坚定反腐决心,使得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够在腐败面前悬崖勒马,提高对于反腐败的心理认同,强化自我约束。只有内心真正认可遵守规则是基本义务,是每个人必须尊奉的行为准则,而且这种遵守是不能有任何迟疑和折扣的,如果真的达到了这种认知标准,就会使得每一个党员干部形成反腐倡廉的钢铁般意志。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在忏悔录中写道:“我曾错误地认为,吃一点、喝一点算不了啥,根本没有去思考吃喝之中大有文章。其实背后藏匿着要你办事,今日不找你,总有一天要找你。事情不大,但他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你出出面,说说话,帮帮忙。……现在我犯了严重错误,真正体会到了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艰苦朴素的作风是多么重要!”由此可以看出,意志力的培养多么重要,胡长清对于吃吃喝喝这个最小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认识不足,认为吃吃喝喝没啥,殊不知这样就破坏了人民公仆的形象,使得公权力异化,使党员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大幅下降,最终使得自己锒铛入狱。这种对自己要求放低的心理表现就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对待的本质就是心理扭曲,是两面人的一种特质。
2、加强内外监督的有机融合,提升健康心理建设的协同性
大量贪腐案例表明,个人经济、工作、家庭等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会导致心理冲突,让党员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甚至诱发心理防线失守。必须强化人民监督的各种形式,让生活在民众中间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时刻感受到来自群众的监督,主动走进人民中去,主动将自己置身于民众中,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由于贯彻了密切联系群众方针,与群众打成一片的领导干部的心态也就会阳光起来,心理阴影面积就会缩小,健康心理就会形成。
3、加强“关键时机”监督,营造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心理环境
要帮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廉洁观,使他们明确德能勤廉的价值和意义,并自觉在工作中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这需要各级党委纪检部门要盯住一些重要时机,如官员临近退休、即将担任“一把手”等。2021 年 3 月,重庆市忠县应急管理局非煤矿山安全监督管理科原科长邓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在忏悔录中他写到:“人生价值观发生偏差,忘记了初心,产生了贪心,认为自己是个小小的科长,职位不高,没人会查,不会出什么事,加上自己没几年就要退休了,再不挣几个钱就没机会了,心想挣几个钱退休了就万事大吉,胆子就大了,只要是送钱就来者不拒,把组织给的安全监督管理权变为收费权,将职位当成收费站,典型的将权力变钱利。”这种贪腐案例不胜枚举,贪官在出事之后的自我心理剖析,不可谓不深刻,不可谓不全面,但是我们需要反思和警醒的是,他们的心理防线是如何在“关键时机”一步步被击溃的?我们在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的时候如果能重视一下特殊时期干部的心态及心理健康问题,对官员的心理健康进行定期的摸排和评估,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以身试法、践踏法律底线和纪律红线的事情发生。
三、加大心理调适力度,构建与廉政建设相适应的健康心理
通过对党员干部心理调适,及时加大对于党员干部的心理干预,维护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是我们当前对于领导干部关怀疏导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党员干部心理辅导,提高党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是促进党员个人成长,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从心理健康层面上来讲,我们要逐步增强党员干部对新形势的心理适应能力,引导党员干部降低其焦虑和不适感,增强其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认同。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全力化解党员干部具体的心理压力。
1、克服患得患失的心态,做适度从容的党员干部
现在社会上抑郁症的增多某种程度上是人的欲望无限膨胀及现实社会的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引发的,目标过高会使人拼命争取,现实社会不能满足、利益受阻时会产生心态失衡。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找不到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所在,就不能够真正地缓解内心的压力。有些人往往从外部环境中寻求原因,发现不能解决时就会导致失眠加焦虑,最后酿成苦果,自己心理不能承受,结果走上抑郁乃至自杀的悲惨结局。对于这种患得患失心态的医治,合理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由于普通人很难对自身情况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所以制定合理目标对于很多人来讲都非常重要。要加大对于个人能力的评估和目标的的科学设计,培养从容适度的人生态度,减少对于目标不能实现的心理焦虑。只有通过制定合理目标,使结果具有可实现性、可操作性,使得一个人跳起来就可以摘到桃子,这样才能够克服因目标过高而产生的心理疾病,从而拥有阳光心态、健康心理。
2、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心胸豁达的党员干部
从道德角度来看,它有四个层面的要求:第一个层面是禁止损害别人,因为损害别人,就没有办法与别人合作,没有合作就不会有进步;第二个层面是倡导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都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弘扬的,因为这能够促成人与人之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增进这个社会的安全感;第三个层面是教育人们实现自我行为的完善。通过自我修行、自我完善,做一个行为完美的人一直是大多数人的追寻目标;第四个层面是引导人们实现心灵的完美。只有我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淡薄名利、爱国敬业、爱党爱民才能够使得我们心灵净化、灵魂升华、心胸豁达,这样才能够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大幅提高,形成一个积极健康、风清气正的社会形态。
3、多参加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动,做知行合一的党员干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古人反复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当我们囿于各种局限而心生郁闷之时,不妨去火热的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在实干中汲取能量、升华灵魂。我们各级党员干部都要走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火热实践中去,在与人民群众一块干的实践中形成党员干部阳光心理,同时逐步消减去党员干部的不良心理。
八小时之外是党员干部重要的时间段,八小时之外的活动关系着党员干部心理健康的走向,有些干部去参加一些不健康的业余活动,如赌博、大吃大喝活动,严重影响了其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党员干部要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去进行身体锻炼,多去与基层老百姓进行交往,知行合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特质的。
参考文献:
[1] 基于培训视角的领导干部心理素养提升路径 [J]. 曹颖. 中国领导科学,2023(06)
[2]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进路 [J]. 张磊. 领导科学,2024(02)
[3] 基于培训视角的领导干部心理素养提升路径 . 曹颖 . 中国领导科学 ,2023(06)
[4] 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科普基地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市干部健康管理中心为例[J]. 孙倩 ; 周辉 ; 孙永红 . 今日科苑 ,2023(06)
[5] 领导干部工作、学习和生活“十统筹”[J]. 徐文秀.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