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与科学有效的应对防治策略
袁智
沅陵县水库移民管理局 419600
引言:水产养殖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领域,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然而,随着集约化程度提升,病害问题呈现爆发频率高、经济损失大、防控难度强的特点。传统化学药物防治模式已引发环境耐药性基因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等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系统研究病害发生规律,构建科学防控体系,既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1]。
一、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
(一)环境胁迫诱发机制
高密度水产养殖模式对水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显著超出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养殖生物持续产生的代谢废物,特别是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在水体中不断累积,难以有效降解。这些物质的长期存在,导致养殖生物处于慢性中毒状态,对其生理机能造成持续性损害。这种损害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机体免疫防御能力被系统性削弱,使其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大幅下降。大量研究数据为此提供了有力佐证,例如,相关实验观察发现,当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降至临界值 3mg/L 以下时,鱼体内关键的免疫因子——溶菌酶的活性会急剧下降约 40% 。这种免疫机能的显著衰退,为潜伏或新入侵的各类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提供了绝佳的侵袭机会和有利的定殖环境,极大地增加了暴发传染性病害的风险[2]。
(二)病原体变异加速
水产养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变异,特别是其遗传物质的改变,已成为病害防控日益严峻的挑战,病毒通过基因重组、细菌借助耐药性基因转移等复杂的生物学机制,不断产生新的、更具威胁性的致病株系或耐药菌株,使得许多传统的、曾经有效的化学药物和生物防治手段逐渐失效或效果大打折扣,防控成本剧增而效果堪忧。一个典型的例证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该菌能通过质粒(一种可移动的遗传元件)在不同菌株甚至不同菌种间高效传递特定的耐药基因。例如,当其成功获得并表达针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后,原本对该类药物敏感、有效率可达 85% 的菌株,其耐药性显著增强,导致药物治疗有效率骤降至仅约 35% 。这种病原体自身适应性的快速进化,迫使防治策略必须不断更新[3]。
(三)养殖模式传导风险
当前某些粗放型的养殖操作模式本身构成了重要的病害传播渠道,“大引大排”的操作方式,即大规模引入外部水源又未经充分处理即大量排放,客观上为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孢子等)在不同养殖区域甚至不同水系间的远距离扩散和交叉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水体的无节制交换,极大增加了病原体污染范围扩大的风险。与此同时,在苗种流通过程中,严格的检疫环节常常缺失或执行不力,无法有效筛查和拦截携带病原的个体。源头管控的漏洞,进一步加剧病害跨区域传播的风险,某省在 2022 年暴发的对虾白斑综合征(WSSV)疫情追溯调查结果显示,高达 63% 的疫情源头被确认为未经严格检疫程序、直接从异地引进的虾苗。这些携带病原的苗种一旦进入养殖系统,便成为局部乃至区域性疫病暴发的直接导火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4]。
二、科学防治策略构建
(一)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建
构建覆盖水产养殖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防控病害的关键基础,该体系需贯穿“水源保障 - 苗种选育 - 饲料投喂 - 养殖管理 - 产品加工”整个产业链条,实现各环节风险的可控可溯。其中,将防控端口前移至源头尤为重要,大力推广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苗种病原筛查手段,能够在苗种投放前精准识别并剔除携带特定病原(如病毒、特定致病菌)的个体,有效阻断垂直传播和早期引入风险。实践证明,这种系统性的管理策略能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率。
(二)精准防控技术的集成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为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开发和应用智能化的在线监测系统,通过集成部署在养殖水体中的多种传感器(如溶解氧、pH值、温度、氨氮、亚硝酸盐传感器等),实现对关键水质参数的连续、实时采集,系统后端结合了先进的数据分析模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预警算法),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处理与分析,不仅能实时显示当前水质状况,更能基于历史数据和模型预测,对可能引发胁迫或病害的水质异常(如溶解氧骤降、氨氮快速累积)进行早期预警,提示管理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增氧、换水、调整投饵)。精准的预警和干预极大减少了盲目用药,某水产养殖企业在引入此类智能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后,养殖过程中的药物使用总量显著减少了 52% ,同时得益于更优的环境调控,养殖对象的单产水平反而提升了 18% ,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生态防控技术创新与实践
生态防控着眼于通过调节养殖系统内部环境及其生物群落关系来抑制病原、增强宿主抵抗力,是实现绿色健康养殖的核心方向。其创新实践主要包括:
(1) 有益微生物制剂替代化学药物:积极筛选并应用具有特定功能的优势益生微生物菌株,如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subtilis)、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Bacteria)、硝化细菌等。通过向养殖水体中定期添加这些制剂,或构建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系统,利用其强大的代谢能力,能够高效分解转化水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废物,显著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的浓度。同时,这些益生菌通过营养竞争、空间占位或分泌抑菌物质等方式,直接抑制水体中弧菌、气单胞菌等条件性病原菌的过度繁殖,从而改善水体微生态平衡。
(2) 免疫增强剂研发应用:针对养殖动物自身免疫防御能力进行提升,研发基于天然活性物质的免疫增强剂,如从特定藻类(如褐藻、绿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以及筛选益生菌(如乳酸菌、芽孢杆菌)的特定代谢产物(如肽类、酶类)。将这些制剂科学添加于饲料中,经养殖动物摄食吸收后,能有效激活其免疫系统(如提高吞噬细胞活性、增强溶菌酶活力、促进抗体产生等),显著提升鱼、虾、蟹等养殖对象的非特异性免疫(基础免疫)水平,研究显示其免疫能力可提升至原来的3-5 倍,大大增强对多种病原的抵抗力。
结语:
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已进入 " 减抗 - 替抗 - 无抗 " 的新阶段,要树立 " 防重于治、养防结合 " 的新理念,通过科技创新重构防控体系,推动产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品安全方向转型,既是实现 " 蓝色粮仓 " 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实践,随着合成生物学、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将迈向智能化、精准化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倪乐海 , 刘华伟 , 李晓爱 , 卢萍 , 徐涛 . 绿色发展背景下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工作研究 [J]. 中国水产 ,2025,(04):79-82.
[2] 苗 英 林 . 水 产 养 殖 中 病 害 发 生 及 控 制 技 术 研 析 [J]. 河 北 农业 ,2025,(02):127-128.
[3] 朱凝瑜 , 田全全 , 梁倩蓉 , 何润真 . 浙江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现状及建议 [J]. 中国水产 ,2024,(11):72-73.
[4] 张思佳 , 于红 . 大模型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创新应用与展望 [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39(03):369-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