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背景下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实践与传播研究

作者

张微妮 邵恺晴 王梦洁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 30000

一、 绪论

(一) 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需求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与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于 21 世纪初正式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旨在通过文化传播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在此战略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对外传播已从单纯的文化展示升级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天津非遗外宣翻译的现实困境:资源富集与系统性缺失的矛盾

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截至 2024 年,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 32 项、市级项目 209 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十大类别,其中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天津相声等项目具有广泛的文化辨识度。但与丰富的资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外宣翻译体系存在显著缺陷:一方面,非遗保护中心官网及主要文化机构平台均未建立英文板块,核心非遗项目的对外介绍依赖零散的新闻报道或旅游手册,缺乏官方统一的译介文本;另一方面,现有翻译实践中存在术语混乱现象,破坏了文化符号的一致性传播。这种系统性缺失导致天津非遗在国际传播中面临“文化折扣”问题,海外受众难以通过规范的译介文本形成对天津文化的完整认知,进而制约了地方文化品牌的国际建构。

(三)新媒体技术驱动下的文化传播范式革新

近年来,以短视频、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正在重塑文化传播的生态格局。小红书、B 站、抖音等平台的兴起,使文化传播从传统的单向输出转向互动参与式传播。这种技术革新为非遗外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一方面,多模态传播(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融合)能够更直观地呈现非遗的技艺细节与文化内涵,弥补传统文本翻译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平台内置的用户反馈机制(如点赞、评论、分享数据)可实时追踪传播效果,为翻译策略的动态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二、理论框架构建:生态翻译学与跨媒介叙事的双轮驱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本质是跨文化符号的适应性转换。传统翻译研究多聚焦文本静态转换,而新媒体语境要求构建“翻译 - 传播 - 反馈”的动态模型。本文将生态翻译学和跨媒介叙事两个理论有机结合,在双理论指导下进行天津非遗项目翻译与外宣。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它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是指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做出选择进而完成语言信息转换的过程(胡庚申,2020 :7) 。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术语规范)、文化维(意象转换)、交际维(受众认知)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 :8)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注重源语言与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既要准确传递原文文化含义,又要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误解。这要求译者将语言置于其所属文化系统中整体考量。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不仅要转换语言信息、传递文化内容,更要确保译文中完整保留原文的交际功能。

(二)跨媒介叙事

2006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 Henry Jenkins) 在其出版的《融合文化》一书中提出“跨媒介叙事”的概念,他认为跨媒体叙事是指“故事系统性地散布于多个平台,各个平台以各自擅长的方式做出独特的贡献。”(2012 :46)同一核心内容通过多媒介(文本、视频、交互平台)差异化叙事,形成协同传播矩阵。在本次针对天津非遗项目外宣中,译者认为可以对同一非遗内容(如杨柳青年画技艺)经文本(官网)、视频(慕课)、交互(短视频)多媒介进行重组叙事。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中的“三维”转换

本文以 7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杨柳青年画、京剧、泥人张彩塑等)为研究对象,查阅天津非遗官网及相关网站生成中文介绍文本,再进行团队内标准化英译,建立双语平行语料库。本章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术语根据语言、文化、交际三个层次进行归类分析。

(一)语言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涉及不同语言之间的词汇、句式和表达习惯等多个层面。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深入把握源语与目标语各自的生态环境,在确保语义信息准确传递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原作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色。

例1 :“搓出来麻花呢,条松不解,陷溢不散,炸出来麻花不死,散而不紧。”

译文:The twisted dough should be loose and but not falling apart, with filling revealed.

分析:该翻译在语言维实现了三重生态适应,即技术性、文化性和交际性。首先,原文四个四字短语构成的排比结构,在译文中被整合为复合句。“炸出来麻花不死”选择省译,聚焦状态描述,适应英语静态表达偏好,突出成品特征而非过程。用介词短语“with fillingrevealed” 转译“陷溢不散”的动态效果,打破汉语韵律格式,符合英文技术说明的客观陈述习惯。

例 2 :妈祖祭典(天津皇会)是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民俗博物馆申报。天津皇会是中国北方独有的一种妈祖祭典。

译 文 :The Mazu Festival (Tianjin Imperial Festival) is the second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was applied for by the Tianjin Folk Museum. It is a Mazu worship ceremony unique to northern China.

分析:“妈祖”作为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在翻译中直接音译为“Mazu”,这种翻译方式既保留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又避免了因直译或意译可能带来的误解或信息丢失。“妈祖祭典(天津皇会)”被翻译为“Mazu Festival (Tianjin Huanghui)”,既保留了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和发音,同时“Festival”作为“祭典”的对应词汇,也准确地传达了这一活动的性质。

(二)文化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强调:翻译必须深度协调源语与目标语的文化差异。机械的字面转换若剥离文化语境,将导致文本文化内核的流失,削弱目标语读者的理解与共鸣。译者应注重文化适应性策略,以实现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

例 3 :杨柳青年画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即“半印半画”,先用木版印出画面线纹,再用彩笔填绘,勾、刻、剧、画、裱等纯手工制作。

译 文 :Yangliuqing New Year Prints employ a combination of woodblock-printing and handpainting techniques, known as "Half-Printed, Half-Painted". First, key outlines are printed from carved woodblocks. Then artisans hand-apply brushes with mineral pigments to trace details, fill colors, and layer washes, culminating in mounting.

分析:文化维转换的关键在于工艺术语的准确传递,以体现年画制作的专业性,使目标语读者能重构中国年画工艺的文化生态系统。“勾”指白描勾勒线条,应译成“outlinetracing”;“刻”是雕版工序,需区别于彩绘阶段的“carving”;“剧”实为“刷”的异体字,指涂刷颜料,译成“apply pigments”。" 彩笔 " 若译为“coloured pens”,目标语读者易联想现代马克笔,而非传统矿物颜料毛笔,故译为“brushes with mineral pigments”。

(三)交际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交际维度核心关注点在于实现原文的交际目的。译者不仅要转换语言信息、传递文化内容,更要确保译文中完整保留原文的交际功能。新媒体平台特性与外宣结合,交际维度对语言表达效度要求更高,这要求译者必须简化长句结构,确保短视频字幕能在15-60 秒内传递核心信息。

例4 :泥人张彩塑需经捏塑成坯、晾干打磨等十八道工序。

译文:Zhang’s clay figures require 18 steps, including molding and polish

分析:译者将“捏塑成坯、晾干打磨”的工序简化为molding 和polishing,保留关键动词,确保核心信息能在短时间内传播,不会让目标受众因信息接受负荷过载而失去观看视频的兴趣和耐心。

四、传播与反馈:多模态产品开发路径与效能评估

新媒体重构了非遗外宣翻译的价值链。在翻译层面,倒逼译文简洁化、视觉化;传播层面,“译介—传播—效果评估”的闭环形成;生态层面,推动政府、高校、公众(短视频用户)协同参与。

在传播环节,译者可以根据文本类型选择不同新媒体外宣方式。如技艺流程描述类文本,可以选择1-2 分钟短视频(碎片化传播 + 视觉化翻译)形式传播,例如抖音平台“年画拓印”播放量已超 10 万。历史渊源文本,则可以选择发布在公众号等网站平台,以信息图加中英对照时间轴形式展现,例如公众号“津门非遗史话”长图文。曲艺表演等非遗项目,则可以利用高校慕课录播资源进行宣传,或进行外籍观众反应类访谈,可以参照B 站“老外看时调”。

新媒体平台提供量化评估工具,进行效能评估,最终建立数据驱动的翻译优化机制。比如传播广度指标参考短视频播放量、海外用户占比;接受深度指标参考术语检索频次(官网语料库日志)。还可以进行受众反馈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在线评论、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收集受众反馈,了解受众对多模态产品的满意度、接受度及改进建议。重点关注受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变化及传播内容的实用性评价对用户互动语义分析,如 B 站弹幕“原来Door God 是门神!”表明文化传递成功。

最后搭建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反馈分析模型,通过量化分析海外受众的观看时长、互动频率、地域分布等指标,形成 “译介—传播—效果评估”的闭环机制,为非遗外宣实践提供可操作的优化方案。

五、结论

新媒体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翻译策略重构的驱动者,标准化翻译加多模态传播可显著提升外宣效能。本研究为区域非遗“走出去”提供了理论创新与实践范式,亦为同类文化外宣项目贡献了“天津方案”。针对翻译规范缺失问题,提出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在“三维”层面进行翻译,建立分类术语库与标准化策略,有效解决译名混乱、文化信息损耗等痛点。其次,通过短视频、慕课等新媒体形式,突破传统单一图文传播局限,形成“翻译—传播—反馈”一体化模式,为地方文旅部门提供可复用的新媒体外宣方案。这一研究表明,标准化翻译与新媒体宣传的有机结合不仅会强化非遗的活态传承,更凸显了外宣翻译在跨文化对话中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颖 , 李月娥 .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以王义静英译本《天工开物》为例 [J]. 今古文创 , 2025 (18):108-111.

[2] 亨利·詹金斯,杜永明译. 《融合文化: 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3] 胡庚申 . 文本移植的生命存续—“生生之谓译”的生态翻译学新解 [J]. 中国翻译 ,2020,41(5):5-12,190.

[4] 胡庚申 . 生态翻译学 : 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 上海翻译 ,2009(2):3-8.

[5] 胡庚申 .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J]. 中国翻译 . 2011,32 (02):8.

[6] 郭建斌 , 王丽娜 . 非遗传承的媒介学解释 [J]. 文化遗产 . 2024 (05):1-8.

[7] 李金兰 . 近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综述 (2010-2019) 及策略分析 [J]. 海外英语 ,2021(21):4-5.

[8] 天津:坚持守正创新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J]. 中国文化报,2023(09)002.

[9] 王楠 , 姚爽 , 何晓茵 . 新媒体时代天津外宣翻译研究的新思路——以《天津对外宣传创新研究》为例 [J]. 出版广角 ,2021(9):027.

基金项目:2024 年校级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24KYCX15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