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测绘在基本农田违法占用巡查中的效能研究
关汉琛
上海辕丰测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引言
基本农田保护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意义重大,然而当前违法占用问题严峻。传统人工巡查效率低、成本高且精度受人为影响大,卫星遥感存在分辨率低、实时性差及应用成本高的局限。无人机测绘技术凭借高分辨率、灵活性强、成本低廉等优势,可实现基本农田违法占用的高效精准巡查。本文旨在评估无人机技术在此类巡查中的效能,分析其在数据采集、违法识别等环节的优缺点,探讨应用挑战并提出优化建议,为农田保护提供技术参考。
二、无人机测绘的技术优势与应用方法
(一)技术特点
无人机测绘凭借四大技术特性,为基本农田巡查提供核心支撑。其低空飞行能力使其可搭载高分辨率设备,获取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影像,清晰捕捉农田上农作物、建筑物变化,精准识别违法占用迹象;实时数据传输系统让巡查人员能依据回传影像,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违法占用行为;灵活的起降特性突破地形限制,无论是山区峡谷,还是城市中心,都能轻松完成巡查任务;多光谱传感器的应用,则通过分析不同波段光谱数据,掌握农作物生长、土壤湿度等信息,辅助判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二)巡查流程
无人机巡查通过科学流程确保高效作业。作业前,利用专业软件结合地形、农田分布等因素规划航线,兼顾飞行高度、速度与续航能力,保障数据质量与巡查效率;数据采集阶段,无人机按规划航线飞行,保持稳定姿态,同步记录飞行与拍摄信息;针对单幅影像范围局限的问题,通过专业软件完成影像拼接,经特征匹配、几何校正等步骤,生成高精度全景影像;违法图斑识别采用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结合,当前以人工观察为主,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发挥更大作用;一旦发现违法图斑,立即通过影像、视频记录与精准定位,固化证据,为执法提供支撑。
(三)对比分析
与传统巡查手段相比,无人机测绘优势显著。人工巡查依赖大量人力物力,效率低、精度差,易受主观因素干扰;卫星遥感虽覆盖范围广,但设备与数据获取成本高,处理周期长,且分辨率不足,难以识别小规模违法占用。而无人机测绘设备与运行成本低,飞行灵活、监测实时,厘米级分辨率使其能精准定位违法占用,在成本、效率与精度间实现平衡,成为基本农田违法占用巡查的高效解决方案。
三、实际效能分析与案例验证
(一)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无人机测绘在基本农田违法占用巡查中的效能通过违法发现率、巡查周期缩短比例、成本节约率三项核心指标量化评估。其中,违法发现率为识别违法图斑数量与实际违法点的比例,反映技术对隐蔽违法占用行为的捕捉能力;巡查周期缩短比例通过对比传统人工巡查与无人机作业耗时计算,体现效率提升幅度;成本节约率则基于设备折旧、人力投入、能源消耗等综合成本差值,衡量技术的经济性。
(二)典型案例应用与效果展示
以四川省雷波县上田坝镇基本农田巡查为例,当地采用大疆御3 无人机(续航约 30 分钟、分辨率 0.05 米级)对全镇 8764 亩耕地开展巡查。针对山地丘陵地形和集镇周边违法高发区域,无人机通过预设航线对公路沿线、村庄周边实施低空盘旋,单次飞行可覆盖10 平方公里,等效40 名人工巡查员全天工作量。巡查中,红外成像与 AI 识别系统成功捕捉到集镇边缘 0.1 平方米级的农田异常施工迹象,巡查队 2 小时内抵达现场制止违建。项目实施后,全镇违建发现率从人工巡查的 35% 提升至 90% ,处置周期从 15 天压缩至 3 天,同步建立耕地电子档案并预警 3 起“非粮化”倾向,实现了违法占用“早发现、快处置”,验证了无人机技术在复杂地形下的精准性与时效性。
(三)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分析
尽管优势显著,无人机测绘仍存在天气依赖性强、数据处理复杂、法规衔接滞后等现实局限。在雷暴、大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无人机飞行安全风险陡增,且影像清晰度下降导致解译误差率上升至 15% 以上;面对单日数千幅的影像数据,基层部门常因缺乏高性能计算设备与专业技术人员,导致数据处理周期延长至 2-3 天,影响执法时效性。此外,现行法规未明确无人机影像作为执法证据的法律效力,部分地区需依赖人工二次核查确认,削弱了技术应用的直接效能。例如,某山区因突发降雨导致无人机巡查计划延迟 4 天,同期发生 2 起新增违法占用行为未能及时制止,反映出技术对环境条件的敏感性与应急响应能力的不足。
四、面临的挑战与优化建议
(一)面临的挑战
无人机在基本农田违法占用巡查工作中,面临数据隐私、法规衔接及技术应用三大核心挑战。数据采集过程中,无人机不仅会记录农田影像,还可能拍摄到居民住宅、企业等敏感信息,随着公众隐私保护意识增强,数据泄露风险加剧,亟需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法规层面,我国缺乏无人机用于国土资源巡查的专项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空域管理法规在无人机飞行范围、高度及审批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也不完善,导致实际应用中存在执法依据不足、飞行管理混乱等问题。基层技术应用方面,无人机测绘技术专业性强,基层国土资源部门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且设备更新滞后、资金投入有限,严重制约技术推广与应用效果。
(二)优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可从完善法规技术体系、创新执法模式两方面着手优化。一方面,政府需牵头组织专业力量,制定无人机测绘全流程技术标准,明确数据采集、处理、存储规范,完善空域管理细则,填补法规空白,为无人机巡查提供坚实法律与技术支撑;同时,强化数据隐私保护,通过限定采集范围、采用加密传输与访问控制技术、严格数据使用权限等措施,筑牢数据安全防线。另一方面,构建“无人机 + 地面执法”联动机制,发挥无人机巡查范围广、效率高的优势,及时发现违法图斑并传递信息,地面执法人员据此快速核查处置,实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化监管;同步加强基层人员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基层队伍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解决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难题。
五、结论
无人机测绘技术凭借高分辨率影像、灵活作业和低成本优势,显著提升了基本农田违法占用巡查的效率与精准度,可有效弥补传统人工巡查和卫星遥感在覆盖范围、识别精度及响应时效上的不足。其通过标准化航线规划、实时数据采集与智能影像处理,实现了违法图斑的快速发现与证据固化,为执法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然而,该技术在应用中面临法规依据不足、数据处理复杂度高、基层技术能力薄弱等挑战,需通过完善技术标准、建立“无人机 + 地面执法”联动机制、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优化。未来,随着与 AI 识别、多光谱分析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无人机测绘有望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水平,成为基本农田保护体系中的核心技术手段,推动耕地监管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阳杰 , 魏亚香 .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J]. 大众标准化 ,2025,(10):169-171.
[2] 任彭睿智 .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5,23(10):1-3.
[3] 葛峰 . 无人机测绘技术在山区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中的精度保障策略 [J].中国品牌与防伪 ,2025,(0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