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策略对幼儿园大班幼儿阅读兴趣与提问能力协同发展的实践研究
李秋月
北京市东城区天坛南里幼儿园
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大班幼儿需具备良好阅读兴趣与提问能力,绘本作为重要教育载体,却在当前教学中面临“重讲述轻激发”“重预设轻生成”的困境,阅读兴趣与提问能力培养割裂,幼儿易因形式单一丧失热情或缺乏情境支持而不会提问。如何通过科学策略实现二者协同发展,成为幼儿园语言领域深度学习的重要命题,本研究旨在丰富实践理论并提供可操作路径,助力幼儿向小学“带着问题阅读”过渡。
一、核心概念的内涵
本研究涉及的核心概念包括:绘本教学策略指教师围绕绘本内容,为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提问能力而设计的系统性教学方法,涵盖情境创设、问题引导、互动形式等策略的组合运用;阅读兴趣特指大班幼儿对绘本阅读的积极倾向与持续关注,表现为主动选书、专注阅读、乐于分享等行为;提问能力则是幼儿在阅读中基于理解与思考,主动提出具有指向性、逻辑性问题的能力,包含问题的相关性、开放性、深度等维度。三者共同构成探究绘本教学对幼儿发展影响的逻辑起点。
二、绘本教学中阅读兴趣与提问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通过对某园 3 个大班的课堂观察与教师访谈发现,当前教学中二者协同发展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情境创设同质化,兴趣激发停留在表层
当前的大班绘本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需要教师以幼儿为中心,合理选择绘本,激发幼儿阅读兴趣,营造趣味阅读环境 [1]。教师多采用“集体朗读绘本+ 提问互动”的固定模式,情境创设局限于图片展示或简单角色扮演,缺乏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结。例如,在阅读《第一次露营》时,教师仅通过 PPT 展示露营场景,未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旅行经历”,导致幼儿的兴趣仅停留在画面新鲜感,难以产生持续阅读的内在动力。
(二)问题设计单向化,幼儿提问主体性缺失
教师预设问题多为“是什么”“发生了什么”等事实性问题(占比 72% ),缺乏“为什么”“如果……会怎样”等开放性、批判性问题(占比不足 15% )。同时,提问环节以“教师问—幼儿答”为主,幼儿主动提问的机会少,导致其“提问意识”被忽视,提问能力发展滞后。
(三)阅读延伸碎片化,协同发展缺乏持续性
绘本教学多止步于课堂内的故事解读,课后延伸活动(如亲子阅读、绘本创编)与教学目标脱节。例如,阅读《神奇校车·地球内部探秘》后,教师仅布置“和家长一起读另一本科普绘本”的任务,未引导幼儿围绕“地球结构”提出好奇的问题,导致阅读兴趣与提问能力的培养未能形成闭环。
三、绘本教学策略的构建与实践
大班幼儿在语言表达、沟通、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已较强 , 思想上也更有自己的主见 , 具有开展绘本剧生成性教学的适宜性 , 绘本剧也更能满足大班幼儿发展综合能力的需要 [2]。针对上述困境,本研究构建“情境浸润—问题链引导—多元表达”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体系,在某园大班开展为期 16 周的实践。
(一)情境浸润策略,多维联结激活阅读兴
1. 生活情境迁移,让绘本“可触摸”
将绘本内容与幼儿真实生活经验结合,创设沉浸式阅读场景。例如,阅读《朱家故事》时,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家庭中“家务分工”,并带来“家庭劳动照片”分享,激发其对绘本中“妈妈角色”的探究兴趣;阅读《蚂蚁和西瓜》前,组织幼儿开展“小组搬运积木”游戏,让其在体验“合作困难”后再进入绘本,主动关注“蚂蚁如何分工”的情节。
2. 多模态感官体验,让阅读“可感知”
突破“图文”单一载体,结合音频、视频、实物操作等多元形式。文学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教师用充满情感的语调朗读,同时提供毛绒兔子玩偶让幼儿模仿绘本中的拥抱动作,通过听觉、触觉双重刺激感受“爱的表达”;科普类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利用动画短片展示“牙齿被蛀”的过程,再提供牙齿模型让幼儿操作“刷牙”,在动手实践中主动产生“如何保护牙齿”的疑问。
(二)问题链引导策略,分层支持培育提问能力
1. 教师“提问示范”,从“扶”到“放”的梯度引导
设计“认知—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级问题链,逐步引导幼儿从“被动应答”转向“主动提问”。认知层(教师示范):“绘本里的主人公是谁?他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理解层(启发思考):“主人公为什么要去森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创造层(鼓励质疑):“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让你改编,你会让主人公遇到什么新问题?”。
2. 幼儿“问题生成”,建立“提问角”与“问题记录册”
在阅读区设置“小问号留言板”,鼓励幼儿将阅读时的疑问用图画或符号记录;教师每周整理幼儿的问题,筛选与绘本主题相关的内容,作为下一次教学的讨论焦点。
(三)多元表达策略,互动输出巩固协同发展
1. 同伴互动,“小老师”分享与小组辩论
阅读后请幼儿轮流担任“小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并提问;针对科普类绘本中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如《恐龙灭绝的原因》中“陨石撞击 vs 火山爆发”,组织小组辩论,鼓励幼儿用“因为……所以……”“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表达观点并提问反驳。
2. 亲子共构,“家庭阅读手账”与“问题探究计划”
设计《亲子阅读记录手账》,包含“今天读了什么”“宝宝问了什么有趣的问题”“我们一起找答案”等板块,引导家长记录幼儿的提问并共同探索,如幼儿问“为什么星星会眨眼”,家长可与幼儿一起查阅资料、观察夜空;每月开展“家庭问题探究分享会”,邀请幼儿分享“和爸爸妈妈一起解决的问题”,强化“阅读—提问—探究”的良性循环。
四、实践效果,基于幼儿行为变化的对比分析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记录 45 名幼儿教学前后阅读行为与提问表现)与访谈法(收集教师、家长反馈),发现系统化绘本教学策略显著提升幼儿阅读兴趣与提问能力:阅读兴趣上,幼儿主动取书次数从 2.3 次 / 周增至 5.8 次 / 周,40% 能专注阅读15 分钟以上,超八成家长观察到幼儿主动要求读绘本;提问能力上,自发提问频率从 1.2 次 / 节增至 4.5 次 / 节,理解性与创造性问题占比从33% 提升至 62% ,体现从“表面关注”到“逻辑思考”的进阶。二者形成“兴趣驱动提问、提问深化阅读”的良性循环,证实策略对幼儿阅读与思维发展的协同促进作用。
结语
本研究证实,“情境浸润—问题链引导—多元表达”的绘本教学策略,能显著促进大班幼儿阅读兴趣与提问能力协同发展,形成“兴趣驱动提问、提问深化阅读”的良性循环。该实践为绘本教学提供可行路径,未来需细化策略、关注个体差异并结合技术优化,让绘本成为幼儿探索与成长的桥梁,助力终身学习启蒙。
参考文献
[1] 吴雪萍 . 幼儿园大班绘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J]. 教师博览 .2025(15):82-84.
[2] 王文华 . 幼儿园大班绘本剧生成性教学的实践初探——以武汉市 A 园为例 [J]. 教育观察 .2021,10(12):78-7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