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作业设计

作者

黄昌荣

临海市尤溪镇中心校

引言: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小学数学作业改革成为教育界关注焦点。传统数学作业存在机械重复、内容单调、负担过重等问题,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通过探究减负增效作业设计,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且能提高学习效能作业新模式,对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聚焦小学高段数学学科特点,从现状调查、内容优化、评价改革三方面展开探究,构建科学合理数学作业体系。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当前小学高段数学作业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深入反思。作业数量过多形式单调,机械重复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教师仍然习惯布置大量习题,尤其每日必做计算题、应用题练习、课本习题等成为标配,导致学生疲于应付无暇思考。作业内容缺乏层次性与针对性,未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设计,采用一刀切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需求。优等生感觉简单乏味,学困生则感到困难重重打击学习积极性。

作业形式局限于纸笔作业,缺少实践探究类任务,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学生完成作业主要目标在于应付检查,而非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要点,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作业评价体系仍停留在传统对错判断层面,教师批改主要关注结果正确与否忽视过程性评价,无法有效反馈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问题。评价方式缺乏激励性,难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二、减负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内容的优化与创新

减负理念下小学高段数学作业改革需走减量增质路径。作业设计应精准对接核心素养,遵循少而精原则精选关键内容。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准确把握知识体系避免机械重复训练。分层分类作业设计成为必然选择,根据学习难度与学生情况,设置基础型、提高型、拓展型三层次习题让学生依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练习。作业形式需多元化发展,超越传统纸笔作业局限增加实践操作、探究发现、开放问题等类型。项目式学习任务能让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度引入数学游戏、趣味实验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发线上互动练习实现个性化学习指导。作业设计必须紧扣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避免无效重复,实现减量不减质、减负不减效目标。作业内容与布置频率应根据教学进度灵活调整,做到精准施策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为例,进行系列作业创新设计。传统做法常要求学生完成大量计算练习,现改为分阶段递进式作业安排。第一阶段聚焦小数乘法计算原理理解,设计错误分析题,让学生找出典型错误并说明原因,如 1.25×4=5 这类错误,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第二阶段引入生活情境,设计超市购物单探究任务,学生需根据商品单价与购买数量计算总价,并思考如何优化购买方案控制预算。第三阶段推出小小设计师项目,让学生测量教室物品尺寸并绘制按比例缩小模型图,综合应用小数乘法知识。开发数学厨房拓展作业让学生通过调整食谱配方比例,实践小数乘法运算。这些作业形式既减少了机械重复计算量,又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价值体会知识应用。更重要是培养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体现了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应有价值取向。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增效目标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改革与实践

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评价改革应突破传统对错判断局限,构建全方位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内容需关注学生解题过程与思维方法,而非仅看结果正确与否。作业评价应实现诊断、激励、引导三大功能,通过科学评价反馈学生学习状况,找出问题根源指明改进方向。评价主体需多元化,构建自评、互评、师评三位一体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批判思维。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成为必然趋势,教师通过巡视指导、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即时评价,及时纠正错误理解。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如适时点评、作业展示、成长档案等多种形式并用。评价语言需具描述性与激励性避免简单批判,多采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根据评价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开展针对性辅导,实现评价促进学习目标。作业评价应注重差异性,为不同学习水平学生提供相应评价标准,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保持学习积极性。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为例,构建立体式作业评价方案。采用学习阶梯评价法,将该单元学习目标分解为认识分数乘法意义、掌握计算法则、灵活应用解决问题三个层次,学生通过完成不同层次任务逐步攀登学习阶梯。每完成一阶段任务教师进行针对性评价并颁发数学通关证,既肯定成绩又明确下一步学习目标。开展思维导图评价活动,学生绘制分数乘法知识结构图,教师从知识联系、逻辑关系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知识网络。实施错题本转化策略,学生将错题集中整理并分析错因,教师对学生自我纠错能力进行评价。组织数学小老师活动,学生轮流讲解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同伴根据表达清晰度、思路合理性等进行评价,培养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通过实践任务单综合评价,学生运用分数乘法知识完成校园植物调查实践任务,教师从资料收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维度进行全面评价,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提升。

结论: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改革迫在眉睫。通过探究发现当前作业实施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从内容优化与评价改革两方面入手,构建科学合理作业体系。精选精编作业内容、实施分层分类设计、创新作业形式、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等策略能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学习效能。作业设计需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作业设计新模式,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陈琳 . 浅析“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减负增效策略 [J]. 名师在线 ,2024,(11):56-58.

[2] 郭长林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减负增效的策略探究 [J]. 教师 ,2024,(01):54-56.

[3] 殷晓琴 .“双减”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减负增效的有效策略 [J]. 家长 ,2023,(1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