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户外绘本表演游戏中的师幼互动模式研究
范婷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阶段,其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终身发展。近年来,随着《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实施,户外活动与早期阅读的融合创新成为改革焦点。2025 年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特别强调,要通过游戏化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户外绘本表演游戏因其兼具语言启蒙与体能锻炼的双重价值,正在全国幼儿园广泛推广。
当前实践中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部分教师仍延续传统教学思维,过度干预游戏进程,将表演活动简化为台词背诵;另一些教师则片面理解“自主游戏”理念,完全放任幼儿自由发挥,错失教育契机。这种现状反映出师幼互动策略的规范性缺失,亟需建立科学有效的指导框架。
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重点探讨三个核心问题:首先,如何构建既能保持游戏趣味性又能实现教育目标的互动模式;其次,教师介入的适宜时机与方式应遵循哪些原则;最后,不同互动策略对幼儿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的具体影响。通过系统观察幼儿园真实游戏场景,旨在提炼出可推广的“双主体支架式”互动范式,为教师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方案。
研究价值体现在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从教学实践看,有助于解决教师“何时介入”“如何支持”等现实困惑;从学术贡献看,将丰富游戏化学习领域的互动理论体系。特别是在当前家园共育日益重要的背景下,研究成果还能为家长参与亲子表演活动提供专业参照,推动学前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户外绘本表演游戏中的师幼互动模式分析
2.1 师幼互动模式的具体案例研究
在户外绘本表演游戏实践中,通过实地观察记录发现,教师采用不同互动策略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体验与发展成效。以下典型案例生动呈现了“双主体支架式”互动的实施过程及其教育价值。
案例一发生在某幼儿园的《好饿的毛毛虫》绘本表演中。教师王老师首先引导幼儿观察户外环境中的自然材料,鼓励他们用落叶、树枝等物品制作表演道具。当幼儿对“破茧成蝶”的情节表现犹豫时,王老师并未直接示范动作,而是蹲下身轻声提问:“毛毛虫变成蝴蝶时,翅膀是怎么慢慢张开的?”这个问题立即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他们通过手臂摆动、旋转身体等动作自发表现蜕变过程。正如杨娅婷所述,这种基于儿童视角的提问能有效激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当幼儿成功完成表演后,教师适时退出指导角色,转为用拍照记录的方式给予隐性肯定,这种“介入 - 观察 - 退出”的节奏把握,充分体现了支架式互动的精髓。
案例二展示了《三只小猪》表演中的互动调整。初期教师李老师发现幼儿仅机械重复台词,便巧妙改变策略:自己扮演“记者”角色采访“小猪”,提问“你们的房子为什么能挡住大灰狼?”这个情境创设促使幼儿跳出文本限制,结合积木搭建的实物房子进行拓展性回答。这种角色转换策略与 Jin Wu 提出的情境教学法不谋而合,通过构建沉浸式场景激发幼儿的多维体验。观察显示,当教师以游戏者身份平等参与时,幼儿的语言复杂度较传统指导模式提升明显,且更愿意主动邀请教师加入表演。
对比分析发现,有效的互动模式具有三个典型特征:首先是互动时机的动态性,教师能根据幼儿表情、对话停顿等细微信号判断介入需求。例如在案例一中,教师捕捉到幼儿摆弄树叶时的困惑表情后及时提供支持。其次是互动方式的适切性,如案例二采用角色代入而非直接指令,既保持游戏连贯性又达成指导目标。最后是互动内容的生成性,优秀教师常将幼儿即兴发挥的情节(如案例中添加的“记者采访”环节)转化为新的教学契机。
这些实践案例印证了表演游戏促进多维互动的观点。当教师遵循“观察先行—支持在后—适时退出”的原则时,幼儿不仅能完整再现绘本内容,还会衍生出超出预期的创造性表现。特别是在户外环境中,自然元素的随机性(如突然吹落的树叶)常被幼儿转化为表演素材,此时教师的包容态度与即兴引导尤为重要。例如有幼儿将飘落的杨絮想象成“魔法粉末”,教师便顺势追问:“这些粉末会让故事发生什么变化?”此类开放性问题显著拓展了游戏的情节维度。
当前实践中仍需注意两个误区:一是过度干预导致游戏“教学化”,如教师严格规定每句台词的动作规范;二是完全放任使游戏流于表面热闹。案例研究表明,理想的互动应像“呼吸”般有节奏地收放,在保障游戏自主性的同时,通过关键节点的适度引导实现教育目标。这种平衡艺术正是“双主体支架式”互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2.2 互动模式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户外绘本表演游戏中的师幼互动质量受多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教师专业素养等主观层面,也涉及环境创设等客观条件。从教师维度看,其教育理念与观察能力构成核心影响因素。部分教师仍存在“高控制”倾向,将表演游戏简化为教学任务的延伸,导致幼儿主体性受限。与之相对的是,具备“儿童本位”理念的教师更善于通过开放式提问激发幼儿创编能力,如案例中王老师对毛毛虫蜕变情节的引导方式。观察发现,能准确识别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教师,其介入时机往往与幼儿认知需求高度契合,这种专业敏感性需要通过
系统培训才能获得。
环境因素对互动模式具有调节作用。户外场地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互动形式,当表演区与建构区相邻时,幼儿更易将搭建成果转化为表演道具,促使教师采用跨区域联动指导策略。材料投放的开放性也值得关注,自然物(如树枝、石块)与结构化玩具(如玩偶服装)的比例平衡,既能保障游戏安全性,又为创造性互动留有空间。2025 年某园所的跟踪记录显示,当教师提供半成品材料(如空白面具)时,幼儿在装饰过程中产生的对话量较使用成品道具时增加显著,这为材料设计提供了实践启示。
同伴关系构成互动模式的第三重影响因素。杨娅婷的研究证实,游戏中的同伴协作能自然形成“儿童教儿童”的学习共同体。当教师敏锐捕捉到幼儿间的示范行为时,适时退居观察者角色往往能取得更好效果。例如在《三只小猪》表演中,有经验幼儿自发指导同伴搭建“砖房”的行为,使教师得以将指导重点转向更高层次的情节创编。这种基于同伴互助的互动模式,既缓解了教师指导压力,又培养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提出三项优化策略:首先是建立动态观察评估机制。教师可采用“3 分钟观察 -1 分钟记录”的循环方式,重点捕捉幼儿的语言表达瓶颈或动作发展需求,以此作为介入依据。某实验园所开发的“游戏观察二维码”系统值得借鉴,教师通过扫码快速记录关键事件,后台自动生成幼儿发展轨迹图,为个性化支持提供数据基础。其次是构建分层指导框架,根据幼儿能力差异采取不同互动方式。对于表演经验不足的幼儿,教师可通过角色共演提供示范;对于能力较强者,则采用“问题抛接”策略促进深度思考,如提问“如果你是大灰狼,会用什么新办法捉小猪?”这种差异化互动能有效兼顾群体需求。
最重要的策略是创设“反思性实践”共同体。定期组织教师回看游戏录像,重点分析互动时机的适宜性。例如某园开展的“ 1+1 ”评课活动,要求教师既指出某个互动片段的亮点,也提出一条改进建议,这种聚焦具体的研讨显著提升了教师的互动质量。刘腾腾提出的“师幼共建”理念在此具有指导意义,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游戏环境的共同建构者,而非单向指导者。实践中可建立“幼儿反馈板”,通过图画或简单投票收集他们对教师参与方式的偏好,这种尊重儿童话语权的做法,能从根本上改善互动模式。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优化过程应避免机械化套用策略。例如在雨天开展的《彩虹鱼》表演中,教师巧妙利用积水倒影拓展游戏情节,这种即兴生成的互动策略往往比预设方案更具教育价值。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掌握固定方法,而是培养“在行动中反思”的实践智慧,使每次互动都能响应幼儿的真实发展需求。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观察与分析,证实“双主体支架式”互动模式能有效提升户外绘本表演游戏的质量。该模式强调教师兼具参与者与观察者双重身份,在保持游戏自主性的同时提供适时支持。具体表现为三个关键特征:一是通过开放式提问激发幼儿创编能力,如“如果你是故事主角会怎么做”这类问题能显著拓展情节维度;二是利用肢体动作示范解决表演瓶颈,如教师以角色身份自然展示“惊讶”“犹豫”等情绪表达;三是建立“观察 - 介入- 退出”的动态循环,当幼儿出现表情困惑或语言停顿时及时介入,在其重获游戏主导权后适时退出。
研究同时发现,户外环境的独特性为互动模式带来新维度。自然材料的多功能性(如树叶既可作货币也能当食物)促使教师采用更灵活的指导策略,而开放空间中的非正式互动(如边走边演)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最新教育实践显示,将数字工具(如平板电脑记录表演过程)融入传统户外活动时,教师需特别注意保持互动的情感温度,避免技术应用割裂师幼间的直接交流。
参考文献
[1] 许秀云 . 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研究 [J].《基础教育论坛》,2023,(7):87-88.
[2] 刘腾腾 . 近十年我国幼儿园师幼互动的研究综述——基于 CiteSpace 的知识图谱分析[J].《早期教育(幼教·教育科研)》,2022,(10):2-7.
[3] 张 恩 凯 . 基 于 绘 本 的 幼 儿 园 表 演 游 戏 指 导 策 略 [J].《 鹿 城 学刊》,2022,(3):77-79.
[4] 张 立 颖 . 幼 儿 园 绘 本 教 学 中 表 演 游 戏 的 运 用 分 析 [J].《 教 育界》,2024,(19):89-91.
[5] 王秀伟 . 表演游戏在幼儿园绘本教学发展中的应用 [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16,(11):00005-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