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路径与案例分析

作者

曹福兰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 福建省龙岩市 366200

   

引言

当前高中英语教学存在显著的“文化失衡”现象,教材内容多以西方文化为主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介绍不足,导致学生在国际交流中常出现“文化失语症”,这既削弱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违背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人才的教育目标。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强化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1]。本研究将采用“理论分析—路径构建—案例验证”的框架,探索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背景下,社会对具备“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而高中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阶段,不仅需要承担语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应成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可传统英语教学中过高的西方文化输入占比,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如难以用准确英语描述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等,反映出文化教学的失衡,因此将诗词、传统工艺、哲学思想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英语教学,既能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在国际语境中准确传递中国声音,又能落实《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要求,通过英语解读《论语》“和而不同”、道家“天人合一”等思想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核的理解,以对比中西节日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思辨的批判性思维,借翻译“二十四节气”“中医术语”等特色词汇提升语言表达精准度,进而实现对学生文化认知、跨文化思辨和语言应用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路径探索

(一)教材内容的文化重构

1. 文本筛选与改编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可在现有单元主题中嵌入传统文化素材。如必修三“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单元,除介绍西方节日外,可补充“端午节”的英语解读,包括屈原典故、龙舟赛习俗及粽子制作工艺等,引导学生用英语撰写节日介绍短文。此外,可选取《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著作的英译本片段,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场景描写,作为阅读材料,分析其中文化意象的英语表达,如“葬花”译为“burying flowers”时的文化转译。

2. 词汇与语法的文化渗透

在词汇教学中,引入“阴阳(yin-yang)”“风水(fengshui)”等音译词,讲解其文化渊源;语法教学可结合对联、古诗的对仗结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英语翻译“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a distant land near”,分析中英文语法的差异与意境传递。

(二)课堂活动的文化情境创设

1. 项目式学习(PBL)设计

高中英语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入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 , 扭转学生的不良倾向 [2]。以“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为主题,分组完成英语项目。例如,学生可策划“非遗文化英语推介会”,选择剪纸、京剧脸谱等非遗项目,用英语撰写介绍文案、制作 PPT,并在课堂展示。某中学在“剪纸艺术”项目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用英语描述剪纸的历史、工具及寓意,既锻炼了语言能力,又深化了对“剪纸象征吉祥”这一文化内涵的理解。

2. 跨学科融合活动

结合历史、美术等学科,开展文化主题探究。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科技”时,让学生用英语对比“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传播差异,分析造纸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美术课上绘制“青花瓷”后,用英语描述其纹饰特点及文化寓意。

(三)评价体系的文化维度拓展

传统英语评价侧重语言知识与应试能力,缺乏对文化素养的考核。可构建“三维评价体系”:文化知识测试,设置“传统文化术语英译”题型,如将“中庸之道”“水墨画”译为英语;

跨文化表达评估,通过命题演讲,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MyEyes”,考察学生用英语阐释传统文化的能力;实践活动评价,对“文化项目展示”“英语短剧表演”等活动进行过程性打分,关注学生的文化理解深度与语言应用灵活性。

三、教学案例分析——以“唐诗英译与文化解读”为例

(一)案例背景与目标

在人教版 2019 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 Unit5Poems 单元教学中,教师选取李白《静夜思》(Thoughts in the Silent Night)的英译本,设计为期 2 课时的文化探究课,目标为:

1. 掌握“明月”“故乡”等意象的英语表达;

2. 分析诗歌中“思乡情怀”的跨文化共性与差异;

3. 尝试翻译王维《相思》等短诗,体会文化转译的挑战。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文化导入(15 分钟)

播放BBC 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片段,引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国际影响,提问 :“Why do Western scholars admire Chinese poetry?”引导学生思

考诗歌中的文化元素。

2. 文本分析(25 分钟)

对比《静夜思》的两个英译本:

许渊冲译本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Is it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I lift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moon, I bow my head and think of home.”

翁显良译本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分组讨论两版翻译对“明月”意象的处理差异(“moon”与“moonlight”),及“低头”译为“bow my head”与“sinking back”所传达的情感强度区别。

3. 实践活动(30 分钟)

学生尝试翻译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教师引导关注“红豆”的文化象征,讨论是否需在译文中补充注释。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课后调查显示, 85% 的学生认为通过诗歌英译,更清晰地理解了“明月”“红豆”等意象的文化内涵,且能准确用英语表达“思乡”(homesickness)“相思”(lovesickness)等抽象情感。但部分学生在翻译时仍存在“直译陷阱”,如将“南国”直译为“South Country”,未考虑“南国”在中文里特指“江南”的文化语境。这提示教师在后续教学中,需加强文化语境与语言表达的关联指导。

四、挑战与优化建议

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面临教师文化素养不足与教材资源整合难度大的挑战,部分英语教师对“二十四节气”内涵、“五行”哲学基础等传统文化认知停留在表面,致使文化教学流于形式,且现行教材中传统文化素材分散、缺乏系统编排,教师需耗费大量时间筛选改编材料,对此可通过学校组织“传统文化 + 英语教学”专题研修,邀请文化学者与英语教研员联合授课以提升教师对“太极”“茶道”等文化符号的英语阐释能力,以及结合川剧变脸、连城县宣和培田古民居建筑等地方特色文化开发《连城县宣和培田古村落英语导览手册》等校本英语教材,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学习文化表达的优化路径加以解决。

结语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中英语教学,不是简单的文化叠加,而是通过语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与文化自信。从教材重构到课堂实践,再到评价体系创新,需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文化教学的结合,让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焕发新的生命力,真正实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艳 . 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J]. 中华活页文选(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5 (01):79-81.

[2]孙琳娜.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校园英语.2023(1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