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治疗融入家园共育: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实践探索
李刘芳
六安市和美佳苑幼儿园23700
引言:幼儿时期攻击性行为问题普遍存在于家庭与幼儿园环境中,对幼儿身心发展与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传统干预方法局限性较大,游戏作为幼儿重要活动形式蕴含丰富治疗潜能;家园共育模式下整合家庭与幼儿园教育资源,通过游戏治疗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现实意义。探究旨在探索家园共育背景下游戏治疗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有效路径,为缓解幼儿攻击问题提供新思路。
一、认识幼儿攻击性行为, 把握游戏治疗方向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特点与成因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形式多样,常见包括身体攻击与言语攻击两大类型,身体攻击主要表现为推搡、打人等直接伤害行为;言语攻击则表现为辱骂、嘲笑等语言伤害行为。此类行为形成原因复杂,主要受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如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同时受幼儿自身发展因素影响如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弱等;还与幼儿园环境因素相关,包括教师管教方式、同伴互动模式等。
攻击性行为若长期存在且未得到有效干预,将导致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人际关系恶化情绪调节能力受损,甚至形成人格缺陷影响未来发展。通过分析攻击性行为背后深层原因找出行为触发点,才能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帮助幼儿建立健康行为模式。
(二)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游戏治疗作为一种专业心理干预技术,通过游戏活动为载体引导幼儿释放内心压力,表达真实情感修复心理创伤,建立积极行为方式。游戏治疗适合幼儿心理特点,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符合幼儿认知水平与表达方式;针对攻击性行为,游戏治疗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情景模拟游戏、沙盘游戏等形式开展。
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他人感受增强同理心;情景模拟游戏创设冲突场景,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方法;沙盘游戏提供安全表达空间,让幼儿在沙盘中重现冲突情境并寻找解决途径;绘画游戏则通过艺术表达形式,疏导消极情绪促进心理平衡。游戏治疗方向应注重个体差异,根据幼儿攻击行为类型与成因选择适合治疗方案,同时建立家园沟通机制确保干预一致性。
二、构建家园共育模式, 开展游戏治疗实施
(一)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与协调机制
家园共育模式构建需遵循系统性原则,建立家庭与幼儿园紧密合作关系。组建专业团队包括幼儿园教师、心理咨询师、家长代表等,共同制定干预计划;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家长会、个别交流等方式实现家园信息互通;开展家长培训,提升家长认识水平与应对能力;制定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干预效果,调整完善方案。
家园共育实施过程中应明确职责分工,家庭侧重日常生活情境中游戏治疗延伸,幼儿园侧重系统专业游戏治疗实施,双方保持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实施期间需保持记录包括幼儿行为变化、情绪反应、人际互动等,为后续评估提供依据。家长作为重要参与者需接受指导培训,掌握基本游戏治疗技巧,营造家庭支持氛围配合幼儿园工作。
(二)差异化游戏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游戏治疗实施方案应根据幼儿攻击行为类型设计差异化方案,针对身体攻击行为开展体育类游戏如障碍跑、投掷游戏等,帮助幼儿释放过剩能量;针对言语攻击行为开展语言类游戏如故事接龙、情绪词汇学习等,引导幼儿学习恰当表达方式。游戏治疗活动可以分为团体游戏与个别游戏两种形式:团体游戏注重培养合作意识与规则意识,如情绪传递、和平解决问题等主题游戏;个别游戏针对特定幼儿特殊需求,如情绪小屋、愤怒管理等专项训练。游
戏治疗实施时机应灵活安排,可以设置固定时段开展系统性游戏治疗,也可结合日常教学活动渗透游戏治疗元素;游戏环境创设应安全舒适,提供充足材料确保幼儿充分表达。实施过程中成人应保持接纳支持态度,避免批评指责关注幼儿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回应引导。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总结干预实施效果, 优化游戏治疗策略
(一)游戏治疗干预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游戏治疗干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幼儿行为变化、情绪调节能力提升、人际互动改善等方面;通过系统观察记录,发现大部分接受游戏治疗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率明显降低,冲动控制能力增强能够运用语言代替攻击行为表达需求。情绪调节方面幼儿能够识别自身情绪状态,学会使用适当方式表达消极情绪,情绪稳定性提高;人际互动方面幼儿主动交往意愿增强,合作游戏时间延长冲突解决策略多样化,同伴接纳度提高。
家长反馈显示幼儿家庭环境中攻击行为减少,亲子关系改善,家长教养压力降低;教师反馈表明班级整体氛围更加和谐,教学活动参与度提高管理难度减轻。然而干预效果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幼儿改善幅度较小需延长干预时间或调整干预策略;游戏治疗对不同类型攻击行为效果也有差异,对情境性攻击行为效果较为明显,对习惯性攻击行为改善相对缓慢。
(二)游戏治疗策略的优化与发展方向基于实施效果反馈可以从多方面优化游戏治疗策略,应增强游戏治疗针对性,根据幼儿攻击行为具体表现与成因设计更精准干预方案;加强家园协同力度提升家长参与质量,开发家庭游戏治疗资源包,指导家长科学实施;拓展游戏治疗形式,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开发数字化游戏治疗工具,增强趣味性与参与度;建立长效机制,将游戏治疗元素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形成常态化干预模式。
针对特殊案例尝试结合多学科干预如音乐治疗、绘画治疗等,形成综合干预方案;游戏治疗策略优化还应关注文化背景因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开发具有文化特色游戏活动,增强认同感与接受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应加强游戏治疗专业培训,提升观察分析能力与干预技巧,确保治疗质量;家园共育机制完善方面可建立专业支持团队,提供技术指导与督导保障干预持续有效。
结论:家园共育模式下利用游戏治疗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效果,通过构建系统家园共育机制,实施针对性游戏治疗方案,能有效缓解幼儿攻击行为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改善人际互动质量。游戏治疗作为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干预方法,通过游戏活动创设安全表达环境帮助幼儿释放负面情绪,学习积极行为模式;家园共育模式整合家庭与幼儿园教育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增强干预持续性与一致性。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型攻击行为针对性干预策略,优化家园共育机制提升游戏治疗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范丽萍 . 家园共育利用游戏治疗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19(5):1.
[2] 曹银银.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与应对策略的个案研究[J].儿童绘本 , 2023(23):0075-0077.
[3] 王海美 . 家园合作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探讨 [C]// 首届中国教育创新大会——教师发展与成长分论坛论文集(一).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