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路径分析

作者

徐彤

平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414500

引言: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需突破传统模式,紧扣学生生活经验,提升课堂吸引力与学习效率。文章在分析特殊教育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基础上,提出生活化教学路径思路。全文围绕贴近生活、利用环境与注重体验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结构合理、逻辑严密,为实践探索提供指导与启示。全文论述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可操作性。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教师应将学生日常情境融入课堂,将寒冷街市景象借助实物与语言再现,让学生脑海浮现故事氛围。课堂以亲切叙述开场,通过询问学生夜晚经历,引导回忆里的温情与寒冷进行对比,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体验。教师进而朗读课文片段,重视语句抑扬顿挫,激发同学情感共鸣,引导同学在朗读时捕捉主人公内心悲苦。此环节可配搭投影图像或灯光营造微弱烛光氛围,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随后教师引导同学讨论:若置身主角境遇,会有何感受,此互动希望能够培养同学角色意识与情感体验。接续环节则邀请同学分角色朗读,重现故事场景,教师适时示范腔调变化,凸显情绪传达重要。此类贴近生活体验之教学手法,既能让同学轻易理解文本内涵,也能激发课堂参与热情,使语文学习更具吸引力与生命力。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教师需要将教室布置为简易街市景象,中间摆放旧式小推车与火柴盒,旁边放置毛毯等物,象征寒冬之意。教师借助播放轻微风声,再现寒冷气息后,引导一名同学扮演小女孩,其他同学扮演过客,演绎故事开端。表演过程中,教师指导台词声调与面部表情,要求扮演者声音低缓、眼神流露孤寂,使悲凉形象跃然眼前。演绎结束后,同学轮流朗读课文片段,教师及时纠正语音语调,并鼓励围观同学发表感想。教师展示彩色插图,引导同学观察火柴光亮与周围寒冷环境进行鲜明对比,继而讲解作者笔法与情感倾注。教师鼓励同学以小组形式构思续写桥段,想象若小女孩获得他人援助后将有何结果,此环节既培养创造思维,亦加深文本理解。通过此贴近生活体验之教学实践,同学对课文内涵感悟更为深切,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二、利用环境,成就课堂

语文课堂空间不限于四面墙内,更可延伸至校园各处,让同学在多维环境中感受文本魅力。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女娲补天》授课为例,可依此寓言传说主题,将教室与校园自然景观巧妙结合。教师于教室一角布置石块、彩纸与粘土等材料,模拟盘古开天后世界残破之状,营造故事开端氛围。邀请同学步出教室,于校园花坛或草坪寻找形状各异岩石,感受自然万象之奥妙,并以口语描述所见事物。教师还需要引领朗读节选片段,强调语句节奏与感情起伏,并通过灯光调节营造夜晚补天氛围,让同学仿佛置身古代神话画卷。这种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同学感官,增强学习投入感与想象力,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易懂。

教师需要将教室一侧腾出空间,放置几块彩纸剪成山峰与残云形状,并在顶端悬挂蓝布,模拟虚空裂隙。开课前教师带领全班至校园广场,让同学观察枯萎花木,体会天地破碎之意象。回到教室后,教师示范粘土塑形技巧,让同学将粘土塑成小型山丘,再在山丘上方放置自制云层结构,初步呈现天地已破裂之情景。教师朗读课文前段,引导同学想象女娲持石补天画面。同学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组扮演女娲,另一组化身岩石与云层,通过肢体动作再现补天过程。教师在旁指导语气变化与面部神态,使演绎更具张力。角色演绎后同学围坐交流体会,讨论故事寓意。教师引导同学将补天故事与校园环保联系,通过手绘画卷描绘心中世界与和谐象征。

三、注重体验,深化理解

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兴趣实践活动,如阅读剧本演绎、创意故事创作与手工书制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角色扮演中深刻感受文字魅力与语言美感。课堂中可设置体验区,陈列各类阅读材料与手工道具,学生可自由选择素材进行创作,教师在旁提供支持与指导,确保学习进程有序展开。在演绎环节,教师向学生分派角色并给予简要指引,让学生自行编排对白与表演动作,通过角色代入与情感表达,让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习得语言逻辑与情感交流技巧。此类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在快乐参与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与表达自信心。除了课堂内体验活动,教师亦可引导学生参与校外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将语文学习带入真实生活场域。比如与社区合作举办小型文艺汇演,邀请学生参与诗朗诵、故事讲述与才艺展示,让学生在观众面前锻炼表达技巧并体会语言传递力量。

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场馆,让学生对阅读材料中所涉及文化符号有更直观理解,并通过现场记录或短文描绘将所见所闻转化为语文学习内容。此类校外体验活动不仅丰富课堂内学习内容,还拓宽学生视野,使其在全新环境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为学生提供思考引导与反馈评价,帮助其梳理体验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并进一步优化创作思路。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路径时,应重视情感关怀与个性发展,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表情与行为,及时提供鼓励与引导,营造宽松互助学习氛围。教师应当与助教、家长志愿者协同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支持与资源,确保每位学生在体验环节中获得关注与成就感。课堂上可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如在每周班会或阅读时间安排学生分享个人作品,让同伴间交流互鉴,共同成长。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本文围绕贴近生活、环境利用与体验参与三路径展开论述,为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课堂提供行之有效方案。通过学情分析与实践探索,路径设计切合学生需求,既丰富课堂形式又提升学习兴趣。希望文章能够为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提供启示与帮助,实现课堂品质与学生能力双向提升。未来可结合更多实际案例进行反思与调整,以持续完善路径方案,实现多元化创新。教学实践需注重师生协同与资源联动,共同推动课堂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 何钰 . 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路径分析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04):65-67.

[2] 陈 蓓 . 特 殊 教 育 学 校 小 学 语 文 生 活 化 教 学 的 路 径 分 析 [J]. 智力 ,2024,(14):5-8.

[3] 周伊雯 . 关于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路径研究 [J]. 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沿 ),2023,(12):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