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领悟生命

作者

张雪莲

张家口市下花园中学 075300

引言:生物学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职责,更肩负培养学生正确生命观念使命。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知识传授占据主导地位,而生命教育常被忽视。学生虽能掌握基本生物学概念,却缺乏对生命本质理解与敬畏。文章立足初中生物教学实际,探索生命观念渗透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生命观,培养珍爱生命、尊重万物情感,使生物教学超越知识传授局限,达到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目标。

一、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基础认知

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理解生命本质与价值。可通过引入生命起源演化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漫长进化过程,感受每种生命形式存在价值。如在细胞学习单元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细胞结构,探讨生命基本单位微观世界奥秘,培养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结合生物多样性内容,向学生呈现地球生命丰富形态,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高等动植物,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生物适应环境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生命顽强韧性与适应性。比如蝙蝠回声定位能力、仙人掌储水构造、北极熊保温机制等生物学现象,无不体现生命智慧与神奇。

将生命认知与环境保护理念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生态系统平衡认识。通过食物链、生态塔等概念学习,明确各类生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角色与地位,强调物种灭绝对生态平衡影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与责任感。教师还应当引入生物学史上重大发现与科学家故事,如达尔文进化论、孟德尔遗传定律、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等,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索历程,感受科学家对生命探索热情与执着。通过历史视角,学生能更深刻理解现代生物学发展脉络,增强学科认同感与学习动力。结合当代生物技术发展,如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伦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生命科学发展边界与限制,形成理性科学态度。

二、体验生命,构建学生生命观念的实践路径

初中生物教学应注重创设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生命魅力。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生命体验平台。教师应当设计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记录生命变化过程,体会生命成长规律。校园环境同样是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植物调查与养护,建立植物标本室或小型生态园,让学生承担照料责任,亲历植物生长全过程。针对动物生命教育,考虑伦理因素可采用替代性实践方式,如利用数字技术创设虚拟实验室,通过模拟软件观察动物行为与生理过程或组织参观动物园、自然博物馆等场所以此近距离观察动物生活习性。社区资源也应充分利用,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生态环境,开展野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态系统复杂性与脆弱性。

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2 节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设计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生命探索历程。比如教师应当组织显微镜下微生物世界探究活动,指导学生采集校园水塘、花坛土壤等环境样本,学习制作临时装片技术,观察微生物多样形态与运动方式。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记录不同微生物特征,绘制结构图,感受肉眼不可见微观生命世界丰富性。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追溯显微镜发明历史,模拟列文虎克首次发现微生物场景,体验科学发现震撼与喜悦。设计生物学家工作坊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领域生物学家,如植物学家负责校园植物调查,动物学家观察昆虫行为,微生物学家检测环境微生物等。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感悟生命,深化学生生命观念的情感升华

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促进价值内化。引入文学作品、艺术形式表达生命主题内容。如欣赏古诗词,感受自然生命循环;观看纪录片,领略生命壮丽景象;阅读文学作品,体会生命挣扎与坚韧。通过多元艺术形式,拓展生物教学人文维度。设计情感体验活动,如换位思考讨论,让学生站在其他生物角度思考问题。此类活动培养学生同理心,增强生命连接感与环保责任感。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生命教育。如新发传染病防控、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灾害应对等议题,引导学生分析成因与影响,探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可能性。通过现实问题讨论,学生能建立全球视野与历史眼光,形成负责任公民意识。

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2 节细胞是生命的活动单位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融入情感元素,引导学生感悟微观世界生命奇迹。课前,教师应当播放电影《细胞总动员》片段,以拟人化方式展现细胞内各细胞器协同工作场景,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想象力。学习细胞结构时,教师引入细胞城市比喻,将细胞膜比作城市围墙,细胞核比作指挥中心,线粒体比作发电站,内质网比作运输网络,使抽象细胞结构转化为具体形象。实验环节,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与口腔上皮细胞,对比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差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同为生命基本单位,为何不同生物细胞结构各异?这引发学生对生命多样性与统一性思考。教师还应当设计细胞故事会活动,学生分组创作以细胞为主角微型故事,如红细胞运输氧气冒险之旅、白细胞抗击病原体英雄事迹、神经细胞传递信息闪电速度等。通过创意表达,学生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情境,加深情感体验。课堂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身体由数万亿细胞构成,每个细胞都在默默工作,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行;同样,地球生态系统中每个生命个体,无论大小,都有其存在价值与意义。这种从微观到宏观思维跨越,帮助学生建立生命连接感,形成尊重生命、珍爱自然情感态度。

结论:通过认知层面构建基础,实践层面提供体验,情感层面促进升华,形成完整生命教育体系。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生命元素,设计多元教学活动,创设丰富情境体验,引导学生从知、行、情多维度理解生命价值,培养珍爱生命态度。在未来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学科融合,整合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资源,构建系统生命教育框架;注重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使生命教育超越课堂局限,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本文系张家口市教育科学 " 十四五 " 规划 2024 年度专项课题:《基于生命观念维度上的初中生物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 :ZX240401) 主持人:张雪莲,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秋霞 . 浅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策略 [J]. 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2023,(06):95-97.

[2] 朱临静 . 生命观念视角下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急救教育的研究 [D]. 青海师范大学 ,2023.

[3] 曹丽琴 . 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 [J]. 初中生世界 ,2021,(4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