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视域下将音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王筝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剑湖实验学校 江苏常州 213011

引言:跨学科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重要方向,为传统学科边界带来突破与创新。音乐与语文是艺术与人文学科代表,两者在审美体验、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方面存在诸多共通点。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言能力与艺术感知力快速发展时期,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探究基于跨学科视域,探索音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路径,旨在促进学科融合创新为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

一、音乐与语文跨学科融合基础

(一)音乐元素与语文教材契合点分析

音乐元素与语文教材间存在天然联系,两者在节奏感、韵律美等方面高度契合。古诗词中蕴含丰富音乐美,如平仄变化形成独特节奏感,押韵方式构建和谐韵律,朗读时即能感受其中音乐性;现代儿童诗歌亦注重音韵美感,适合配乐朗诵或改编成歌曲。语文课文中描写音乐场景段落比比皆是,如《草原》中描绘牧民歌声,《少年闰土》中展现乡村鼓乐,这些内容天然适合引入相应音乐素材进行教学。

字词教学中汉字声调与音乐音高有着巧妙对应关系,可以通过简单曲调帮助学生记忆多音字或形近字;阅读教学中文章节奏与音乐节拍相通,快慢抑扬间彰显文本韵律;写作教学中音乐意境可以激发创作灵感,音乐结构借鉴组织文章段落。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目本身就与音乐作品关联紧密,如《黄河颂》等,引入原曲能极大增强学生理解感知。

(二)音乐情境与语文学习结合点挖掘

音乐情境能有效营造语文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文本理解深度。背景音乐能迅速引领学生进入特定时代背景或地域环境,如学习《草原》一课时播放蒙古族长调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辽阔草原;学习战争题材文章时雄壮军乐能唤起学生爱国情怀;学习童话故事时轻快童谣能增添童趣氛围。音乐所塑造情境不仅能与文本内容相呼应,更能唤醒学生情感共鸣促进深层次理解。

音乐情境还能弥补语言表达局限,帮助学生感知文本中难以言表情感;如《秋天》一课,可以借助《四季》中《秋》乐章表现丰收喜悦与萧瑟之感。不同地域文化特色文章配以相应民族音乐,能让学生在声音中感受文化差异,加深对文本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中适时引入音乐情境,能让抽象文字变得具象鲜活,使学习过程更为生动深刻。

(三)音乐活动与语文能力衔接点构建

音乐活动与语文能力培养间存在多重衔接点,通过科学构建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朗读与演唱活动密切相关,歌唱训练有助增强学生语感,提升朗读表现力;合唱活动强调声音协调,能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配乐朗诵是典型跨学科活动,要求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把握情感起伏,选择匹配音乐,既深化文本理解又锻炼语言表达,同时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多元能力同步提升。

即兴音乐创作与写作能力培养紧密关联,引导学生根据音乐创作故事或散文,能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音乐欣赏与阅读理解有着相通之处,两者均需把握结构脉络感受情感变化领悟中心主题。音乐评论与语文评价表达也存在衔接点,鼓励学生用准确语言描述音乐感受,能提升语言表达精确性;音乐游戏如听音辨字、歌词接龙等能寓教于乐培养语言敏感度。

二、音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一)音乐背景与阅读教学整合方式探索

音乐背景融入阅读教学构建多感官学习通道,拓展文本理解维度,形成听—感—读—悟立体学习模式。音乐是情绪催化剂能迅速引发心理共鸣,打开感知之门为文本理解创造情感基础;整合过程遵循文乐同构、渐进深入思路,依据课文内容选择音乐素材,营造与文本主题相符情境创设沉浸式阅读体验。前导式音乐背景在导入阶段激活情感,引发阅读期待;伴随式音乐背景在朗读过程中强化节奏感,增强语言表现力;聚焦式音乐背景针对重点段落理解,通过音乐变化引导关注文本关键信息;延伸式音乐背景则拓展文本意义,促进深层思考。整合方式包括音符画面联想法,引导学生将音乐形象转化为具体画面再与文本连接;情感律动感知法,通过音乐节奏变化感受文章情感起伏;听读互动推进法,以音乐段落变化推动阅读进程,各段落配以相应音乐,形成整体音乐结构与文本结构对应关系。这些整合方式突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局限激活学生内在阅读动力,使文本理解过程由机械识读转向审美体验,实现语言文字与音乐艺术互文共生。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 3 课《荷花》教学为例,音乐背景贯穿全课,系统提升文本阅读效果。课前准备阶段设计音乐荷塘,收集江南水乡音乐素材与荷花生长全过程音乐作品,构建音乐资源库。导入环节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学生闭目聆听感受江南水乡意境,教师引导联想荷塘场景,自然过渡至课文学习;初读环节采用听读结合法,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背景播放轻柔水声与蛙鸣,营造荷塘环境音效增强临场感;精读环节实施音乐分段引读法,课文第二段描写部分配以柔和舒缓乐曲《早晨》,帮助感受荷叶婆娑姿态。第三段荷花绽放部分选用《茉莉花》民乐版,表现荷花清丽淡雅气质。拓展环节引入德彪西《水中倒影》,引导学生创作荷塘音乐诗,将课文内容与音乐感受融合表达对荷塘美景喜爱之情;课后延伸阅段组织荷花音乐会,学生围绕荷花主题搜集歌曲、乐曲,制作简易配乐朗诵作品,加深对课文理解。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音乐创作与写作指导联动方法研究

音乐创作与写作指导联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拓展写作思路。音乐诱发写作法是常用联动方法,通过播放富有情感音乐作品唤起学生内心感受,引导将这些感受转化为文字表达。如进行想象类作文教学时播放德彪西《月光》,让学生闭目倾听想象月光下场景,再将想象内容写成文章;进行书信类文章写作时播放柴可夫斯基《悲怆》,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变化,写出情真意切书信。音乐结构借鉴法则引导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结构特点应用于文章组织,如奏鸣曲式呈示部 - 发展部 - 再现部结构可借鉴用于记叙文写作,变奏曲手法可用于议论文论证展开。

歌词改写与创作法是写作训练有效途径,应当选取优美歌词进行扩写或改编,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为古诗词或现代诗歌谱曲,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要求学生为器乐作品创作歌词,则能锻炼文字与音乐节奏结合能力。

(三)音乐欣赏与口语表达互促途径开发

音乐欣赏与口语表达互促需创设多样化交流情境,激发学生表达欲望。音乐感受分享会是基础互促形式,播放精选音乐作品后引导学生分享聆听感受,鼓励使用形象比喻与生动描述培养准确表达能力。音乐故事口头创作要求学生根据乐曲编创故事并口头讲述,如聆听格里格《山魔王宫殿》后创作山洞探险故事;聆听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后,讲述冒险旅程故事,此活动既锻炼想象力又提升叙事表达能力。

配乐即兴演讲是提升口语表达感染力有效途径,选择情感鲜明背景音乐,要求学生进行即兴演讲,音乐情感变化引导语调抑扬与情感表达。音乐评论口头报告引导学生运用专业术语与形象语言评价音乐作品,提升语言精确性与专业性;音乐情境角色扮演创设与音乐相关情境,如音乐节主持人、音乐作品推荐官等角色,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进行有目标口语表达。通过这些互促途径使口语表达训练摆脱枯燥模式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实现双向互促发展。

三、音乐助力语文教学课例呈现方式

(一)音乐渲染与诗词教学课例设计展

音乐渲染在诗词教学中具有独特优势,通过精心设计能有效提升诗词教学效果。以《江南春》教学为例,导入环节播放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营造江南水乡意境;朗读环节配以古筝伴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节奏;理解环节通过音乐变化突出春意象,激发学生对春景描写感知;拓展环节鼓励学生为诗词配乐,深化对诗歌情感理解。以《长相思》教学为例应当采用音乐意境迁移法,先播放琵琶曲《长相思》,引导学生感受曲中离愁别绪,再过渡至诗词学习帮助理解词中情感。

以《山行》教学为例采用音画结合法,播放表现秋山意境音乐与画面,创设情境;再引导学生创作诗配画配乐作品,要求选择或创作与诗歌情感相符音乐,深化对诗歌意境理解。还应当借助音乐节奏训练诗词吟诵,如按照《二泉映月》节奏吟诵《静夜思》,帮助学生把握诗歌韵律感受诗歌音乐美,使诗词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二)音乐表演与课文理解课例模式创新

音乐表演融入课文理解教学过程突破传统单向接受模式,构建感知—体验—表达—内化多维互动学习路径,实现文本意义立体建构。音乐表演是种身心参与式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表达者,通过肢体动作、声音表现与情感投入将抽象文本内容转化为具象行为体验。表演与音乐结合形成情感催化效应,音乐元素放大表演情感张力,表演行为具体化音乐意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文本理解深化目标。根据课文类型与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表演模式:叙事类文本适合配乐情境剧模式,将文章情节分场景设,配以相应音乐,通过角色扮演重现故事发展;写景抒情类文本适合音乐形象舞模式,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景物特征或情感变化,配以表现性音乐增强表现力;人物传记类文本则适合音乐人物秀,通过对人物关键事件表演配以人物性格相符音乐,深化对人物精神品质理解。表演过程中采用音乐情绪催化法,利用不同音乐引导情绪变化;音乐节奏控制法,通过音乐节奏变化控制表演节奏;音乐空间构建法,利用音乐氛围创设表演空间感。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 26 课《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为例,音乐表演贯穿全课,构建深度理解体验式课堂。导入环节设计音乐时光隧道,播放抗日战争年代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战争年代氛围了解历史背景;初读环节采用配乐朗读剧,将课文分为医院轰炸、手术紧张进行、敌机再次轰炸三个场景,学生分组朗读表演,背景配以相应音乐:轰炸场景选用紧张急促音效,手术场景选用《英雄赞歌》舒缓片段,衬托医护人员沉着冷静。精读环节实施音乐人物心理剧,聚焦主人公白求恩学生戴上简易道具扮演角色,表演三个关键场景:闻讯坚守、专注手术、临危不惧,每个场景配以不同风格音乐——《英雄赞歌》《松花江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经典片段,表演中融入人物内心独白,展现主人公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精神品质。拓展环节组织音乐群像赞歌,学生分组创编表现抗日战争医护人员群像小型音乐表演,选用《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红色歌曲作背景,通过医护人员救治伤员等场景表演,展现医护工作者精神。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体验感受,从表演体验中深入理解白求恩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精神内涵,感悟手术台就是阵地深刻含义。

(三)音乐游戏与识字教学课例形式革新

音乐游戏融入识字教学能创造轻松愉快学习氛围提升识字效率与趣味性。节奏识字法是基础课例形式,将汉字结构融入音乐节奏中,如教学森林等形声字时创编节奏口诀“一棵树( 咚 ),两棵树 ( 咚咚 ),三棵树 ( 咚咚咚 ),组成森 ( 嘿 )”,配以打击乐伴奏,让学生边念口诀边拍手建立字形与节奏联系,增强记忆效果。歌曲识字法则通过创编识字歌曲帮助记忆,如学习日常用字时改编《两只老虎》曲调,创作“门前树,门前树,有朵花,有朵花,鸟儿在歌唱,虫儿在飞舞,真热闹,真美丽”歌词,边唱边展示相应汉字建立字形与旋律联系。

音乐抢答赛是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形式,播放音乐期间展示汉字卡片,音乐停止时学生抢答字形字义;或播放与汉字相关歌曲,学生听歌词抢答出现汉字。音乐字形舞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汉字结构,配以节奏鲜明音乐,如表现水字时模仿水流动作,表现山字时模仿登山动作,通过身体感知加深对字形理解。听音辨字游戏利用汉字同音特点,播放音乐同时出示同音字卡片,音乐停止时要求学生选择正确汉字;或者播放与汉字谐音相关歌曲,引导学生听音找出相应汉字。

结论:跨学科视域下将音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不仅拓展了语文教学方法与途径,更为学生提供了全新学习体验与成长契机。通过深入分析音乐与语文学科融合基础,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创新课例呈现方式,实现了两个学科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音乐元素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音乐情境能增强文本理解深度,音乐活动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音乐融入语文教学不仅促进学科知识习得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仪意 . 跨学科视域下将音乐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J]. 2024.

[2] 黄美华 . 音乐与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J]. 中国教师 , 2022(8):57-60.

[3] 殷畅 . 学科融合视野下古诗词歌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西南大学,2024.

[4] 刘伟伟. 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与音乐的整合教学探究 [J]. 学苑教育 , 2021(14):61-62.

[5] 夏宁 . 将音乐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J]. 教育家 , 201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