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专业“N+1 三维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卢艳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2
1 引言
为应对新时代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的需要,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面临转型与升级。基于此,提出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
三维实践教学体系”,致力于解决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重技能轻教学”“重单科轻融合”“重演出轻育人”的情况,让全新的教学体系助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2N+1 三维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美育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进入到新阶段。从全新的育人标准来看,音乐教育实践不再局限于固定教学模式的推进,更需要在教学设计、活动组织、文化理解和美育育人等综合能力上下功夫。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目前存在如下短板:一是维度单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多局限于技能比赛、毕业汇演和短期实习,缺乏系统性的设计;二是脱节严重。专业技能学习与基础教育讲台需求脱节,学生“会上台”但“不会站讲台”;三是评价固化。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评价方式上,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无法准确衡量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1]。
基于此,提出“
三维实践教学体系”,“N”代表多个、多元、过程性的实践环节与记录。它是一个动态的、积累的过程,可以是一系列的实践报告、教学日志、演出视频、比赛证书、见习评价等,强调对实践全过程的覆盖和足迹化管理。“1”代表着一个综合性的、标志性的实践成果。它是“N”个过程积累的集中体现和最终出口,通常以“一场毕业音乐会 + 一堂公开示范课”相结合的“双选”毕业考核模式呈现,全方位的呈现学生“能演会教”的综合素质[2]。
3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 "N+1 三维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策略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音乐教育人才,对基础美育教育的转型与升级有显著效果。但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枯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
三维实践教学体系”,推动课程重构与融合,完成平台搭建与资源整合,促进过程性评价与管理,最终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3.1 课程重构与融合
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内容,如何保证课程本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课程调整与重构。首先,结合高校教育专业的基本情况,在坚持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之上,大幅度的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以课程结构的调整让实践性的课程与理论性的课程保持合理比重;其次,开设《中小学音乐课模拟教学》、《合唱与乐队指挥实践》、《音乐课件设计与制作》等交叉性、应用性课程,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教育应用能力,为其后续的职业发展赋能;最后,推行“双导师制”,在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让专业技能教师与中小学一线名师共同授课,将实践性的技巧和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最大限度上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更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传统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重构,让全新的课程方案得以实施[3]。
3.2 平台搭建与资源整合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 *N+1 三维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除了基础性的课程重构与融合外,还需要做好平台的搭建与资源的整合。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的校内外教育环境,以多元平台助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校内平台。建立“微格实训室”、“智慧音乐教室”,定期举办“周末音乐会”、“教学技能比武大赛”等,以实训室和智能教室为大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并通过赛事比拼等形式,锻炼大学生的综合技能和水平,最终强化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校外平台。与优质中小学、文化馆、剧院等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和推进常态化的见习活动组织,使得大学生的综合技能有施展场所。校内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校内的实训空间,强化教育教学能力。校外平台进一步赋予教育教学真实性,让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释放和检验 [4]。
3.3 过程管理与评价
与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 *N+1 三维实践教学体系”中的“N”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实践性平台,包括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等,以此来强化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5]。为了进一步达成过程性管理与评价目标,还需要教师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实践成长档案袋”,以数字化的方式来记录“N”个实践成果与反思。在该教学体系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流程优化与过程性的管理,对大学生开展全过程性的评价,不仅评价技能水平,更评价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沟通合作与创新思维等综合性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考核与评价方式不同,全新的教学体系下的评价方式更多是以全新的评价方式为主,重点关注过程性的管理方案的优化和评价体系的创新。
3.4 终结性考核改革
在 *N+1 三维实践教学体系”当中,在搭建“N”个实践性的平台之后,需要推进“1”的实现,这里提到的“1”指的是一种全新的考核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毕业汇演和论文模式,推行“毕业双选”制度的深化。大学生可以选择举办一场个人专场音乐会并提交一场完整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视频及教案,亦可以选择以一场综合性的文艺演出(自编自导自演)结合一个艺术教育项目策划案的形式,完成毕业考核。相较于固定的考核模式,显然全新的教学体系下的考核内容更生动、更灵活,本身考核的方向也更精准,真实的反应出大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其未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支持与保障。
4 结论
综上,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社会美育人才和音乐基础普及工作者,该专业专注于开展专业训练与人才打造。对高职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展开研究,旨在通过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及方法,强化价值引领,打造一系列凸显职教特色的高质量“优课”,进而更好地培养契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音乐人才。在“ ⋅N+1 三维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之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 战盛龙.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J]. 大观 ( 论坛 ), 2025, (06): 156-158.
[2] 管雨婷 , 陈鹏 .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策略探究 [J]. 参花 , 2025, (17): 168-170.
[3] 黄河 . 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N].大河美术报 , 2025-05-23 (011).
[4] 华夏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广西高校音乐教育提升路径 [J].艺术大观 , 2025, (14): 157-159.
[5] 赵亚伟 .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合唱与指挥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J]. 戏剧之家 , 2025, (13): 181-183.
作者简介:卢艳 1980.05.11 性别:女 汉族 籍贯:湖南 职称:讲师 学历:博士 单位: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