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阶五维八段” 视域下高职教师全景发展路径的模型构建与实证探析
郝荣娟 张永萍
长春数字科技职业学院 130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建设高水平专业化高职教师队伍,但当前高职教师发展存在三大痛点:一是阶段断层,忽视“成长期教师”过渡需求;二是维度单一,弱化科研与德育能力培养;三是路径碎片化,培训、实践、科研缺乏系统衔接,亟需构建“全阶段、多维度、强衔接”的全景发展模型。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融合“阶段论”“素养论”“路径论”,丰富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理论体系;
2. 实践意义:为高职院校提供可落地的教师发展方案,提升教师培养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中,教师发展阶段划分(如 Fuller“关注阶段理论”、叶澜“五阶段论”)多适用于普通教育,未体现高职“实践导向”特性;能力维度研究(如“三维”“四维”框架)缺乏与发展阶段的适配性,尚未形成“阶段—维度—路径”深度耦合的全景模型,本研究针对此空白展开探索。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 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四阶五维八段”实现教师人力资本分阶段积累、多维度增值;
2. 终身教育理论:“四阶”对应职业生涯全程,“八段”路径提供持续学习支持;
3. 产教融合理论:将“实践淬炼”“服务拓展”纳入路径,强化教师与产业对接。
(二)核心概念界定
1. 四阶发展阶段:
新手期(0-3 年):核心需求为“适应教学岗位”;
成长期(4-8 年):核心需求为“提升科研与实践能力”;
成熟期(9-15 年):核心需求为“强化德育与社会服务能力”;
引领期(15 年以上):核心需求为“引领团队与行业发展”。
2. 五维核心素养:
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等)、科研能力(课题申报、成果转化等)、实践能力(产业技术应用、实训开发等)、德育能力(思政融入、职业素养培育等)、社会服务能力(企业培训、行业服务等)。
3. 八段实施路径(分阶段匹配):
新手期(岗前筑基、师徒结对)、成长期(课程攻坚、科研入门)、成熟期(实践淬炼、德育深耕)、引领期(服务拓展、引领辐射)。
三、“四阶五维八段” 高职教师发展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原则
1. 系统性:“四阶—五维—八段”形成闭环;
2. 针对性:路径匹配各阶段核心需求;
3. 可操作性:明确实施主体、内容与评价标准。
(二)模型框架设计
模型以“阶段”为横轴、“素养”为纵轴、“路径”为纵贯线,形成三维立体框架。各阶段五维素养权重与实施主体如下:


(三)模型评价标准
构建“五维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教师自评 + 学生评价 + 院校评价 + 企业评价”多元方式,按“优秀(5 分)—不合格(1 分)”五级评分,覆盖教学设计、课题数量、实训质量等二级指标。
四、“四阶五维八段” 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吉林省 3 所高职院校 286 名教师(新手期 89 人、成长期92 人、成熟期75 人、引领期30 人);
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率 93.7% )、深度访谈(42 人)、SPSS26.0 数据统计;
3. 信效度检验:总 Cronbach's a=0.913 ( >0.8 ),KMO=0.867(>0.8),信效度良好。
(二)实证结果分析
1. 不同阶段教师五维素养得分差异( p<0.001 ):
(1)教学能力:新手期(3.21) $$ 成长期(3.89) $$ 成熟期(4.23)→引领期(4.72), 持续上升;
(2)科研能力:成长期(3.15)较新手期(2.48)显著提升,成熟期(3.78)、引领期(4.35)稳步增长;
(3) 实践能力:成熟期(4.02)较成长期(3.36)显著提升;
(4) 德育能力:成熟期(4.15)得分最高;
(5) 社会服务能力:引领期(4.52)显著高于其他阶段。
2. 模型实施满意度: 87.3% 教师认为“贴合需求”, 82.1% 管理者认为“提升培训效率”, 78.5% 企业导师认为“强化产业对接”。
(三)实证结论
模型具备适配性(匹配各阶段需求)、有效性(提升五维素养)、可行性(实施路径清晰),可在高职院校推广。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 高职教师发展四阶段划分科学,各阶段需求差异显著;
2. 五维核心素养协同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关键;
3.“八段”路径实现“阶段—维度—路径”深度耦合,破解发展碎片化困境。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局限:样本地域集中、实证周期较短(1 年)。
展望:1. 扩大样本至东中西部,提升普适性;
按专业(理工/ 文科)细化模型;
3. 结合AI 开发“教师发展数字画像系统”,实现个性化适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Z].2019.
[2] 教育部.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2012.
[3] 叶澜.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研究的作用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5] 连榕 . 教师专业发展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 马龙海 .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探析 -- 基于教学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10(11).
[7] 褚小宝 .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