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能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群建设策略研究

作者

白宇

突泉县学生资助服务中心 137500

1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群建设现状分析

1.1 课程体系陈旧与结构失衡问题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长期受传统学科导向影响,难以适应行业快速迭代的技术需求。一方面,教学内容更新滞后,部分课程仍以旧技术、旧理论为核心,未能及时融入 5G 通信、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前沿领域的知识,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另一方面,课程间结构失衡,存在明显的重复与断层现象,多门课程重复讲解基础理论知识,浪费教学资源;而部分关键能力培养环节缺乏配套课程支撑,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碎片化,难以形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1.2 教学模式传统与产教脱节困境

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互动性不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流于表面,虚拟仿真、在线平台等资源未能深度融入教学过程,导致复杂技术原理讲解抽象化,学生理解困难。在产教融合方面,校企合作多停留于实习基地挂牌、企业参观等浅层次合作,企业真实项目、前沿技术和行业标准难以系统性嵌入课程,教师团队普遍缺乏企业工程实践经验,教学案例陈旧,无法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致使学生进入职场后需经历较长的适应期,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

1.3 评价体系单一与反馈缺失弊端

现行课程评价体系过度依赖理论考试,以期末笔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忽视对学生实践操作、项目设计、团队协作等核心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缺乏过程性跟踪,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与能力提升情况。评价主体单一,主要由校内教师主导,企业、行业专家及第三方机构参与度低,导致评价结果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评价结果未能有效转化为课程改进依据,缺乏动态反馈机制,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无法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和行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优化,阻碍了课程群建设的持续改进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2 能力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群建设策略

2.1 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群重构

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群重构,需以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用人标准为导向,系统整合与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调研,通过岗位分析、职业能力访谈等方式,精准提炼硬件开发、算法设计、系统运维等核心岗位的能力要素,构建涵盖基础技能、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三维能力矩阵。其次,依据能力矩阵对现有课程进行梳理与重组,打破学科壁垒,将课程划分为电路基础、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等模块化课程群,明确各模块的能力培养目标与课程间逻辑关系,例如将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整合为电路基础模块,为后续硬件开发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增设人工智能应用、物联网技术等前沿课程群,紧跟行业技术变革。同时优化课程顺序与学分分配,减少重复性理论教学,增加综合性实践课程学分占比,确保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需求无缝对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2.2 项目驱动与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

项目驱动教学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将项目拆解为阶段性教学任务,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项目开发,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成果实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虚实结合则通过理论教学、虚拟仿真、实物实践的有机融合,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在理论教学中,运用 MATLAB、Multisim 等仿真软件辅助讲解复杂原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模拟 5G通信网络、人工智能训练等场景,解决设备成本高、操作风险大等问题;实物实践环节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让学生接触行业前沿设备,完成从虚拟设计到实体实现的完整流程。此外引入 MOOC、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手段,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自主学习,推动传统课堂向互动式、探究式学习模式转变。

2.3 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

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能力成长规律为依据,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训-企业实习”三级实践架构。基础实验阶段,开设电路焊接、程序调试等基础技能训练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规范与工具使用方法,夯实实践基础;综合实训阶段,设置涵盖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项目,如智能控制系统开发、通信网络优化等,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系统设计与集成能力;企业实习阶段,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与真实项目研发,在工程师指导下了解行业标准与工作流程,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为保障实践教学质量,需加强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引入企业先进设备与技术,打造贴近产业实际的实践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以赛促学、以创促教,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弥补实物设备不足的短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途径。

2.4 多元量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多元量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聚焦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主体上,打破单一校内教师评价模式,引入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多元主体,从不同视角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确保评价结果更贴近行业实际需求。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过程性评价涵盖课堂表现、项目阶段性成果、小组协作能力等维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与能力提升;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项目最终成果展示等,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建立量化的能力达成度评价标准,将专业能力细分为具体指标,制定详细评分细则,通过数据化方式准确衡量学生各项能力发展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群建设以能力导向为核心,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与改革评价体系,系统性解决课程陈旧、产教脱节等问题,有助于实现课程群与行业需求的深度对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升级,为电子信息产业输送适配度更高的复合型人才,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王威,张杨梅,等.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路径与教学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24):1-6+12.DOI:10.16681/j.cnki.wcqe.202424001.

[2]冀保峰,刘一凡,王毅,等.新工科背景下基于 OBE 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群建设[J].科学咨询,2024,(15):50-53.

[3]李征,孙强,李芳,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基础课程群高质量思政建设:理念、体系和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4,(01):15-17.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24.01.009.

白宇 1995 年 3 月,男,蒙古族,突泉县,本科,初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课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