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影响混凝土表面色差的因素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作者

邱子肇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317100

1.引言

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的核心材料,其表观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整体视觉效果与验收标准。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因材料、工艺及环境等因素导致的表面色差问题屡见不鲜,甚至可能引发质量争议。本文通过解析色差成因,结合工程实践提出科学防控策略,旨在为混凝土表观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影响混凝土表面色差的关键因素

2.1 原材料质量控制

水泥差异性:不同厂商或批次的水泥中 C3A、C2S 等矿物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直接影响水化产物颜色。例如,矿渣水泥因含铁氧化物较高,易使混凝土呈现灰绿色调。

骨料选型与级配:深色骨料(如玄武岩)会加深混凝土整体色泽,而级配不均易导致局部浆体富集,形成斑驳纹理。建议采用色差仪对骨料进行色度筛选( ΔE⩽2 )。

外加剂适配性:过量减水剂( 51.5% )可能引发泌水现象,表层浆体稀释后泛白;缓凝剂使用不当则延缓水化进程,造成颜色分层。

2.2 施工工艺控制

搅拌均匀性:搅拌时间不足( <90s )易致材料分离,建议采用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确保胶凝材料与骨料充分包裹。

振捣密实度:振捣时间宜控制在 20-30s, 层,过度振捣( >40s )易使骨料下沉、浆体上浮,形成“浮浆色差”。

养护时效性:终凝后 6h 内需覆盖保水膜,延迟养护( >12h )易因水分梯度蒸发导致色差,推荐采用自动喷淋系统维持湿度 ≈90% 。

2.3 环境动态调控

温湿度耦合影响:高温( >35% )环境需添加缓凝剂并预冷骨料至 25C 以下;低温( <5cC )时采用蓄热法养护,避免水化停滞。

光照与化学污染:紫外线长期照射可加速表层碳化,建议喷涂光稳定型保护剂;工业区施工需规避硫化物、氯离子等侵蚀性介质。

3.混凝土表面色差预防措施

3.1 原材料标准化管理

- 建立“一工程一配方”制度,同一项目水泥、骨料及外加剂需锁定供应商与批次。

- 引入数字化色差检测体系,对进场材料进行ΔE 值筛查(阈值 ΔE⩽ .5),不合格材料即时退场。

-运输环节:采用罐车 GPS 监控系统,确保坍落度损失 ⩽10% ;高温季

节添加保塑剂(掺量 0.02%0.05% )。

浇筑与抹面:采用分层浇筑法(单层厚度 ⩽50cm ),初凝前完成机械抹光,消除浮浆层。

智能养护:基于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温湿度,动态调整养护方案,如低温环境启用电热毯保温。

3.3 环境适应性调控

- 搭建移动式遮阳棚与防风屏障,减少外界环境突变影响;

- 定期检测施工现场空气质量( PM2.5⩽75μg/m3 ),污染超标时暂停作业。

4.色差检测与修复技术

4.1 多维度质量评估

仪器检测:采用分光测色仪(如 X-Rite Ci64)量化 ΔE 值,分级管控( ΔE<3 为合格, 3⩽ΔE⩽6 需修补, ΔE>6 返工)。

图像分析:利用 AI 视觉系统(如 Halcon)识别色差区域,定位精度达±2mm 。

4.2 分级修复策略

轻度色差( ΔE⩽3 ):喷涂纳米渗透型保护剂(如 Silres BS 290),兼具调色与防水功能。

中度色差( 3<ΔE⩽6 ):采用聚合物改性砂浆(厚度 2-3mm )局部修补,辅以机械打磨至 Sa2.5 级粗糙度。

重度色差( ΔE>6 ):凿除缺陷层(深度 ⩾20mm ),界面涂刷环氧基粘结剂后重新浇筑微膨胀混凝土。

5.结语

混凝土表面色差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贯穿材料遴选、施工管控及环境适配全过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智能材料(如自修复混凝土)与数字孪生技术在色差预控中的应用,推动工程质量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源兵,等.清水混凝土表观质量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20.

[2]叶澍华.水工混凝土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J].四川水泥,2020.

[3]李刚,等.碳化作用对清水混凝土表面色泽一致性的影响[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9.

[4]徐少波,等.混凝土表面产生气泡及色差的原因分析[J].建材世界,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