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探索
叶剑锋
厦门市集美区灌南小学 361023
当前全球环境污染严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共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是现代公民的主体,从小就要养成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而科学教育作为小学的重要教育内容,自然有其自身的生态文明的渗透基础。然而,小学的科学教育教学内容中生态文明渗透的内容相对分散,缺乏整体性,生态应用性不强,需要设计生态文明课程内容、价值目标的有机融合的新型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科学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熟悉一些生态基础知识,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资源的再循环利用等;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了解人类的各种活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1]。
(二)能力目标
学生应掌握生态监测能力,学会感知生态文明变化;学会问题思考能力,学会探究生态文明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会实践操作能力,学会用行动保护生态文明,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环保线索[2]。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意识,珍爱地球家园的正确价值观,保护家园的责任心、创造力,树立做生态文明实践者的观念[3]。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一)生态学基础
以《理想的家园》单元为例,该单元围绕人类与环境互动关系展开,设计《生命之网》《大自然的语言》等课题,帮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运行规律及平衡机制,认识到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性[4]。
(二)环境问题探究
《理想的家园》单元教学时,教师主要选择一些具有典型环境问题的内容,如《水资源危机》《空气质量调查》《固体废物管理》等,主要是组织学生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影响和措施,以提升环境问题的解决意识。
(三)生态文明实践
教师介绍《理想的家园》单元强调行动,如《校园生态调查》《社区环保行动》《绿色生活设计》活动课程,让学生从点滴做起,身体力行,做环保公民,体验参与生态共建的实践愉悦,以《校园生态调查》实践为例,学生分组调查当年校园内的植被面积、种类等情况与往年是否有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是什么,而影响这种变化的生态原因有哪些等,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生态文明与我们所生存环境的紧密联系。
(四)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
教师可以围绕《理想的家园》单元,结合本单元《自然资源》关联,以环境科技创新为视角,选取主题是《新能源探索》《环保材料研究》《生态修复技术》等,引导学生开展科技促进环境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创新
(一)情境教学法
教师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人为生态环境危机、小生态系统的构建等,让学生置身其中,体验环境变化,有生态危机感,自然具备自觉保护生态的内驱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角色扮演、模拟谈判等活动,分别让学生扮演政府、企业、环保人士和公众等不同角色,共同对特定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其在思考中进行辨析,在表达中增强沟通能力,在体验中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衡,增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情感纽带,建立长久生态道德规范和责任意识。
(二)探究式学习
教师借助真实环境问题作为驱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资料收集、实践检验等活动,让学生大胆假设、提出设计、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查找他们居住地区具有标志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污染、物种数量减少,或者城市热岛等,并列为研究课题的一项持续性研究,教师需在实施此项研究的过程带着学生展开科学知识的训练,学习科学手段如何提出研究问题、选取研究变量、选择测量数据方式和运用统计分析方式等,还可以联系相关科研机构给予学生一些科学手段的仪器操作及进行专业操作训练,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学生在初步开展研究时,教师需要进行学生同伴评定和专家指导,让学生明白他们存在哪些研究问题及改进研究方式等。
(三)合作学习
教师开展设计型的生态主题课题,比如“在我们学校节约用水的方案”“让我们的垃圾桶变节约”的活动。让不同的小组进行实际的考察或社会调查活动,完成相关的课题项目,明确调查类型及资料收集,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艰苦和艰辛。
教学要明确考核要求及任务完成时间节点,让学生清楚预期成果和项目工作进度的要求,在任务开始前进行调研提要求、对实际需要开展需求分析、确定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改进方向。对任务的后续操作培训调研报告所用研究工具,如问卷、访谈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的培训,使学生成为好的调研者,借助数据和事实说服决策者如何改进问题及改进程度。调研实施过程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汇报,帮助学生在调研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解决实际困难。学生调研完成以后,与校园管理方进行对接与沟通,可以通过会议或类似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决策人,并获得应用实践的机会。
四、课程评价体系
(一)过程性评价
课程评价教师采用知识测试、实验操作、项目成果、环保行动记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能力发展。
(二)结果性评价
教师需要建立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成长档案,关注学生的进步历程而非单一结果,记录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环境意识的提升。
(三)综合性评价
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从不同角度评估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全方位的评价反馈。
结论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中是培育现代生态公民的有效手段。从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活动方法、课程评价手段方面整合、创新并实施、推行,为将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模式铺设出良好的道路,助力今后能够创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正,邹晓洁,朱嘉卉.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下VR全景技术融入小学课后服务课程的路径探索——以《污水和污水处理》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6):24-26.
[2]董前程,王雪.构建大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7):73-75.
[3] 阚莹 莹. 小 学科学 中渗 透生 态文明 教育 的实践 [J]. 湖北教育,2024(16):13-15.
[4]黄鹭达,覃思纳.生态文明理念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4(3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