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小说创作教学中学生想象力激发与情节构建能力培养

作者

陈妍妍

河北省涞源县第一中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4300

1 高中语文小说创作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想象力受限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接受既定知识,缺乏主动思考与创新意识。在小说创作时,思维局限于现实生活场景,难以突破常规束缚,导致作品缺乏奇幻色彩与创新元素。例如,在设定故事背景时,多围绕校园、家庭等常见环境,难以构建出新颖独特的虚构世界。

1.2 情节构建能力薄弱

部分学生在情节安排上缺乏逻辑性与连贯性,故事发展生硬、突兀,情节转折缺乏合理铺垫。同时,情节内容平淡,缺乏冲突与高潮,难以吸引读者。如创作的故事中人物行为动机不明确,情节推进仅靠简单的事件堆砌,未能形成完整的叙事链条。

2 激发学生在小说创作中想象力的策略

2.1 拓展阅读视野,积累创作素材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类小说作品。通过广泛阅读,学生能够如同置身于一个广阔的文学宇宙,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叙事手法。奇幻的情节设定更是让学生大开眼界,有的小说构建了一个魔法与现实交织的世界,魔法师挥舞着魔杖,施展出令人惊叹的法术;有的则描绘了一个未来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人类与智能机器人共同生活。这些丰富的元素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为学生自身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2.2 开展创意写作活动,营造自由创作氛围

在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展开想象。传统思维往往遵循着既定的模式和规则,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力。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这种限制,不拘泥于现实逻辑。例如,现实世界中人类只有一次生命,但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主题,如“假如人类拥有第三次生命”,让学生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学生可以思考,如果人类有了第三次生命,社会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会有哪些不同?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又会如何转变?再如“时间倒流后的世界”,学生可以想象,时间倒流后,历史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人们是否可以弥补过去的遗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记录下自己独特的创意构思,这些构思就像一颗颗种子,有可能在未来成长为精彩的小说作品。

2.3 运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感官体验

以讲解描写自然景观的创作技巧为例,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壮丽的山川风光纪录片。在这段纪录片中,学生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山脉,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画面中的光影变化也十分丰富,清晨的阳光柔和而温暖,将山川染成了金黄色;中午的阳光强烈而明亮,使得山川的轮廓更加清晰;傍晚的夕阳则将天空染成了橙红色,与山川相互映衬,美不胜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的这些元素,然后让学生尝试用文字描绘出心中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描述出看到的景象,还要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学生可以进一步展开想象,创作出与自然景观相关的奇幻故事。也许会构思出一个隐藏在山川之中的神秘世界,那里有会说话的树木、神奇的精灵等,通过这样的创作,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 培养学生小说创作情节构建能力的途径

3.1 传授经典叙事结构,构建情节框架

线性叙事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叙事结构,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讲述故事,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例如,许多现实主义小说都采用线性叙事,通过讲述主人公从出生到成长、经历挫折再到最终成功的过程,展现人生的起伏和社会的变迁。倒叙则是一种打破时间顺序的叙事结构,它先讲述故事的结局或某个关键情节,然后再回溯到故事的开头,逐步展开故事的发展。以鲁迅的《祝福》为例,作者在开头就描绘了祥林嫂在祝福之夜死去的悲惨场景,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兴趣。接着,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逐步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包括她被逼改嫁、失去儿子等情节,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酷迫害。插叙是在故事主线的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一段与主线相关的回忆、背景介绍或其他情节,以丰富故事内容,深化主题。多线叙事则是将多个故事线索同时展开,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而又有机的整体。

3.2 强化冲突设计训练,增强情节张力

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方面,以创作校园题材小说为例,可以设计学生与严厉教师之间关于学业与兴趣爱好的冲突。学生可能热爱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希望能够在这些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但严厉的教师却认为学业才是最重要的,要求学生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这种矛盾会在故事中不断升级,学生可能会因为参加艺术比赛而耽误了学习,导致成绩下降,教师则会更加严厉地批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矛盾会逐渐激化,形成一系列的情节冲突。然而,冲突的解决也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环节,学生可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艺术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也证明了自己在学习上并没有落下,从而化解了与教师之间的矛盾。通过这样的情节发展,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前进,也展现了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3.3 注重细节描写与情节呼应,提升情节完整性

在描写人物愤怒时,如果仅仅写出“他生气了”,这样的描写过于简单和笼统,读者很难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情绪。而通过“他涨红了脸,双手握拳,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眼中燃烧着怒火”等细节描写,读者能够从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等方面,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愤怒情绪。仿佛自己就站在人物面前,能够看到他愤怒的表情,听到他急促的呼吸声,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怒气。

情节的前后呼应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旋律。例如,在故事的开头提到一个神秘的符号,这个符号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图案,没有引起读者太多的注意。但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这个符号会不断地出现,每一次出现都似乎在暗示着什么。直到故事的结尾,作者揭示了这个符号的象征意义,它可能代表着主人公的命运、一个隐藏的秘密或者一个重要的使命。通过这样的前后呼应,不仅增强了作品的逻辑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连贯性和完整性,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对故事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结束语

高中语文小说创作教学中,学生想象力激发与情节构建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策略,通过拓展阅读视野、开展创意活动、运用多媒体资源等方式激发学生想象力;同时,传授叙事结构知识、强化冲突设计训练、注重细节描写与情节呼应,培养学生情节构建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案例验证,这些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小说创作水平,让学生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为其未来的文学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洪倩文.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小说修辞教学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23.

[2]刘莎莎. 审美鉴赏与创造视域下的高中小说教学研究[D]. 青岛大学,2023.

[3]李梓炫. 陌生化理论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