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推进家校共育的实践策略探究
尹逊宝
山东省肥城市河西小学 山东 肥城 271600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家校共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愈发关键。然而,传统家校合作存在单向沟通、资源分散、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为突破困境,本文聚焦家校共育新路径,从构建沟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制度化合作路径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推动家校深度合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益参考。
一、构建多元化与常态化的双向沟通机制
良性沟通是家庭教育与学校联系的基石。单向度的家校沟通一般只有学校的布告或教师公布的成绩等,缺乏真正的灵魂交叠和教育理念的碰撞。成功的家校双边交流应是平等的和回应式的,学校应当主动为双方提供平台,让家有渠道让孩子了解他的校园生活,家有出口让孩子看到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让家参与的教育态度被视作“战友”,而不单纯是“观众”。良性沟通还应是经常性的,渗透在具体的教育事务处理过程中,而不是等事了再谈。家校之间的良性沟通需要稳定、可期的对话模式,父母及孩子之间的误解才能逐步降低甚至消除,培育出以信任为前提和背景的合作关系,问题才能及早捕捉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小苗头,并合力而为加以引导,促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学校可以系统性地推行“定期主题式家访”与“数字化互动平台”双轨并行的沟通模式。教师不只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去家访,其更会在一学年开始之前就拟定出每个孩子的家访计划,着重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长处所在、家庭氛围等,并共同设定各自个别成长的小目标;此外,我们要积极利用科技手段建立本班集体专属的线上社区或软件平台。如此,教师将把每天的课堂活动内容制作成短片或拍照上传给家长,让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在课堂上孩子们生活的情境;一周过后又会有一份名为“家校共建周刊”的东西发下来,其中包括教学内容的介绍和面向家庭教育的指导建议;而家长们也能通过平台随时向教师提出各类非紧急性的疑问或者是汇报孩子在家里的近况。这两种线上线下交互联系确保信息传递的迅捷及情感的温度,家校协作的效率和温度均有极大提高。
二、搭建开放性与互动性的资源共享平台
家庭和学校各自拥有独特且丰富的教育资源。一个是专业的专门用于教育的场所——学校,提供完善的学科体系、优质的师资、标准化的实习环境;另一个则是拥有各自的从业经验和职业背景的家长所掌握的各类专业知识、生活经验和大量不同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家校共育需要打破之前传统的资源壁垒,将这些资源有效整合与分享。学校要从过去的单一的资源管理者转变为资源的连接器和交易平台,积极邀请父母的资源与教学环境共融,大大拓宽了学校的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让学生以更多元的视角认识世界,获得更为真实的体验性学习。
家长课堂”及“家长亲子实践活动工作坊”的搭建与设计均是有效的资源整合形式。通过对家长群体的职业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定期调研,按其特性拟定学期内的“家长课堂”课程安排,邀请各色家长走进课堂开展生命教育、科技启蒙、艺术鉴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此做法既可开阔孩子眼界,也让他们知道知识可以与现实接轨。“家长亲子实践活动工作坊”还可以在周末或课外辅导时间与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如由具备园艺知识的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与植物栽培,在孩子心中播种一缕花草香,由懂手工艺的家长指导孩子手工制作环保类艺术作品,在亲朋伙伴式的合作教学中让孩子把家庭资源变成教育资本,亲子间通过配合加深感情,使学校教育更加生活化、新奇化。
三、建立规范化与激励性的制度化合作路径
若要保障家校共育的可持续性与有效性,绝不能仅依赖于教师或家长个人的热情和自觉性,必须将其上升为学校层面的制度设计。制度化意味着家校合作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附加活动,而是被明确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日程和评价体系之中。它通过建立清晰的组织架构、明确的责任分工和稳定的活动流程,为家校合作提供坚实的保障。例如,建立层级清晰、职权分明的家长委员会制度,确保家长代表能够真正参与学校部分事务的决策与管理监督。同时,制度还应包含正向的激励措施,对积极参与、贡献突出的家庭予以表彰和感谢,从而在校园内外营造出一种尊重、鼓励并期待家长参与的良好氛围,使家校共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文化。
具体而言,学校可以着力完善“三级家长委员会”组织并实施“优秀教育合伙人”评选制度。在校级、年级和班级层面均选举产生家长委员会,并制定明确的章程规定各层级家委会的职责、权利与议事规则。校级家委会可定期列席学校有关发展规划、课程设置和食堂管理的会议,提出建设性意见;班级家委会则可协助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管理家长志愿者资源库。这使家长参与走上了规范化、组织化的道路。此外,每学年末,学校可隆重举办表彰大会,根据家长参与活动的频率、贡献的资源以及教育配合的成效,评选出“优秀教育合伙人”家庭,并授予荣誉证书。这一举措不仅是对付出者的巨大肯定,更能树立榜样,激发更多家庭参与到共育事业中来,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家校共育是一项意义深远且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构建多元化与常态化双向沟通机制、搭建开放性与互动性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规范化与激励性制度化合作路径,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家校合作的局限,激发家校双方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相信在持续探索与实践中,家校共育将绽放更多光彩,为学生成长营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瑞桉 . 小学德育中的家校共育模式探索 [J]. 学苑教育 ,2025(19):7-9.
[2] 查英 , 张嘉琪 .“家长进课堂”的实然困境及改进策略——中小学课后服务时段 [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5,47(3):143-146+151.
[3] 滕健美 .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探索 [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5,10(3):48-51.
[4] 端木萍萍, 汪圣龙. 提升育人合力 创新共赢未来——南京市江宁区推进家校共育的探索与实践[J]. 江苏教育研究,2019(5):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