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文化人育新农:盐城四色文化赋能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爱农情怀的探索

作者

王诗冬

盐城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0

引言:

在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普及推广,对于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学生爱农情怀。盐城是长三角北翼生态经济核心区域,其四色文化主要由红色文化、白色文化、绿色文化与蓝色文化共同组成,兼具时代价值与历史内涵,是一种珍贵的育人资源,将其与职教活动有机集合,可以激活职教育人潜力,培养学生乡土认同、生态意识、创新动力和使命担当,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农情怀,落实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农业职业院校需要提升对盐城四色文化重视程度,灵活巧妙开发与运用盐城四色文化,多维度开展爱农情怀培养活动,提升“三农”人才培养质量。

一、盐城四色文化概述

盐城四色文化是对当地四种特色文化的形象、系统概括,主要由白色文化(海盐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绿色文化(生态文化)、蓝色文化(海洋文化)共同组成。一是白色文化(海盐文化),盐城是海盐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两千多年的海盐产出历史,具有盐雕、祭盐宗等珍贵的非遗技艺,海盐文化充分体现了盐城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思想和精神品格。二是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盐城是华中抗战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中心,新四军 1941 年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拥有上万件馆藏文物,当中展览着新四军抗战的历程,生动展示了陈毅、刘少奇等革命家的抗战足迹与经历。三是绿色文化(生态文化),盐城的海岸型滨海湿地,是我国唯一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海岸型湿地,内部栖息着丹顶鹤、麋鹿、勺嘴鹬等各种珍稀的物种。四是蓝色文化(海洋文化),延长是江苏海域面积最大的城市,拥有特色的海洋景观、海洋美食等,在海洋光伏、风电等能源层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1]。

二、盐城四色文化赋能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爱农情怀培养的策略

(一)融合“四色文化”开展课程思政,激活学生文化认同

课程思政是改善学生思想理念、观念意识的关键举措,也是为专业课程赋予一定文化内涵的关键路径。在学生爱农情怀培养过程中,农业职业院校可以深度融合盐城四色文化与农业专业课程,为专业课程赋予一定的文化底蕴,在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生动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优秀文化中汲取精神理念,成为“知农爱农”的新时代人才 [2]。一是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产业共生理论,融合白色海盐文化与农业经济类课程,例如;在《农业经济史》课程,在课程当中增加设置“农业与农耕文明”教育专题板块,通过分析盐城地区盐田轮作模式、盐化工与农业创新等案例,分析盐城传统农业生产智慧;引导学生解读“渔业、农业、盐业”产业之间的共同关系,思考分析盐业对其他产业带来的影响。二是根据法治社会建设理念,融合红色革命文化与农业道德类课程,例如;在《农业政策与法规》这一课程当中增加引入“新四军土地改革实践”案例,为学生直观展示“减租减息”谈判交互场景,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革命先辈的智慧,以及解决处理农业、农村问题的历史逻辑和基本规律。三是结合环境法治理论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深度融合绿色湿地文化与农业生态课程,培养学生生态责任意识和法治思维。例如:在《生态农业技术》课程当中增加引入“盐城黄海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展示湿地生态修复的过程以及候鸟栖息地、芦苇固滩保护的策略,让学生体会湿地修复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四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度融合蓝色海洋文化与农业科技课程,让学生体会农业发展趋势。例如:在《农业机械化》课程当中科学合理引入“海洋装备与智慧农业”专题板块,为学生讲解海洋风电在盐城农田灌溉中的应用原理、应用策略,引导学生思考“风电、农业、渔业”一体化运行模型,让学生体会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明确区域农业发展趋势与特征[3]。

(二)围绕“四色文化”进行实践活动,培育三农情怀

为进一步发挥盐城四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改善学生认知、体验,帮助学生内化吸收相关文化,农业职业院校需要打破理论与实践割裂的状态,以海盐四色文化为载体,遵循“行动研究理论、情景认知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组织多元化、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搭建“认知、体验、内化、吸收”实践赋能教学生态 [4]。一是组织盐田研学实践活动,职业院校可以积极与盐城东台条子泥盐场、大丰荷兰花海等区域合作,定期定时开展“一日盐农”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前往盐场开展制卤、结晶与收盐等活动,详细记录盐田生产过程、生态变化,编写《盐田生物多样性观察报告》。同时,邀请盐雕非遗传承人,前往学校指导学生学习盐雕,引导学生开展盐雕作品设计活动,设计特色化、个性化的盐雕。二是组织红色革命文化实践探究活动,以真实的场景改善学生职业认知和体验。例如:与盐城阜宁陈集镇、建湖九龙口村等红色文化基地合作互动,组织与引导学生前往相关村落,挖掘村史、设计展陈平台,通过征集老物件、农户访谈等各种手段,直观还原革命时期军农一起建设水利农田的过程、细节。三是组织绿色湿地生态调查实践活动,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可以根据区域湿地生态特点,打造建设“湿地稻田共生试验田”,引导学生在试验田开展农耕、稻田养鸭、蟹稻共生等项目实验活动,对比生态种植与传统农业种植活动,深刻体会生态种植的可行性与优势。四是组织蓝色海洋文化体验活动,定期定时组织学生前往当地海洋文化场地,如射阳港海上风电场、大丰港深海养殖网箱等,参观风电与渔业共生运行模式。同时,还可以组织海上风电运维仿真实践训练活动,让学生体会农业生产中清洁能源的运用策略。围绕四色文化组织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可以逐步深化学生对于农业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三农情怀。

(三)引入“四色文化”改善校园文化,激活内生动力

校园文化是校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展示学校文明程度。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影响、熏陶学生的行为习惯、价值理念,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爱农情怀培养过程中,农业职业院校可以将四色文化当作切入点,引入盐城四色文化,改善校园环境。一是搭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在校园内部设置专属的文化体验室,使用现代 AI、VR 等技术,还原展示新四军军部旧址、宋代盐场等各种历史场景,为学生提供观察、欣赏盐城特色文化,身临其境体会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认同和自豪感。二是基于环境育人理论,优化校园景观,可以在校园内部以“铁军浮雕、盐晶雕塑、海洋风车与湿地壁画”等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建设“四色文化长廊”。同时,还可以设置“盐城农耕文化角”,展示当地传统农具、现代农具,让学生随时随地体验四色文化,受到文化熏陶和影响,激活爱农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盐城四色文化为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爱农情怀培养提供强有力资源支撑,可以潜移默化熏陶学生思想理念、行为习惯,提升学生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农业职业院校需要明确盐城四色文化的魅力,深入挖掘盐城四色文化资源,搭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组织多元化实践训练活动,优化校园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改善学生文化理念,培育一批爱农、知农的新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春霞 .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路径探究——以盐城新四军红色文化为例 [J]. 大学 ,2025,(18):11-14.

[2] 蒋淑英 , 张赋恺 , 李雅洁 , 等 .“三教”改革下“四色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2,(05):37-39.

[3] 杜旭静 . 盐城红色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研究[J]. 科幻画报 ,2021,(11):134-135.

[4] 陈晖. 盐城“四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究[J].成才 ,2021,(09):24-27.

作者简介:王诗冬,1990.11,男,汉族硕士,讲师,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

基金项目:盐城市社科基金 —乡村振兴战略下盐城四色文化培育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爱农情怀的实践探索 (25skC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