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视域下中职历史跨学科教学与评价浅析

作者

钱英

西安外事技工学校

引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跨学科能力的培养。而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其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基本相同,重点在家国情怀中增加了“ 树立劳动光荣” 的观念,促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协作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精神。针对中职历史开展跨学科教学,可以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紧密融合,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然而,跨学科教学的实施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同时也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因此,在新课程视域下,对中职历史跨学科教学与评价设计展开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职历史学科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历史学科在教育体系中,是传授历史知识、锻炼历史思维的重要平台,更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其课程内容跨越古代文明至近现代变革,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知识,学习期间,丰富的历史知识可赋予学生宽广的历史视野与深刻的思考维度。在中职学校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对历史持“ 过时无用” 观,认为其缺乏现实关联。实则,历史是文明进步的见证,是理解当下、预测未来的钥匙。鉴于此,为使中职生更好地解读历史、学习历史,需开展历史跨学科教学,将历史与其他学科进行巧妙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相互渗透,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解读历史,以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学习效果[1]。

二、中职历史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跨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历史,作为时间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其内涵之丰富、外延之广阔,使得它天然地与语文、政治、地理、艺术等众多学科紧密相连。在中职历史教学中,若能将特定历史时期或事件与这些学科进行深度融合,无疑能够极大地丰富历史学习的维度,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以《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历史知识点为例。在讲解秦汉统一的历史背景时,可引入相关的地理知识,比如展示秦汉时期的疆域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秦朝统一六国后疆域的扩张,以及汉朝对西域的开拓,结合分析当时的地形地貌,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理条件对秦汉统一进程的影响。而在政治层面,则可探讨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通过对比分析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与我国的现行国家行政体系之间的关系,体会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感受这一制度的魅力,提出者的政治眼光,中华文化传承的魅力。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内容为例,我们知道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充分的发动基层人民群众的力量,对于学生如何深入理解这一点呢?鲁迅的《药》作为文学文本,被纳入跨学科分析框架后,可解构辛亥革命中民众动员不足的深层社会心理机制,文中作者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药》中革命者夏瑜的原型就是秋瑾,而秋瑾烈士,对于同学们并不陌生,初中学过他的诗作《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在诗中所流露出来的革命情怀和斗志,是那一时期革命者们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体现,而最终群众对于革命者牺牲的态度,又增加了对《药》这篇文章的理解,具有极大的讽喻和教育意义,通过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们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认知具象化了。

在《全民族抗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中,讲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时,引入地理地图,展示中国和日本在战前的地理分布、资源状况以及战略位置,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爆发的地理因素。同时,结合政治文献,如《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等,分析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意义。还可以选取文学作品片段,如老舍的《四世同堂》等,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生动描写,感受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精神[2]。

(二)跨学科教学方法的创新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教学方法也越来越丰富。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一段波澜壮阔、巨变频生的岁月。其政治格局、社会结构、思想文化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那么,便可以《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为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展开教学。

比如,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等历史背景以图文并茂、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还可将其与文学与艺术学科进行结合,带领学生细细品读《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再通过视频形式欣赏青铜器、漆器等时代艺术品,使其深入感受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成就。可以发现,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能促进其综合素养与跨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以历史跨学科教学强化学生职业精神

中职教育对学生的工匠精神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在展开历史跨学科教学期间,可将相关历史知识与现代职业精神,尤其是大国工匠精神相联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人文情怀。在《中国的传统工艺和工匠》这项历史活动中,选取历史上著名的工匠案例,如宋代瓷器的烧制大师、明清时期的木雕艺人等,详细讲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创作历程及技艺传承,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工艺博物馆、手工艺作坊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带领学生亲眼目睹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尝试简单的工艺操作,借此激发学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使其认识到每一项技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工匠精神。

三、中职历史跨学科教学评价设计

(一)跨学科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跨学科教学评价的内容丰富多元,有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还涉及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学习过程与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首先,可以评价学生能否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其次,考查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是否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并化解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观点或解决方案是否具备的创新性等特点。当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等。跨学科教学评价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从传统的纸笔测试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口头报告,再到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等等,可以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中职历史跨学科教学改进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跨学科教学评价的实践案例与优化建议

围绕《秦汉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这节课程展开,将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各自探究的具体方向。要求学生整合历史、地理、经济、科技、文学知识,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博物馆、遗址)、小组讨论、专家访谈等深入研究。最终,各小组制作项目报告并全班展示,内容涵盖研究背景、方法、过程、成果及跨学科思考体会。跨学科教学评价应贯穿全程,从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维度评价学生表现。且包含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而通过这一综合型教学评价实践,便可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深化他们对秦汉经济、科技、文化的理解,并锻炼其团队协作、沟通与创新能力,将学生塑造为一个更符合素质教育需求的现代化人才[3]。

四、中职历史跨学科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一)教师跨学科素养不足

教师是跨学科教学的实施主体,然而当前部分中职历史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存在欠缺。一方面,长期以来的学科专业教育使得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挖掘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历史与物理跨学科教学时,对于历史时期的科技发明涉及物理原理的部分,教师可能无法准确阐释。另一方面,跨学科教学方法运用不熟练,在整合教学资源、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方面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组织定期的跨学科培训课程,邀请各学科专家进行讲座,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提升教师对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鼓励教师参加跨学科教学研讨会,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积极参与跨学科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跨学科素养。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时间的限制

中职教育有着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历史课程在总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有限,教学时间较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跨学科教学,可能会面临教学内容难以安排、教学进度难以把控的问题。例如,在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时,可能会因为要融合多学科知识而导致教学内容过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果。

学校和教师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优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跨学科教学的需求,整合相关课程内容。例如,可以将历史与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既节省教学时间,又能实现跨学科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时,要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各学科知识的教学时间,确保教学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三)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中职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这给跨学科教学带来了一定挑战。部分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可能能够迅速适应跨学科教学模式,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部分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可能会在跨学科学习中感到困难重重,跟不上教学进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例如,对于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可以设计历史手工制作活动;对于擅长表达的学生,组织历史主题演讲比赛等。同时,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跨学科学习,逐步提升学习能力。

五、跨学科教学与评价对中职历史教育未来发展的展望跨学科教学与评价为中职历史教育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其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教学方面,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跨学科教学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如漫步在古代的城市街道,直观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这将极大地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沉浸感。同时,跨学科教学的领域也将不断拓展,不仅局限于常见的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还会与新兴学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结合。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历史事件中的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等数据,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评价方面,可以引入智慧校园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为跨学科教学评价提供更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持。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如在线学习行为、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此外,未来中职历史跨学科教学应更加注重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学校可多加强与企业、社区的合作,开展更多基于真实项目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当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项目,学生需要运用历史、地理、艺术、经济等多学科知识,为街区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建议,在实践中提升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六、结束语

新课程视域下中职历史跨学科教学与评价设计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充满无限机遇。只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应对挑战,充分把握机遇,不断探索创新,中职历史教育必将在跨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推动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慧敏.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1.

[2]沈金足.新课程视域下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与评价设计[J].教育,2024,(17):117-119.

[3]钱金琰.初中历史“ 跨学科主题学习” 中教学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