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劳动实践中促进学生成长

作者

郑亚荣

安国市门东学区

引言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 双减” 背景下合理利用乡土中的自然资源,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劳动场域,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通过校本课程、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多样化的劳动评价方式等,促进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实现高质量的小学劳动教育。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可用资源,开辟种植区域,让学生从知识到实践,从课程到活动,从课本到生活,在劳动中体验成长。

一 、开设校本课程,整合劳动教育路径

(一)依据标准开发特色课程

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结合学校特色、地域资源、学生特点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我们开发了《认识苗木花卉》《苗木花卉的栽培与管理》《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等校本课程。在制作中药香囊的课堂上,通过“ 认识香囊品古韵、制作香囊感古趣、评价香囊有雅意、拓展延伸有创意” 四个任务,学生不仅了解香囊的文化内涵以及中药香囊的种类和功效,通过“ 看、闻、摸” 辨识中药,还渗透中医药文化知识。在亲手缝制并装饰香囊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动手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感受传统工艺的精湛,培养专心致志的劳动品质。在自评、互评、颁奖环节,学生感悟到劳动的价值和合作互助的意义,懂得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二)分层设置劳动教育内容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将劳动教育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板块。低年级侧重于简单的日常生活劳动,如整理书包、穿衣叠被、打扫教室卫生等;中年级增加了一些生产劳动的内容,如校园种植、手工制作等;高年级则着重开展服务性劳动,如社区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结合劳动教育内容每学年组织一次劳动技能比赛,将劳动教育常态化、趣味化、成果化,既检验了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效,又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劳动的热情。

二、打造多元平台,丰富劳动实践体验

(一)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在校内开辟了专门的劳动实践区域,包括种植园、养殖区、烹饪教室等。种植园里,学生们可以亲手种植各种蔬菜和花卉,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体验种植的乐趣。从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生命的成长和劳动的价值。养殖区饲养了一些小动物,他们在喂养和照顾中,培养爱心和责任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增强了保护生命的意识。手工坊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学生们可以进行剪纸、超轻粘土、编织等手工制作,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培养合作意识。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作品,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烹饪教室里,他们学习烹饪简单的菜肴和点心制作,感受劳动带来的美味和成就感。通过烹饪,学生不仅学会了生活技能,还了解了饮食文化,培养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拓展

学校积极与周边的齐村甘草加工厂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们学习了解中草药的炮制和加工,了解家乡特色产业的发展,激发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垃圾分类宣传、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整合学科资源,渗透劳动教育

(一)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引导劳动观念

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劳动故事、名人名言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例如,在学习《悯农》等古诗时,教师深入讲解农民劳动的艰辛,让学生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培养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和名言,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数学、科学学科培养劳动实践能力

数学学科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如测量土地面积、计算劳动成本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测量土地面积时,学生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精确测量,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科学学科则引导学生探究劳动中的科学原理,如种植中的光合作用、养殖中的生物习性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探究这些科学原理,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劳动背后的科学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艺术学科熏陶劳动情感

艺术学科鼓励学生以劳动为主题进行创作,如绘画、手工制作、音乐创作等,让学生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劳动的赞美和热爱。秋分过后,校园的银杏树叶纷纷掉落。孩子们认真观察银杏叶的纹理,拿起画笔,在银杏叶上绘画,或勾勒出精美的图案,或写下对大自然的赞美之词。利用银杏独特的枝叶形态,完成一幅幅精美的粘贴画。一颗颗小小的银杏果,孩子们精心雕琢用色彩和图案为这些小小的果实增添别样的魅力。高年级孩子们手工制作花篮,围绕 “ 银杏” 设计手抄报,绘制图案、书写文字,将对银杏树的热爱和敬意倾注在每一个版面中。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激发了他们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将劳动教育与“食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一)划分“耕读园”体验种植采摘

根据新课标任务群的设定和教育目标来看,食育和劳动教育有很多共通之处。为了更好地将劳动教育与“食育”有机结合,在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划分班级“耕读园”,三至五年级学生分别管理中药园、蔬菜园、水果园,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施肥、浇水、种植、采摘等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植物成长日记,记录果实从种子到成熟的过程和个人劳动心得。学生知道了浇水可以保持作物的生命力,肥料可以为作物增加营养,驱虫药能帮助作物赶跑害虫。萌发对食物的敬畏,理解“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进而学会感恩与珍惜。t

(二)从农田到厨房参与家务劳动

学生在充分参与劳动实践后,对作物的种植过程有了更多的感悟,学校引领学生从农田到厨房,进行更多的劳动体验。例如结合一年级上册劳动项目“餐前餐后我帮忙”,学习如何在餐前协助家人洗瓜果、摆碗筷、端菜上桌;餐后协助家人收拾碗筷和杂物,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孩子们在做厨房小助手的同时,也能耳潘目染做菜的方法,为二年级初步学习烹饪打下基础。t

(三)依托“食育”工坊弘扬饮食文化

为了给学生提供深度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我们依托学校“食育”工坊以美食为载体,弘扬传统饮食文化,向学生传递营养健康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文明用餐礼仪。学生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同时在和同伴的合作中,体验烹饪的乐趣与辛劳。在寒暑假利用自己了解的中医药知识,在家中亲自制作荷叶粥、小炒山药木耳等美味药膳。

五、劳动实践的育人成效

(一)提升劳动技能与生活本领

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劳动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生活本领进一步增强。通过参与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烹饪等各种劳动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工具、如何进行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劳动实践也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锤炼意志与磨砺精神

劳动实践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磨砺。在劳动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手工制作中的技术难题等。通过克服这些困难,学生们的意志得到了锤炼,精神得到了磨砺。他们学会了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培养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们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学会了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社会的需求,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懂得了自己的行为不仅关系到自己的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我们将以劳动实践教育为起点,开展更加多元化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课题《双减下依托乡土资源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40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