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震灾区应急临时安置点工程建设标准与管理机制研究

作者

吴忧

淮北市应急管理局 235000

引言

地震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灾难。据统计,近年来全球每年因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大量受灾群众亟需妥善安置。应急临时安置点作为震后受灾群众的临时栖息之所,其建设质量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以及灾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深入研究地震灾区应急临时安置点工程建设标准与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震灾区应急临时安置点规划选址

安全是应急临时安置点选址的首要原则,需避开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影响区域,远离水源保护区、水库泄洪区等危险地段,避免地质灾害和洪水威胁。如某地震灾区安置点因靠近山体,降雨后发生山体滑坡,导致房屋受损、群众二次转移。选址应优先选择地势平坦开阔、采光通风良好的场地,如广场、操场等,既便于快速搭建和物资运输,又能减少疾病传播。同时,需保护原有排水体系,防止内涝。此外,选址应靠近居住区和可利用公共设施,以便接入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降低建设成本,且不得占压地下管线。曾有灾区利用周边学校、医院,快速建立医疗站和临时教学点,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

二、地震灾区应急临时安置点工程建设标准

2.1 建筑结构与安全

应急临时安置点建筑宜采用装配式结构,如单层钢结构装配式房屋,其安装便捷、施工速度快,能在短时间内为受灾群众提供住所。若建设二层及以上过渡安置房,则需专门设计确保结构安全。安置点建筑要按照国家相关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与建造,在地震设防烈度较高地区,适当增加建筑结构的配筋率,加强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加固建筑基础,提高整体稳定性与抗震性能。同时,安置住房应合理划分防火单元,每 50 套安置住房作为一个防火单元,公共服务设施也作为单独防火单元,均需配备相应消防设施。安置点内消防通道宽度应大于4m,设置不少于两个方向的安全疏散通道并配备明显标识,保障紧急情况下人员迅速疏散。

2.2 居住空间与配套设施

每套安置住房建筑面积控制15 - 22 ㎡,开间 3.3-3.7m ,进深 5.0-5.8m ,室内最低点净高 ⩾2.4m ,自然采光面积 ⩾3 ㎡,自然通风面积 ⩾1 ㎡,门上宜设雨篷,保证受灾群众基本居住舒适度。每 50 套安置住房应配建集中供水点、公用卫生间、垃圾收集点,其中供水点设遮雨棚,公用卫生间分设淋浴设施和厕所并考虑无障碍设施,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每 5 -10 套安置住房配建一处20 - 30 ㎡的公用厨房,每套安置住房配置1 个灶位,公用厨房靠近供水点且燃气罐统一管理。雨水采用明沟排放,生活排水采用管道有组织排放,供电入户,供电及通信线路采用架空敷设。

2.3 公共服务设施

在地震灾区应急临时安置点的建设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备直接影响受灾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安置点的整体功能。教育设施方面,每 1000 套安置住房需配建一所建筑面积 300-400 ㎡的小学,每 2000 套安置住房则需增设一所建筑面积 1000-1200 ㎡的中学。小学教室在空间设计上,每间面积 45-60 ㎡,室内最低点净高 ⩾2.6m ,玻地比 ⩾1:( 6,采用南北向开窗设计,以保证充足采光。疏散门不少于2 个,总宽度 ⩾2m ,且为外开式并直通室外,卫生间按男女生不同需求设置相应蹲便器与小便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需求。医疗设施上,每 1000 套安置住房配建建筑面积 40-50 ㎡的诊疗所,分为 2 间并通过隔墙门连通,每间设洗手盆,其中一间配备消毒池,配备基础医疗设备与药品,为受灾群众提供基础医疗救治与疾病预防服务。商业服务设施同样不可或缺,每1000 套安置住房需配建建筑面积 50-60 ㎡的粮食与商品零售点,在建设过程中注重通风与防虫、鼠害措施,保障商品存储安全,满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物资的购买需求 。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共同构建起满足受灾群众多样化需求的临时生活空间。

三、地震灾区应急临时安置点管理机制

3.1 组织管理

建立由政府主导,应急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公安等多部门协同的管理机构。各部门明确职责,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工程建设指导与监督,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医疗服务与卫生防疫,公安部门负责维护治安秩序等,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管理体系。根据安置点规模合理配置工作人员,200 人以内的集中安置点,原则上配备 1 名医疗防疫人员和 1名公安人员;200 人以上的集中安置点相应增加人员。同时,对工作人员开展应急救援知识、群众工作方法、卫生防疫知识等培训,提升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3.2 物资管理

建立完善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依据安置点规模和受灾群众需求,储备充足生活物资、医疗物资、应急照明设备等。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掌握物资储备与需求情况,制定科学调配机制,确保物资及时准确送达。规范物资发放流程,在安置点设立发放点,专人负责登记与领取记录,做到公平、公正发放,并加强监管,定期检查公示,防止物资浪费与挪用。

3.3 卫生与安全管理

加强安置点卫生防疫,定期对公共卫生间、厨房、垃圾收集点等重点区域消毒,设置污水处理设施保证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定期检测集中供水点水源保障饮用水安全,并开展卫生防疫知识宣传。强化治安管理,公安人员定期巡逻维护秩序,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燃气设施等排除安全隐患,在安置点周边设置警示标识,保障人员与设施安全。

3.4 信息管理

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及时掌握受灾群众需求、安置点运行、物资储备使用等情况。通过广播、公告栏、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向受灾群众发布安置点管理规定、物资发放、医疗服务、灾害预警等信息,确保信息公开透明。搭建管理机构与受灾群众沟通桥梁,设立意见箱、投诉电话,定期召开座谈会,鼓励群众提意见建议,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提升管理服务质量。

四、地震灾区应急临时安置点建设与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4.1 面临的挑战

地震灾害发生后,应急临时安置点建设时间紧迫,却常面临建设材料、设备、资金等资源短缺问题。受灾群众来自不同背景,需求呈现多样化,涵盖基本生活、医疗、心理等多方面,满足个性化需求难度大。应急临时安置点作为震后过渡产物,在与后期永久性住房建设、基础设施重建等衔接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如土地规划调整、资金分配等问题。

4.2 应对策略

建立跨区域物资调配机制,整合周边地区资源,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捐赠,拓宽资源渠道。加强与专业社会组织合作,为受灾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如针对特殊群体的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提前制定安置点过渡与重建规划,明确各阶段任务与责任主体,加强部门间协调,确保安置点建设与后期重建工作有序衔接。

参考文献:

[1] 卢頔 . 村镇震后应急救援及重建的决策方法与模型研究 [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2] 左雄, 何泽能, 官昌贵. 地震灾区雷电灾害应急管理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汶川、玉树地震为例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2,32(23):220-223.

[3] 吴萍. 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体系研究 [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4] 周建瑜 , 袁馗 . 四川震灾群众临时安置模式分析 [J].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9,(0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