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建筑与低碳造价管理

作者

王旭

正源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410100

1 引言

传统建筑项目多以建设成本为核心指标,忽略了能源消耗、碳排放和环境影响。然而,绿色建筑不仅强调建筑功能与舒适度,更重视环境友好与资源高效利用。在“双碳”背景下,绿色建筑发展迅猛,如何在绿色目标下进行科学造价管理、避免“高投入、低回报”的误区,是当前建设管理的关键议题。

2 绿色建筑特点与成本构成

2.1 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

绿色建筑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其核心特征体现在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居住健康的高度关注。首先,在节能降耗方面,绿色建筑普遍采用高效隔热材料、节能门窗及智能能耗控制系统,以减少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损耗。其次,在材料选择上,强调使用可再生、低污染、低碳排放的环保建材,不仅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也降低了建造过程中的碳足迹。此外,绿色建筑注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广泛推广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系统,缓解水资源压力。同时,通过建筑布局优化、自然通风设计及光照系统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增强居住或使用者的健康舒适度。以上特点使绿色建筑在生态与人本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成为新时代建筑发展的方向。

2.2 成本构成的阶段性特征

绿色建筑在成本构成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前期高投入,后期低成本”。在项目建设初期,为满足绿色标准的要求,需投入较高费用用于采购高性能节能建材、安装智能化控制系统及节能设备,这些直接提升了初始造价。同时,为实现精准节能、节水、环保等目标,往往需聘请专业的绿色设计咨询团队,增加了前期软成本。然而,从建筑运营阶段来看,由于绿色建筑在能源利用效率、水资源管理和运维管理上的优化,使得运行成本显著下降。因此,绿色建筑虽然在初期阶段的成本支出较传统建筑更高,但其全生命周期成本更具经济性。长期来看,节能设备和智能化系统在降低电力、供暖、空调等日常能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雨水回收、中水回用等系统减少了水资源支出;高性能围护结构可有效降低维护频率和材料更换费用,从而实现运行和维护成本的持续压缩。此外,绿色建筑在运营期可能通过碳积分、节能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红利获得额外收益,也有助于提升建筑资产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3 低碳造价管理理念与策略

3.1 低碳造价管理理念

低碳造价管理是一种将绿色理念与造价控制深度融合的管理模式,核心在于在保证建筑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碳排放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本质不是简单地减少投入成本,而是在建设全过程中注重碳足迹的量化与管控,促进建筑项目向低碳、高效、经济的方向发展。这一理念强调从前期规划、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行维护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合理控制建筑能耗水平、选用低碳材料与设备,以及优化施工工艺,实现绿色目标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平衡。例如,在项目设计阶段就应考虑建筑形体对采光、通风及能耗的影响,提前优化布局方案可显著减少后期能耗。同时,低碳造价管理也注重长期运行收益的评估,将建筑物使用期间节能减排带来的经济效益纳入造价决策体系中,使得投资方能够看到绿色建筑的长期回报,从而增强绿色投资的意愿与信心。

3.2 设计与建材阶段的管理策略

在设计阶段实施低碳造价管理的关键在于早期介入与科学评估,确保设计方案在功能、成本与碳排放之间实现最优平衡。通过 BIM、能耗模拟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建筑形态、朝向、围护结构等关键要素进行建模分析,不仅可以预测项目的能源使用情况,还能量化其碳排放潜力,为设计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引入绿色设计经济评估模型,评估不同设计方案在生命周期内的能耗、运维成本和碳排放强度,有助于决策者选择最具经济性与环保性的设计方案。在材料与技术选择环节,需综合考虑材料的碳足迹、耐久性与本地获取性,优先使用可循环利用、低能耗生产的绿色建材,并参考国家绿色建材产品目录进行选型。此外,结合 BIM 技术进行施工图阶段的碳排和工程量动态测算,可以实现精细化造价控制与碳核算,提高材料利用效率,为后续施工阶段奠定基础。

3.3 施工与运营阶段的控制策略

施工阶段是建筑碳排放的主要环节之一,因此必须通过精准的能耗管理和资源调配,最大限度减少现场作业对环境的影响。首先应选用高能效机械设备和节能施工工艺,如预制构件、干式作业等,以减少能源浪费和施工周期,同时降低人力与材料成本。其次,加强现场废弃物管理,实施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策略,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建筑垃圾的处理成本。进入运营阶段后,应建立能效监测系统,对建筑的能源使用、水资源利用与室内环境质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控。通过智能化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并修正高耗能问题,实现持续优化。

4 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

4.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绿色建筑和低碳造价管理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瓶颈。首先,绿色建筑通常伴随着较高的前期投资成本,尤其是在高性能节能材料、环保设备及绿色设计咨询等方面的投入远高于传统建筑,这使得部分项目开发商在经济回报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产生顾虑,降低了绿色建筑推广的积极性。其次,目前行业内缺乏一套覆盖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的绿色建筑造价数据库,导致项目参与各方难以准确预估投资与运营收益,影响造价控制的科学性与可比性。同时,在现行造价评估体系中,碳排放成本尚未被系统纳入评估标准,无法对低碳效益进行量化评估和财务反映,从而削弱了低碳建设行为的经济激励效应。

4.2 优化路径与发展建议

为破解绿色建筑推广与低碳造价管理面临的瓶颈,亟需从制度、技术与政策层面进行系统优化。首先,应建立覆盖设计、采购、施工到运营全阶段的绿色建筑造价标准体系,统一绿色建材价格、节能设备定额及碳排因子参数,提升造价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补贴、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等财政激励机制,同时推动碳积分和碳交易平台建设,为绿色建筑项目创造更多经济回报路径,增强市场活力。应加快推进 BIM 与碳排放核算系统的深度融合,建设集能耗模拟、碳足迹追踪与成本控制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项目各阶段提供精准决策支持。最后,要建立绿色建筑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全过程跟踪绿色建筑项目的运行数据,如能耗、水耗、运维成本与用户满意度等,及时分析低碳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匹配关系,为今后项目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板,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保障、政策激励、技术创新与能力提升的多维协同,将为绿色建筑与低碳造价管理构建起一条稳健、长效的发展路径。

5 结语

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趋势,低碳造价管理则是其经济性实现的关键支撑。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造价管理策略,融合绿色理念与精细成本控制,不仅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也将推动建筑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秀丹 . 浅谈绿色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咨询管理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4, (12): 104-106.

[2] 易悦. 新型材料在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中应用策略分析[J].居舍 , 2024, (34): 155-157.

[3] 蒋美玲 , 王爱梅 . 新型绿色住宅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策略分析[J]. 砖瓦 , 2024, (11): 127-129.

[4] 石兴娜 , 王亚东 , 闫东峰 . BIM 技术在绿色建筑全过程造价咨询中的应用 [J]. 新城建科技 , 2024, 33 (10): 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