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知识迁移的有效融合研究
杨振
常德市澧县码头铺镇中学 415000
引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关键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情境创设能营造生动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识迁移可促使学生将知识灵活用于新情境加深理解与掌握,但实际教学中二者常脱节,协同作用未充分发挥,因此研究其有效融合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知识向生活场景迁移
(一)紧密联系生活设计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热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在学习“周长”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创设校园操场修缮的情境,向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是长方形,长 100 米,宽60 米,现在要在操场周围安装新的护栏让学生计算需要多少米护栏,学生通过这个生活化情境能直观理解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同时运用长方形周长公式(长 + 宽) ×2 来计算护栏长度,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知识迁移。
再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创设学校花园改造的情境,花园中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已知花坛的底是 8 米,高是 5 米,学校打算给花坛铺上草皮让学生计算需要多少平方米的草皮,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底 ×高)进行计算,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知识向生活场景的迁移。
(二)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要引导他们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可在情境中设置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仍以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中“周长”为例在学生学会计算长方形周长后教师可提出更复杂的生活问题:学校要给教室的窗户安装铝合金边框,窗户是长方形,长 2 米,宽 1.5 米,需要购买多长的铝合金边框?如果铝合金边框每米30 元,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需要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价格计算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构建问题化情境,推动知识在不同数学内容间迁移
(一)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知识迁移的催化剂,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方体纸盒,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把这个纸盒包装起来,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会主动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公式( 长 × 宽 + 长 × 高 + 宽 × 高) ×2 )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个长方体纸盒切成两个相同的小长方体,这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与原来大长方体的表面积相比,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将长方体表面积的知识迁移到长方体切割后的情境中,让学生思考切割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长方体表面积概念的理解,实现知识在不同数学内容间的迁移。
(二)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
在问题化情境中教师要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后,教师可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情境,给出各种商品的价格,如书包每个 128 元,文具盒每个25 元,笔记本每本5 元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商品并计算总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问题,如“买3 个书包和4 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如果我有 500 元钱,买 2 个书包后,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个笔记本?”等,通过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并且学会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购物情境中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打造故事化情境,助力知识在趣味氛围中迁移
(一)将数学知识融入有趣故事
故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中创设故事化情境,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为例,在学习“连加、连减”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农场里的故事:在一个美丽的农场里,有32 只小鸡在吃食,过了一会儿,又来了 18 只小鸡,这时农场里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过了一会儿,有 15 只小鸡吃饱了离开了农场,那么农场里还剩下多少只小鸡?通过这个故事将抽象的连加、连减运算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方法实现知识在趣味氛围中的迁移。
又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在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分蛋糕的故事:妈妈买了一个大蛋糕,小明吃了这个蛋糕的 1/4,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 1/3,小明和爸爸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如果这个蛋糕重 1.2 千克,小明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千克蛋糕?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将数学知识与故事情境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并运用知识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并运用所学知识,在“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连加、连减的故事解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如“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些小鸡来到了农场,同时又有几只小鸡离开了农场,现在农场里有多少只小鸡?”学生续编故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所学的连加、连减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的过程,通过续编故事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结束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与知识迁移的有效融合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化、故事化情境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不同的场景和数学内容中,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情境创设与知识迁移融合的策略为学生营造更加积极、有趣、高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罗玉贤 .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方式探讨 [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4(1):3.
[2] 罗玉贤 . 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方式探讨 [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4.DOI:CNKI:SUN:XBCR.0.2014-01-032.
[3] 张光琼 . 浅谈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J]. 环球慈善 ,2020.
[4] 徐淑芬 . 恰当地”创设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J]. 散文百家 :下旬刊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