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中安全系统脆弱性研究

作者

樊浩

湖北新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43000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我国房屋市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它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安全问题,例如建筑施工事故屡见不鲜。建筑施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但由于作业环境复杂、工序交叉密集、人员流动频繁等特点,其安全管理一直是行业难题。近年来,尽管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施工安全技术持续升级,但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事故仍时有发生。从系统角度看,这些事故的背后往往存在安全系统的脆弱性—即系统在面对内外干扰时,因自身结构缺陷或抗风险能力不足而容易出现功能失效的特性。

1. 建筑施工安全系统脆弱性的内涵与表现

1.1 脆弱性的核心内涵

安全系统的脆弱性是指系统在内部缺陷或外部干扰作用下,容易发生功能退化、失效的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易损性,即系统对风险因素的敏感程度,如未佩戴防护装备的工人在高空作业时,对坠落风险的抵抗能力极低;二是关联性,系统中某一环节的漏洞可能通过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扩散,如脚手架坍塌可能引发下方作业人员的伤亡、材料堆放区的损坏等连锁反应;三是恢复力不足,即事故发生后系统难以快速恢复正常状态,如应急预案不完善会导致事故救援滞后,扩大损失范围。

1.2 脆弱性的具体表现

施工安全系统的脆弱性体现在设备材料、管理及环境四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各要素的缺陷共同构成风险链条。设备与材料层面的缺陷构成系统脆弱性的物质基础。老旧施工机械的制动系统老化可能直接引发吊装事故,不合格脚手架钢管因承载力不达标易导致结构坍塌,而防水材料的质量缺陷更可能成为施工现场火灾的导火索。此外,设备维护保养流于形式、材料堆放无序等问题,会进一步放大物理层面的安全隐患。管理层面的问题则是系统脆弱性的深层根源。安全责任划分模糊易造成“多头管理”或“无人问津”的治理真空,隐患排查机制若仅停留在表面检查,则难以发现作业面的实质性风险。部分施工单位为压缩成本刻意削减安全投入,直接削弱系统抗风险能力,而缺乏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更使得突发事故处置陷入被动。环境层面的不确定性则成为压垮安全系统的“最后一根稻草”。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对高空作业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施工现场的狭窄空间与交叉作业区域极易引发碰撞事故。

2. 建筑施工安全系统脆弱性的成因分析

2.1 人员层面的脆弱性

建筑施工系统由人员、设备、技术、环境等多要素构成,各要素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例如,一栋高层建筑的施工需经历地基开挖、主体结构、装饰装修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作业内容、风险点和参与人员均不同,这种动态变化使得系统难以形成稳定的安全防护模式,脆弱性随之增加。

2.2 安全投入与效益的矛盾

部分施工单位存在“重进度、轻安全”的倾向,将安全投入视为“成本负担”。在工期紧张或成本超支时,常通过减少安全培训、简化防护措施等方式压缩开支,导致系统的“防护短板”逐渐凸显。这种短期利益导向的管理模式,直接降低了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2.3 人员流动性与素质差异

建筑施工行业人员流动性强,农民工占比高,且部分工人文化程度较低,安全知识储备不足。尽管企业会开展岗前培训,但多为形式化的“走过场”,难以真正提升工人的安全素养。同时,频繁的人员更替导致安全管理难以形成连续性,增加了系统的不稳定因素。

2.4 监管机制的协同不足

施工安全监管涉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主体,若各方责任划分不清、沟通不畅,易出现监管漏洞。例如,监理单位对隐患的整改要求未被施工单位有效执行,或建设单位为赶工期默许违规作业,这种协同失效会加剧系统的脆弱性。

3. 降低建筑施工安全系统脆弱性的策略

3.1 强化人员安全能力建设

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针对新工人开展基础安全知识培训,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专项技能考核,定期组织全员参与应急演练,提升风险识别和自救能力。推行“安全行为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安全奖金、表彰先进个人等方式,引导工人主动遵守安全规程,减少侥幸心理。关注人员生理心理健康: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疲劳施工;对高空作业、密闭空间作业人员进行定期健康监测,杜绝带病上岗。

3.2 完善设备与材料全流程管理

建立设备“准入-维护-报废”制度:严格审核进场设备的合格证明,定期对起重机械、脚手架等进行检修保养,对老化设备及时淘汰更新。加强材料质量管控:从采购环节严格筛选供应商,进场前进行抽样检测,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现场;规范材料堆放,避免因堆放不当引发坍塌、火灾等风险。推广智能化安全装备:如为高空作业人员配备智能安全帽(内置定位和预警功能),在危险区域安装红外感应报警装置,通过技术手段弥补人为防护的不足。

3.3 健全安全管理机制

明确各方安全责任:通过签订责任书、建立“一岗双责”制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避免责任推诿。优化隐患排查流程: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施工现场划分为若干责任区,由专人负责日常巡查;利用手机APP 等工具实现隐患上报、整改、复查的闭环管理。制定针对性应急预案:结合工程类型和施工阶段,编制火灾、坍塌、触电等专项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更新,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快速响应。

3.4 提升环境风险应对能力

建立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在施工现场安装气象监测设备,实时关注风速、雨量等数据,遇极端天气及时停工并转移人员;对粉尘、噪音等污染指标进行实时监控,超标时采取降尘、降噪措施。优化现场空间布局:合理规划材料堆放区、作业区和通道,避免交叉作业冲突;对深基坑、高边坡等危险区域设置明显警示标识和防护栏杆,减少意外接触风险。

结语

建筑施工安全系统的脆弱性是人员、设备、管理、环境等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系统抗风险能力与施工复杂性不匹配的体现。降低脆弱性不能依赖单一措施,而需从系统视角出发,通过强化人员素养、完善设备管理、健全制度机制和优化环境防护,构建“人—物—管—环”协同的安全防护体系。未来研究可结合具体工程案例,进一步分析不同施工阶段脆弱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只有持续识别并弥补系统薄弱环节,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推动建筑施工行业向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珏 , 何运新 . 基于因素耦合的建筑施工安全系统脆弱性分析——以触电事故为例 [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2,14(05):423- 431.

[2] 薛思婷 . 脆弱性视域下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系统风险管理及仿真研究 [D]. 西安科技大学 ,2022.

[3] 孙剑 , 耿萌 , 李恺 .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的 ISM 分析 [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8,18(05):1663- 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