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引领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佘凌燕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学生管理服务体系下的模式创新和改革,是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育人模式。自 2019 年开始,教育部进行高等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相关建设工作,通过近 6 年时间的建设和实施,经过逐步开展试点、个体模式构建、个案实践探索到一般规律普遍推广的建设过程。2023 年,教育部等国家教育部门组织谋划开展“时代新人铸魂工程”, 把“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建设内容作为重要部分进行系统规划和开展,要求高等学校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建设,逐渐实现“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全面覆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1)国家政策与高等教育改革需求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要求,强调通过党建引领推动高校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在此背景下,如何以党建赋能学生社区建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课题。
(2)新时代高校育人的现实挑战
随着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普及化,学生群体呈现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网络依赖性强等特征。传统以院系为主体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育人资源分散、服务滞后、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一站式”社区建设整合资源、贴近学生,实现精准服务与价值引领的结合。
(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高校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阵地,需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社交的核心场域,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天然试验田。如何将党支部建在社区、党员作用发挥在社区,成为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的关键切入点。
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丰富高校党建理论内涵:探索党建引领与学生社区治理的互动机制,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深化“三全育人”实践路径:通过党建与社区建设的融合,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在基层落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将学生社区从生活空间转化为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实现思政教育生活化、场景化。
(2)实践意义
提升学生社区治理效能:通过党建统筹资源、凝聚合力,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中条块分割、服务碎片化等问题,打造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以学生社区为载体,推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党员先锋岗实践,增强党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一站式”社区的服务与育人功能融合,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其他高校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参考,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党建引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理论逻辑
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学生生活实践的核心场域,通过党建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日常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中,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的结合,推动学生“知行合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社区建设需以党建引领统筹资源,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学业、心理、职业等),在服务中实现思想引导、能力提升与人格塑造的统一。
2. 党的全面领导与组织建设理论
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的二十大强调“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将党支部建在社区、党小组设在楼栋,形成“党委—社区党支部—党员先锋岗”三级组织网络,确保党的政策直达基层,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覆盖;组织力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党员责任区、志愿服务队等载体,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示范作用,形成“党建引领 + 学生自治”的协同机制,破解传统管理中“条块分割”难题。
3.“三全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地:“一站式”社区打破传统院系壁垒,整合辅导员、专业教师、管理服务人员等育人主体资源,构建“社区即课堂、服务即教育”的浸润式育人场景,推动“三全育人”从理念到实践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转向:通过社区文化活动、谈心谈话、榜样示范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解决思政教育“入脑入心”难题。
4. 场域理论与空间育人功能重构
物理空间与育人空间的融合:布迪厄(Bourdieu)的场域理论指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学生社区不仅是生活场所,更被重构为“党建阵地 + 成长空间 + 文化家园”,通过红色文化墙、共享学习空间等设计,强化空间的政治属性和教育功能;虚拟与现实场域的互动:结合数字化技术打造“线上党建社区”,利用新媒体开展微党课、红色故事分享,延伸党建育人链条,破解网络时代思想引领的时空限制。
5. 现代治理理论与资源整合逻辑
多元协同治理结构: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强调“党委领导、多元共治、学生参与”,通过建立社区议事会、学生自治委员会等平台,形成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四方协同治理模式;资源下沉与精准服务:依托党建统筹优势,推动管理资源(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社会资源(如校企合作)、数字资源(如智慧社区平台)向社区集聚,实现“需求—响应—反馈”闭环服务机制。
6. 制度理论与长效机制构建
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制定《学生社区党建标准化规范》《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等,将党建引领的实践经验固化为制度,保障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和可持续性。激励与评价机制创新:建立党员积分制、社区服务考核体系,将学生在社区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形成“党建引领—行为激励—价值认同”的正向循环。
三、党建引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全环境立德树人“生态圈”,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建设,在厚植良好政治生态、涵养一流创新生态、完善卓越服务生态等方面持续用力,着力构建以生为本、特色鲜明的良好育人生态,全面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实效。
1. 厚植良好政治生态,构建价值共同体。坚持党建引领赋能,实现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学生社区建设各环节,在学生社区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常态化开展“我与书记校长面对面”学生代表座谈会,开创校领导与学生群体直接交流的新模式,有效搭建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提升学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进一步营造“聆听学生心声,贴近学生需求,关心学生成长,促进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及时回应解决学生“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全力助力美院学子成长成才。组建党员师生领航宣讲团进学生社区宣讲,在学生社区广泛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增进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思政教育、研讨交流,为学生释疑解惑,让党的思想宣传阵地扎根学生社区,打造浸润式思政育人空间,构建价值共同体。
2. 涵养一流创新生态,打造成长共同体。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在学生社区涵养一流的创新生态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土壤,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要把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作为突破口,打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激发活力的创新生态,完善学生社区平台载体协同互促、教育效果倍增提升的工作格局。学生社区通过开展“学之以恒,敬业修德”学风建设系列行动:“榜样力量,薪火相传”——“国奖”学子风采展示宣讲活动;“优秀的你,有‘记’可循”— —“学霸笔记”大赛;“定格学海星光,绽放最美瞬间” “最美学习瞬间”主题摄影大赛;“携手共进,共筑芳华” “学风标兵宿舍”评选活动;“产教融合,术有专攻”——二级学院“一院一品”特色学风建设活动;“青春榜样,励我前行”——2025 年度先进个人和集体评选活动等,增强学生“要学”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好学”的内生动力,提高学生“善学”的核心素养,营造人人“乐学”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学生厚植理想信念、提升学习能力、促进习惯养成,构建我校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学生社区要践行“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主要任务,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育人全过程,系统构建与五育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以互动式、体验式、浸润式教育活动,增进师生情谊和同伴友谊,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 完善卓越服务生态,建设治理共同体。
“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一个小社会,是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是“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改革的重要命题。学生社区将建立“学校- 社区- 驻楼辅导员- 楼层长- 宿舍长”5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实施“一院一品”特色社区创建计划,推行“党员寝室”挂牌制度,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职能,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将育人力量、服务资源整体下沉学生社区,把学生参与社区治理作为落脚点,营造良性循环的服务生态,打造治理共同体。社区还将不断优化主题社区综合服务站的空间布局,完善学生社区综合办公室、美愈心理名师工作室、辅导员值班室、辅导员工作坊、党团空间、学生之家六个单元,将综合服务站建设成为集师生办公、活动开展、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复合功能空间。
高校党建引领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重要实践。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研究探索了党建引领与学生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的路径,形成了一套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体系。党建引领的组织体系更加完善:推动党组织向学生社区延伸,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双提升”;育人效能显著增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区生活场景,打造“浸润式”育人模式,学生政治认同感、社会责任感明显提升;治理效能与服务能力双提升: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打破传统管理条块分割问题,形成“党建引领 + 学生自治”协同治理格局。
党建引领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既是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创新实践,也是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未来需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深化机制创新、拓宽协同路径,推动“一站式”社区从“试点探索”向“范式推广”升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懿 .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实践理路 [J]. 思想理论教育,2022(2):107-111.
[2] 张亦佳 . 高校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实践路径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5):136-141.
[3] 张烁 . 第二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N]. 人民日报,2019-1-16(1).
作者简介:佘凌燕(1982—),女,汉族,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