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作者

李亚茹  和长访

山东亿九电气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济宁 272200

引言

传统高压交流输电在长距离大容量场景中存在稳定性不足、损耗高及异步电网互联受限等问题,高压直流输电通过消除同步运行约束,成为破解能源逆向分布难题的核心方案。以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为例, ±800kV 特高压直流线路将西部水电、风电基地电力直送东部负荷中心,单工程年输送绿电超 360 亿千瓦时,等效减排二氧化碳 1600 万吨。随着全球双碳目标推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和跨国电网互联需求激增,高压直流输电凭借技术经济性和适应性,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关键支撑技术,其 ± 1000kV 特高压度电成本可低至 0.07元/ 度。

一、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原理与核心优势

(一)技术分类与核心装备

高压直流输电分为两大技术路线:常规直流采用晶闸管半控器件,通过12 脉冲换流阀组实现交直流转换,适用于超远距离架空输电,如 ±800kV 向家坝 - 上海工程输电距离 1907公里,输送容量 720 万千瓦,但存在受端交流故障引发换相失败风险,需配置大容量无功补偿装置。柔性直流依托IGBT 全控器件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支持四象限独立控制与黑启动,可向无源网络供电,是海上风电并网唯一选择,如 ±400kV 如东工程实现 100 公里外 1000兆瓦风电场接入,系统电压波动控制在 ±1% 以内。核心装备方面,国产 ±800kV 柔性换流阀实现自主化,采用碳化硅涂层散热技术提升可靠性,直流断路器领域混合式技术取得突破,国家电网研制的 ±500kV 产品分断时间小于 2ms

(二)经济性与环境效益优势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经济性随距离递增显著,输电距离超过 600 公里时单位容量造价低于交流输电。 ±800kV 特高压直流工程单位公里造价约 1100 万元,综合线损率 7%-12% ,显著低于 500kV 交流输电的 15%-20% 。超远距离场景下, ± 1000kV 特高压直流度电成本可降至 0.07-0.09 元,较交流输电降低 35% ,得益于导线截面减少和无功补偿简化。环境效益上,直流线路走廊宽度为交流线路的 60%-70% ,如 ±800kV 直流线路单极铁塔根开 12 米,较500kV 交流线路减少占地 40% ,在生态敏感区应用可降低林木砍伐量。柔性直流海上风电并网方案减少无功补偿容量和海底电缆截面积,显著降低海洋工程环境影响。

(三)系统运行特性与控制优势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动态控制能力卓越,功率调节速度达 1000MW/ms,响应时间小于20ms 。柔性直流通过构网型控制策略,在弱电网环境下维持电压频率稳定,应用于海南自贸港直流电网规划时,转动惯量低于 30s 仍能控制频率波动在 ±0.1Hz 以内。双极运行模式提升可靠性,单极故障可切换至金属回线运行,实现 50% 功率持续输送,供电可靠性较交流输电提升 35%- 。多端直流技术优化资源配置,舟山五端柔直工程构建环网结构,实现各端功率自动平衡,供电可靠性达 99.999% ,欧洲北海风电联网通过多端直流减少冗余输电容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18% 。

二、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

(一)跨区域能源输送与特高压工程实践

中国特高压直流输电网络规模全球领先,截至 2024 年建成十三交十四直工程,在运输电容量超 4.5 亿千瓦。十四五规划的 ±800kV 陇东- 山东工程输电距离 915 公里,配套1400万千瓦煤电与新能源基地,年输送电量 180 亿千瓦时,绿电占比 45% ,替代原煤 540 万吨。工程采用标准化设计,建设周期压缩 30% ,国产设备应用率超 92% ,包括沈阳变压器集团换流变压器和许继电气控制保护系统。新疆准东- 安徽皖南 ±1100kV 工程输电距离3324 公里,输送容量 1200 万千瓦,单位容量输电成本仅 0.05 元 / 千瓦·公里,应用三阀组串联技术提升电压等级,配合智能化巡检系统提升运维效率 40% 。

(二)海上风电并网与离岸能源开发

深远海风电开发依赖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英国 DoggerBank 风场规划 3.6GW,采用±660kV 柔性直流输电,单回线路输送 1.2GW,减少 30% 电缆投资。中国如东 H3/H4 项目实现 150 公里外 1000MW 海上风电接入,国产化 IGBT 模块应用率提升,通过封装优化降低器件损耗 12% 。离岸能源开发中,南海岛礁直流电网项目采用 ±100kV 柔性直流技术,接入海上风电、光伏与储能系统,替代柴油发电机,年减排二氧化碳 3.8 万吨,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在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 ±30% 时保持电压稳定在 ±2% 以内。

(三)城市电网升级与分布式能源整合

在负荷密度超 1000MW/km² 的城市中心,柔性直流技术通过地下电缆实现高密度供电。上海临港新片区柔直背靠背工程采用 ±320kV 电压等级,单回电缆输送容量 800MW,占地面积较同容量交流变电站减少 60% ,配套建设的智能监控系统可实时识别电缆局部放电(检测灵敏度 <10pC ),将供电可靠性从 99.95% 提升至 99.99% 。该工程支持分布式光伏、储能装置即插即用,实现100kW 级微电网的无缝接入,推动区域能源综合利用率提升 15% 。

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作为全球首个四端环网项目,创造性整合风电、光伏、储能与抽蓄电站。工程采用 ±500kV 电压等级,环网周长 500 公里,接入可再生能源 1270 万千瓦,年输送绿电140 亿千瓦时,满足北京地区 10% 的用电需求。其核心技术突破包括:首次应用直流断路器集群控制技术,实现5ms 级故障隔离;开发多能互补协调控制策略,在风光功率波动 ±40% 时,通过储能系统快速响应,确保电网频率稳定在 50±0.05Hz 。

三、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发展趋势与创新方向

(一)特高压化与技术融合创新

未来 HVDC 将向 ±1100kV 以上电压等级迈进,配套研发 8000-10000MW 级换流站。关键技术突破集中在器件与绝缘领域:4500V/5000A 等级 IGBT 器件进入工程验证阶段,采用沟槽栅 + 场截止技术,通态压降较 3300V 器件降低 15% ,预计 2026 年实现批量应用;换流变压器方面,特变电工研制的 ±1100kV 换流变压器采用“轴向油道 + 复合绝缘”结构,将局部放电量控制在 50pC 以下,耐受电压提升 20% 。

混合技术路线成为长距离输电优选方案。昆柳龙直流工程首创“常规直流送端 + 柔性直流受端”模式,送端采用 LCC 技术降低输电损耗,受端通过 MMC 实现广东、广西两个500kV 异步电网互联,输送容量达 800 万千瓦,系统稳定性提升 30% 。该模式下开发的“跨技术形态协调控制策略”,可在0.1 秒内完成送受端功率再分配,有效抑制受端系统频率波动。

(二)多端直流电网与跨国互联

多端直流(MTDC)技术正从“点对网”向“网对网”升级,欧洲“北海超级电网”计划建设 15 端以上直流网络,整合德国 Bight、英国 DoggerBank 等海上风场,总输电容量超200GW 中国“十四五”期间启动西南水电与西北新能源多端互联试点,规划建设金沙江上游(水电)- 甘肃敦煌(光伏)- 陕西榆林(储能)三端直流系统,实现“丰枯互补”跨季调节,新能源利用率提升至 98% 以上。

直流电网建设依赖核心设备突破:ABB 研发的 ±500kV 混合式直流断路器,采用“机械开关 + 固态开关”并联结构,分断时间 <1ms ,效率达 98.5% ;国家电网研制的DC/DC 变压器实现 ±100kV-±500kV 电压等级转换,功率密度达 1.2MW/m3 ,采用碳化硅器件将转换效率提升至 97.8% 。这些技术突破使直流电网短路电流控制在 50kA 以内,满足工程运行要求。

(三)智能化与装备国产化攻坚

数字化技术深度赋能 HVDC 系统:基于数字孪生的设备状态监测平台,通过 10 万 + 传感器实时采集换流阀温度、振动数据,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可提前 72 小时预警晶闸管老化故障,准确率达 95% 以上;AI 优化的功率控制策略,将柔性直流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提升40% ,在新能源功率骤降场景下,可减少 50% 的电压暂降幅度。

装备国产化进入“深水区”:中国已实现 ±800kV 换流阀、直流穿墙套管、直流电压互感器的完全自主化,其中南瑞集团的柔性换流阀采用“光纤环网 + 冗余控制”技术,可靠性达 99.998% 。但部分“卡脖子”部件仍需突破:换流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通过“磁控式 + 真空灭弧”技术研发,已完成 1000kV 等级型式试验;干式电容器薄膜(日本基恩士市占率85% )通过纳米复合涂层技术,将耐电晕寿命从 20 年提升至 30 年,预计 2025 年国产化率突破 90% 。

四、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技术瓶颈与攻关方向

常规直流的换相失败问题通过可控换相换流器(CLCC)技术逐步破解,该技术在晶闸管阀组中嵌入辅助关断回路,将换相电压安全裕度从传统 LCC 的 1.0pu 提升至 1.3pu ,在受端交流电压跌落 50% 时仍能保持正常换相。柔性直流的电容体积过大难题,通过碳化硅(SiC)器件应用取得突破——SiCMOSFET 开关频率提升至 20kHz,使 MMC 子模块体积缩小40% ,某 ±500kV 柔直换流站占地面积从15 公顷降至9 公顷。

绝缘材料领域,研发的耐电晕聚酰亚胺薄膜(放电起始电压 >60kV/mm ),将直流设备寿命从 30 年延长至 40 年以上;针对海底电缆的特殊需求,开发的耐海水腐蚀乙丙橡胶绝缘层,盐雾试验寿命达50 年,满足深远海输电要求。

(二)产业协同与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平台,国家电网联合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12 家单位成立 HVDC 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克 IGBT 芯片键合工艺——通过银烧结技术将键合拉力从 30cN 提升至 50cN,芯片脱落故障率降低 80% 。在国际标准竞争中,中国主导制定的IEC62501《高压直流输电用晶闸管阀》正式发布,填补该领域国际标准空白;正在推进的IEC63445《柔性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技术要求》,将确立中国在柔性直流控制领域的技术话语权。

(三)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适配

各国需构建适应HVDC 发展的政策环境:中国建立“容量电价 + 电量电价”双轨制,明确特高压直流工程容量电价按可计提折旧投资的 8% 核定,保障内部收益率达 8% 以上;设立“新能源配套直流通道专项基金”,对海上风电配套柔直工程给予每千瓦 1000 元补贴,推动项目投资回收期从12 年缩短至8 年。

在市场机制创新方面,探索“直流通道容量预留 + 绿电证书交易”模式:输电企业预留10%-20% 的通道容量用于新能源临时接入,发电企业通过绿电证书交易获取收益,预计可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20% 以上。国际层面,推动建立“跨国直流输电容量交易平台”,借鉴欧洲 UCTE 电力市场经验,实现北海风电与中欧负荷中心的实时功率交易,促进全球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结论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凭借技术经济性与系统适应性,成为全球能源转型核心支撑。从跨区能源输送到新能源并网,其在特高压化、多端化、智能化发展中持续突破。未来需攻克核心装备国产化、构建直流电网架构、完善政策标准,以应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挑战。随着关键技术工程落地,高压直流输电将在双碳目标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跨区域跨国界清洁电力互联生态构建,推动全球能源系统向高效低碳转型。

参考文献

[1] 吕鹏飞 , 李忠田 .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远程电力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J].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5(4):143-145.

[2]苏甘淦.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与挑战[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5(1):001-004.

[3] 王莉 . 电力工程智能化在电网建设中的应用 [J]. 科学与信息化 ,2025(5):25-27.

[4] 李永江. 传统高压直流在大规模陆上风电传输中的应用[J]. 自动化应用,2025,66(9):85-87.

[5] 张力恺 . 电力工程中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 [J]. 今日自动化 ,2024(10):93-95.

[6] 覃祚丽 . 电力系统中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4(11):0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