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流下车站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分析
屈盾
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 410000
一、引言
车站作为人员高度聚集和流动的公共场所,大客流现象频繁出现。尤其是在节假日、大型活动期间以及突发紧急情况时,车站客流量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远远超出其正常承载能力。这种情况下车站的安全管理面临巨大压力,一旦管理不善,极易引发拥挤踩踏、设施设备故障、火灾等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客流下车站安全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客流的特点与成因分析思维导图

三、大客流对车站安全的影响
3.1 拥挤踩踏风险
大客流导致车站内人员密度过大,旅客行动空间受限,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如有人摔倒、突发疾病等,周围人群难以避让,极易引发拥挤踩踏事故。如2014 年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的拥挤踩踏事件,造成 36 人死亡、49 人受伤的严重后果,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3.2 设施设备故障
大量旅客同时使用车站的设施设备,如自动售票机、闸机、电梯、扶梯等,会导致设备负荷急剧增加,设备磨损加剧,故障发生率大幅提高。
3.3 消防安全隐患
在大客流情况下,车站内人员密集,疏散通道容易被堵塞。同时大量人员携带的行李物品也增加了火灾荷载。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困难,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4 治安管理难度加大
大客流环境下,人员成分复杂,治安管理难度加大。扒窃、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更容易发生,同时旅客之间也可能因拥挤、插队等问题引发冲突和纠纷,影响车站的治安秩序。
四、现有车站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客流监测与预警不足
① 监测技术手段有限:部分车站的客流监测设备陈旧,监测精度不高,无法准确实时地获取客流数据。如一些老旧地铁站仅依靠人工计数或简单的红外感应设备来统计客流量,数据误差较大,难以满足大客流情况下精准监测的需求。 ② 预警机制不完善:即使部分车站能够获取客流数据,但缺乏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预警阈值设置不合理,导致预警信息要么过早发出,造成资源浪费;要么过晚发出,错过最佳应对时机。同时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单一,仅依靠站内广播和显示屏,部分旅客无法及时获取信息。
4.2 应急处置能力薄弱
① 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一些车站的应急预案内容笼统,缺乏对不同类型大客流场景的针对性措施。例如,对于因节假日、大型活动、突发天气等不同原因导致的大客流,应急预案没有明确区分应对策略,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执行。②应急演练效果不佳:虽然部分车站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但演练形式化严重,参与人员积极性不高,演练过程中存在流程不熟悉、协同配合不畅等问题。如在一次车站应急演练中,各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旅客疏散时间远超预期,未能达到演练的预期效果。 ③ 应急资源储备不足:在大客流情况下,应急物资如食品、饮用水、急救药品、照明设备等的储备量不足,无法满足旅客和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同时,应急救援设备如消防车、救护车、抢险救援器材等的配备也不够完善,影响了应急处置的效率。
4.3 设施设备保障不到位
①设施设备老化:部分车站建成时间较长,设施设备老化严重,如自动扶梯、电梯的运行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故障。一些车站的照明系统老化,亮度不足,给旅客出行带来不便,也增加了安全隐患。 ② 设施设备布局不合理:一些车站在设计之初,对未来客流增长预估不足,设施设备布局不合理。如安检口设置过少,导致旅客排队时间过长,造成进站口拥堵;候车区与检票口距离过远,旅客在高峰期需要匆忙赶路,容易引发混乱。
4.4 人员培训与管理不到位
① 安全意识淡薄:部分车站工作人员对大客流的安全风险认识不足,缺乏主动防范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对旅客的不文明行为和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制止和纠正,如旅客在站内吸烟、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等。 ② 业务能力不足:工作人员在大客流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客流疏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例如,在面对旅客咨询和投诉时,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给予解答和处理,容易引发旅客的不满情绪。
五、大客流下车站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5.1 完善客流监测与预警系统
构建大客流安全管理体系,首要任务是升级客流监测设备与优化预警机制。采用高清摄像头、智能传感器及大数据分析系统,可实现对车站客流全方位、实时、精准监测,同时建立科学预警阈值,根据车站承载能力与历史数据,结合不同时段、场景,设置黄、橙、红三级预警。黄色预警(达正常客流1.5 倍)时增派安检人员、开放备用通道;橙色预警(达2 倍)启动限流、增加列车班次;红色预警(达 2.5 倍以上)关闭部分出入口并实施紧急疏散,且通过站内广播、手机APP 等多渠道发布预警,确保信息全面覆盖。

5.2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是关键环节。需针对节假日、大型活动、突发天气等不同大客流场景,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处置流程。如节假日预案侧重优化票务与候车区域,突发天气预案关注旅客服务与设备应对。定期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能有效提升协同作战与应急效率。同时合理储备应急物资,涵盖食品、药品、照明设备等,并建立调配机制,定期检查维护,确保物资设备随时可用。
5.3 强化设施设备保障
设施设备保障是安全运营的基础。一方面加大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力度,淘汰老化设备,选用先进、稳定、安全的设备,如对扶梯、电梯升级安全装置,智能化改造照明系统。另一方面优化设施布局,依据客流特点与趋势,合理规划安检口、候车区等区域位置与数量。
5.3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人员是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案例分析等活动,提升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使其主动防范风险。开展专业业务培训,涵盖客流疏导、应急处置、沟通协调等技能,邀请专业培训师指导,提升人员实操能力。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安全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表彰奖励表现突出者,问责工作不力者,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保障大客流下车站安全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六、结论
大客流下车站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客流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设施设备保障、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通过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车站在大客流情况下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风险,保障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车站的正常运营秩序。在实际工作中,各车站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大客流带来的挑战,为旅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车站安全管理体系也需要持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倪艳 . 基于突发事故的城市地下车站安全疏散能力评价 [D]. 安徽建筑大学 ,2024.
[2] 邢国新 , 赵海龙 , 任丹彤 . 地铁车站安全疏散模型综述 [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3,23(07):2417-2427.
[3] 蒋远伟 .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大客流组织与控制建模仿真 [D]. 重庆交通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