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古今对话的桥梁: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困境与优化路径探析

作者

黄典伊

浙江外国语学院 浙江湖州市 330501

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初中古文教学面临应试化与碎片化的双重挑战。本研究基于新课改理念,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重构 " 古今对话 "。研究发现,融合情境教学、深度阅读与情感体验的策略,能有效激活古文教学活力,实现语言训练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研究为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实践路径。

一、古代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文作为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连接学生与现代中华文化精髓的桥梁。通过学习古文,学生们得以深入触摸中华文化的灵魂,领悟其中蕴含的道德智慧与人生真谛。在语言学习的维度上,古文教学不仅助力学生扎实掌握文言词汇与语法结构,还促进了他们语言素材的积累与表达能力的提升。举例来说,通过对《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经典篇章的研读,学生们不仅能精准把握词句的精妙构造,还能深刻体会到古文独有的韵律之美与意境之远。

更进一步,古文所承载的丰富情感与深刻思想,滋养着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教育理念的层面上,古文教学紧密契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核心素养理念倡导知识技能、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塑造的和谐统一,而古文教学正是这一理念得以落地生根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学习《爱莲说》的过程中,学生们能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中汲取灵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种精神的传承,不仅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更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本质所在。

二、初中语文古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古文学习兴趣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古文教学陷入了功利化的困境。学生们学习古文的主要驱动力往往源自分数追求和考试压力,而非对古文内容的真正热爱与内在兴趣。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古文学习欠缺浓厚的兴趣,认为自己学习古文是被动的,学习的原因也是因为这项内容在中考时占据的分值非大 [1]。这种功利性学习态度导致众多学生将古文简单地理解为晦涩难懂的文字堆砌,学习过程沦为机械的字词记忆和模板化翻译。课堂上的古文教学常常停留在 " 教师讲解 - 学生记录 - 课后背诵 " 的单一模式,缺乏生动的情境创设和深入的文本对话。其结果是,古文学习变得单调乏味,学生既感受不到文言韵律之美,也体会不到思想内涵之深,自然就丧失了主动探索与深度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更阻碍了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有效传承。

(二)教学方式单调乏味

传统古文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与局限。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采用 " 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死记硬背 " 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机械刻板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单向灌输,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体验与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具体而言,教师往往将古文教学简化为字词解释、语法分析和全文翻译三个固定环节,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背诵,却很少引导学生体会古文的韵律之美、意境之妙和思想之深。这种耗时低效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使学生们在古文学习中陷入被动接受的状态,丧失主动思考的空间。更严重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割裂了古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古文学习变成枯燥乏味的记忆训练,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古文作品的深刻理解与独到感悟。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学生的古文学习效果,更会消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最终背离了古文教学的初衷与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突破这种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2]。

(三)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

在当前古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存在明显的教学偏差,过分注重字词解释、句式分析等表层知识的传授与记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与情感价值。这种教学方式将古文简化为语言符号的堆砌,使学生难以体会到古文作品所承载的文化精髓与生命智慧。实际上,古文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价值不仅在于语言形式的掌握,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跨时空对话等方式,将古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古文的当代价值与生命温度,才能帮助他们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实现文化认同与精神传承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提升古文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三、优化初中语文古文教学优化途径

(一)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如同明灯,照亮古文学习的道路,是提升古文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元素,为古文课堂增添生动与趣味,让古老文字焕发新的活力。同时,通过故事导入、情境创设等策略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在教授《爱莲说》时,教师不妨以“你最喜爱哪种花?”为引子,引发学生思考,再巧妙地将莲花的高洁品格与文本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然融入文本世界。

(二)实施“言文并重”的单元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反复诵读与深入研读,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古文语感,掌握有效的古文学习方法。朗读则是强化语感的重要途径,其不仅对于语感有重要的提升作用,还对文言文的文意有着一定的作用[3]。除此,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可以采取单元整合的方式,将主题相近或思想相通的古文作品进行集中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与融合,以此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理解能力。

(三)强化情感体验与文化传承

古文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生动体现。在古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体会古人的情感世界与智慧结晶。例如,通过学习《桃花源记》,学生得以领悟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深切向往;而《爱莲说》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这些情感体验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能够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四)激发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当勇于突破传统 " 填鸭式 " 教学的桎梏,就必须采用合理化、兴趣化的教法,培养学生兴趣,同时又对学生智能开发起促进作用,古文教学新探也就势在必行 [4]。一方面,要深入探索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模式,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创设文化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具体实施中,可采用 " 翻转课堂 " 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则开展小组合作研讨、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互动活动,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课内外联动,精心设计 "1+X" 拓展阅读方案,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典籍、文学评论等读物,指导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古文阅读书单。

结语

古代文学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载着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优化初中语文古文教学,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与学习热情,还能够深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确保古文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兴成 .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优化路径研究 [J]. 家长 . 2023 (20)

[2] 王学嵘 .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目标设计 [J].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7(11)

[3] 杨丽娟 .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几点方法 [J]. 学周刊 . 2017 (05)

[4] 董潇霄 .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古文的教学现状 [J]. 才智 .2012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