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红色基因激活育人动能与军民融合新路径

作者

崔正阳 张孜怡 王娟通讯作者

济宁医学院 272067

1. 调研背景与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红色基因传承与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并指出“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如何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将红色基因传承与军民融合战略有机结合,成为了一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星火燎原”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于2025 年7 月14 日在济宁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举办的“航天英模宣讲暨‘双拥’特色实践活动”是一次富有创新性的探索实践。此外,红色资源的教学转化需构建“情境 - 体验 - 内化”三阶模式 [1],本次活动特邀优秀退役士兵代表及退役航空航天工作人员走进校园,通过一些形式为师生呈现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和国防科技启蒙课。

本调研采用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数据。通过对数据的严谨分析,旨在系统评估此次活动的育人效能与融合效果,识别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学生按照年龄分层分为 6~8 周岁、9~11 周岁、 12~13 周岁三个抽样单位,采用随机的方法从三个抽样单位中各抽取 20 名男性、20 名女性样本作为调查对象;在 308 名教师中简单随机抽样抽取30 名教师做为调查对象;家长是从被抽取的男性、女性学生中再各抽取25 名学生的父母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三份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三份问卷内容均包含对航天精神、航天知识的兴趣的了解程度等基本问题,研究前后均进行问卷收集。

2.3 质量控制

本研究在调查前已对调查人员进行分别统一培训,对问卷进行严格收取,数据录入采取三人录入、三份核对方式。

2.4 统计分析

通过对活动前、后回收的120 份有效学生问卷、30 名教师访谈记录、50 名家长代表反馈及活动组织方提供的资料进行人文综合分析。

3. 数据分析与发现

3.1 价值引领与情感共鸣达成度高

结果显示了解航天精神内涵的比例从活动前的 8.5% 提升至活动后的 87% , 91.5% 的人表示“航天英模是我心中的英雄”, 85% 的人认同“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自豪”。在价值观层面,此次活动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塑造效应。

80% 的人对航天科学知识的兴趣显著提升,该校图书馆相关科普书籍的借阅量在活动后一周内环比增长了 150% 。在情感层面,本活动超越了单一的知识传授,达成了深刻的情感连接。

在关于选择与国防科技事业相关的职业理想的学生比例提升至活动后的 95% ,活动后,各班自发组织了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活动,学生参与度极高。

3.2 资源整合模式:初步实现了“引进来”的军民融合

本次活动成功地将外部优质的军地资源引入了校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校园与社会的壁垒,为学生带来了真实可感的学习体验,也在社会层面营造了尊崇军人、关心国防的良好氛围,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

3.3 创新性与独特性:超越了传统德育活动的单一模式

本次实践并非一次孤立的“活动”,他融合了英雄叙事(宣讲)、实物体验(模型展示)、互动参与(问答)、文化营造(校园双拥氛围布置)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教育场景。这种尝试将单一的德育活动向更具整合性的“特色实践”升级,与当前一些地区探索的“全域大思政”育人链和“三位一体”国防教育新格局在理念上不谋而合。

表:活动主要形式及对应育人目标分析

4.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1 长效机制缺失,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当前活动呈现出显著的“事件化”特征,其成功举办多依赖于临时的外部联系和项目式的筹备,缺乏常态化的制度保障和稳定的资源输入渠道。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军民融合”所要求的深度、稳定、可持续的军地合作关系仍有差距。

4.2 与课程体系融合度不足,教育价值未能充分挖掘

活动目前主要被视为一项独立的“德育活动”,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融合度不够。其教育价值未能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有意识的延展和深化,导致宝贵的教育素材未能通过主渠道教学得到充分挖掘和沉淀,知识性、体验性与价值性教育未能实现深度融合。

4.3 军民融合层次较浅,深度互动模式有待探索

目前的军民“融合”未能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拓展。例如缺乏稳定的军校共建协议作为关系保障。缺乏“走出去”的机制,学生难以进入军营或相关科研院所参观实践。缺乏可供学生持续学习的线上教育资源库。融合主体相对单一,未能联动更多的社区、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更立体的融合生态。

5. 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5.1 构建“军- 校- 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实现从“活动”到“机制”的转变

军民融合在K12 教育中的渗透需构建“军- 校- 社”协同机制[2]。学校应与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驻军部队(如涉及)、航天科普教育基地或相关科研单位签订正式的共建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合作框架,将非正式联系转化为稳定的制度安排,形成“资源互补、优势共享”的共同体。

5.2 深化课程化整合,实现从“活动”到“课程”的渗透

组织教研力量,系统挖掘各学科与航天精神、军工文化、爱国主义的结合点,推动全科育人。需通过“课程统整”理论实现学科渗透与跨学科联动[3]。围绕“设计我的空间站”等主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基于 PBL 的航天主题学习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4]。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实践创新,深度整合知识、能力与价值观教育。

5.3 拓展融合生态,实现从“浅层”到“深度”的融合

在邀请榜样进校园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代表走进基地,实现双向交流,增强体验感与代入感,智慧教育环境下,VR/AR 技术可增强国防教育沉浸感 [5]。借鉴“双拥联盟”模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提供资源支持,形成立体化的融合生态。

6. 结论与展望

本次调研表明,此类实践要实现其效益最大化,必须进行系统化升级,即在目标上注重长期素养培育;在形态上走向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常态”;在关系上升级为稳定的“共建”;在范围上拓展为“军- 校-社”多方协同的生态。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基础教育学校能在此实践基础上,持续探索、深化完善,构建起机制化、课程化、生态化的“红色基因传承 + 军民融合”育人新模式。这不仅是培养拥有“红色底色”与“蓝色梦想”的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更能为深化新时代军民融合战略、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提供来自基础教育领域的坚实支撑与创新样本。这条路,值得也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与全社会持续地、深入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康平 . 《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模式研究》. 教育学报 , 2021(4).

[2] 李群英等 . 《基础教育阶段军民融合国防教育模式研究》.国防科技 , 2023(2).

[3] 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4] 巴克教育研究所 . 《项目式学习设计指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1.

[5] 祝智庭等. 《智慧教育新范式》. 电化教育研究, 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