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孙俪心
柳州市城中区教育局 545000
引言
在现在的教育环境里,传统评价方式常常只看重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但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以后,给创建更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带来了新的也许性,借助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展开深入挖掘和准确评判,从而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学生的成长情况,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1 人工智能的定义与分类
人工智能是利用计算机程序模仿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体系,重点在于让机器拥有感知、推理、学习以及决策的能力,从应用角度来讲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当下中小学教育场景里用到的大多是弱人工智能,专注于针对某项任务,比如作业批改,学习行为分析之类,还没有达到类似人的通用智能水平,按照技术路径可以分成基于规则的人工智能和基于数据的人工智能,前者依靠预先设定好的逻辑去完成标准的任务,自动判分客观题就属于这种情况,而后者凭借机器学习从数据当中自行找出规律,分析学生作文里的感情色彩就是例子,这种划分不是绝对分开的,在实际操作时往往混合存在,既依靠人工设定的教育规则,又经过数据训练来改善评价准确度,使得技术既可以依照教育规律,又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别。
2 评价体系的结构设计
2.1 评价目标的设定
评价目标是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的灵魂,要跳出传统的“分数导向”,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包含知识掌握的深度,是否了解数学公式推导过程,而不仅仅是套用公式;能力发展的广度,批判性思维,合作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等;情感态度的正向引导,学科兴趣,面对困难的韧性等,目标设定要有层次递进,低年级关注学习习惯,基础能力,高年级注重问题解决,自主探究,也要考虑个体差异,允许不同学生在达到基础目标后朝个性化方向发展,这不是静止的指标,而是随着教育理念,时代需求动态变化的,像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素养,人机协作能力也开始被纳入评价范围。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
评价指标是评价目标具体化,要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选取过程需兼顾学科特征与通用能力,语文科目的指标可包含识字量、阅读理解准确度、表达流畅性,跨学科的指标可包含信息筛选能力、逻辑推理严密性,指标需避免量化过度导致“唯分数论”,适当包含质性描述,例如“能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在小组讨论中主动倾听他人观点”,还要考虑技术可采集性,一些难以直接量化的指标,像“创造力”,可以借助间接表现,比如“提出的解题方法数量”“实验方案的新颖性”来近似衡量,指标之间需存在有机联系,不能孤立罗列,“数学运算正确率”和“解题策略多样性”共同反映数学素养的不同层面。
2.3 评价方法的运用
评价方法的选择要符合评价目标,形成多种评价方法互相补充的格局,量化评价适用于可以准确测量的方面,比如知识点掌握率,作业完成速度,借助人工智能可以迅速处理大量数据,质性评价用于捕捉复杂的能力表现,像项目式学习中的团队协作,需要人工观察和 AI 对互动语音情感的分析,形成性评价贯穿学习全过程,通过课堂答题,小组任务等实时数据把握学生进步轨迹,总结性评价关注阶段成果,期末测试属于总结性评价,但需要过程数据作为补充,方法的运用要打破“评价就是判断”的固有观念,更多地发挥诊断和引导的作用,借助错题分析指出“计算错误是由于步骤跳脱”,而不是单纯给出分数,让评价成为学习的延续而不是终结。
3 人工智能在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3.1 数据采集与分析
人工智能改变了传统教育评价数据采集的局限,能够全方位地捕捉到学生的学习痕迹,在课堂上,通过互动答题器、摄像头收集学生答题的速度、参与的频率以及表情的变化,在课后,作业系统记录了解题的路径、修改的痕迹,阅读 APP 追踪着阅读的时间长度以及标注的习惯,这些数据既包括了显性的结果性数据,也包括了隐性的过程性数据,比如一道数学题经过了多次尝试之后,学生先是用算术的方法后来又转而用方程的方式去解题,这种思维的转变就是过程性数据的一种体现,而在分析的过程中,AI 利用聚类算法发现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有些学生擅长几何证明,但是代数运算却比较弱,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出影响成绩的关键因素,比如“每天阅读时间超过30 分钟的学生,他们的写作得分通常都会比较高”,从而使得评价由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的精准判断。
3.2 个性化评价与反馈
人工智能使“因材施教”的评价得以实现,它可以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生成不同的评价报告,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反馈主要针对具体错误,例如“这道应用题的等量关系找错了,试着从问题开始倒推已知条件”;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反馈则注重思维拓展,比如“你的解法是对的,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反馈的形式也更为多样化,除了文字描述,还可以生成知识掌握雷达图、错题归因分析视频甚至推送针对性练习,个性化不仅体现在反馈的内容上,还体现在反馈的时机上,在学生做题时卡壳的瞬间推送提示,而不是等到作业批改完毕后再给予评价,让反馈与学习过程相伴随,及时修正错误。
3.3 评价结果的智能化处理
评价结果的处理不再局限于分数统计,人工智能可以深入挖掘评价结果的教育价值。通过纵向对比,发现学生成长的足迹,“三个月内,你的实验操作规范性提升 40% ”,让进步看得见;通过横向对比,发现群体的规律,“班级 80% 的同学在这一知识点上存在误区”,帮助老师备课。结果呈现注重可读性,把复杂的数据变成家长容易理解的成长故事、学生一看就懂的改进清单,比如“你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很强,如果能细致地记录实验数据就更好了”。建立结果应用机制,把评价结果自动关联到教学资源库,给学生推送合适的学习内容,给老师提供教学建议,让评价结果真正服务于教与学的改进。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换一种方式而已,而是对未来教育的全新探索,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体会到,人工智能有着很不错的数据处理能力,很精确的数据分析技术,还能给出非常贴心的反馈意见,在这方面为我们打造一套全面的,科学的,有效的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给予了极大的助力,它能够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业状况,也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短板,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参考文献
[1] 高洁, 黑如梦, 尹苗, 王碧梅, 相艳, 潘炳超, 吕银芳, 曹春艳,赵帅 , 崔艺馨 .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5,41(01):95- 106.
[2] 殷凌云 . 小学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初探 [J]. 赤子 ( 上中旬 ),2016,(23):202-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