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传感器融合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分析
刘文涛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引言
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产过程的精度、效率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传感器作为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能够实时获取各种物理量信息,如温度、压力、位移、速度等。然而,单一传感器往往存在局限性,如测量范围有限、精度受环境影响大、易受干扰等。多源传感器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整合多个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信息,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被测对象的特征,为工业自动化控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1 多源传感器融合概述
1.1 基本概念
多源传感器融合是指将来自多个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以获得比单一传感器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这些传感器可以是同类型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对同一目标或环境进行测量。
1.2 常见方法
在传感器数据融合领域,常见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加权平均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基础方法,它根据各传感器测量值的可靠性和精度赋予不同权重后进行加权平均,但权重的确定依赖先验知识;卡尔曼滤波法作为一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递推滤波技术,能有效处理动态系统中的噪声干扰,通过状态估计和预测优化融合结果,其标准形式适用于线性高斯系统,而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等变体可处理非线性系统;神经网络法则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的非线性结构和自适应特性,对传感器数据进行训练学习,尤其擅长处理复杂、高维或非线性映射的数据融合任务。这三种方法从不同维度(经验加权、动态模型驱动、数据驱动)提升了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精度和鲁棒性。
2 多源传感器融合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
单一传感器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受到自身性能、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或不完整。例如,温度传感器在高温环境下可能会出现漂移,压力传感器在受到振动干扰时可能会产生误差。而且,单一传感器只能获取有限的物理量信息,无法全面反映被测对象的特征。
2.2 工业自动化控制的高要求
工业自动化控制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精确监测和控制,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工业环境通常比较复杂,存在各种干扰因素,如电磁干扰、机械振动等。多源传感器融合技术能够克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满足工业自动化控制的高要求。
3 多源传感器融合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优势
3.1 提高系统可靠性
通过融合多个传感器的信息,可以相互补充和验证,减少因单个传感器故障或误差导致的系统误判。例如,在一个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中,同时使用编码器和陀螺仪来测量机器人的位置和姿态。当编码器出现故障时,陀螺仪的数据可以作为补充,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3.2 增强环境感知能力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能够感知不同的物理量,多源传感器融合可以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形成对环境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在工业自动化生产线上,利用视觉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可以同时获取物体的形状、位置、距离等信息,从而更准确地识别和定位物体,为后续的控制操作提供依据。
3.3 优化控制决策
多源传感器融合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使得控制系统能够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决策。例如,在工业炉窑的温度控制中,融合热电偶、红外测温仪和辐射温度计等多种温度传感器的数据,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炉内的温度分布情况,从而根据不同的工艺要求,精确调整加热功率和通风量,实现优化控制。
3.4 适应复杂环境
工业生产环境往往复杂多变,单一传感器很难适应各种不同的工况。多源传感器融合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自动调整各传感器的权重和信息融合策略,使系统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保持良好的性能。例如,在户外作业的工业设备中,当遇到强光、雨雾等恶劣天气时,视觉传感器的性能会受到影响,此时可以增加雷达传感器和激光传感器的权重,以保证对周
围环境的准确感知。
4 多源传感器融合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发展趋势
4.1 智能化融合算法的发展
多源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智能化演进正深度结合人工智能的前沿方法,推动工业自动化控制迈入更高阶的自主决策阶段。深度学习通过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自动提取传感器数据中的抽象特征,解决传统手工设计特征难以捕捉复杂非线性关系的问题。卷积神经网络对时空序列数据的处理优势,可有效融合视觉、力觉等多模态传感器的异构信息。强化学习引入环境反馈机制,使融合算法具备动态优化能力,例如在生产线参数漂移或传感器异常时自适应调整权重分配策略。迁移学习和元学习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算法在跨场景应用中的泛化性,减少对标注数据的依赖。此类智能化算法的核心在于将数据驱动的学习能力与传统模型驱动的融合框架相结合,形成更鲁棒、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4.2 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
物联网架构的普及为多源传感器融合创造了全新的协同范式。基于工业物联网的边缘计算节点可将融合算法下沉至数据源头,在减少网络带宽压力的同时实现毫秒级实时响应。云- 边- 端三级协同体系支持海量传感器数据的分布式处理,通过时序数据库和流式计算框架实现跨设备、跨厂区的数据关联分析。数字孪生技术将物理空间的传感器网络映射为虚拟模型,融合数据驱动的仿真结果与实时传感信息,形成闭环控制优化。标准化通信协议如 OPCUA 和 MQTT 的广泛应用,解决了多品牌传感器互联互通的兼容性问题。
4.3 微型化和集成化
传感器硬件的微型化与异质集成正在突破传统多源融合系统的物理限制。MEMS 工艺的进步使得惯性、光学、化学等传感单元可被集成于毫米级芯片,通过三维堆叠技术实现超高密度封装。片上系统(SoC)设计将信号调理、模数转换与预处理算法固化在单一硅片,显著降低功耗与噪声干扰。异质集成通过硅基与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混合加工,在同一基底上兼容温度、压力、气体等跨域传感功能,消除分立器件间的校准误差。先进的晶圆级封装技术进一步提升了集成传感器的环境耐受性,满足工业场景下的防尘、防震需求。这种硬件层面的融合不仅缩小了体积,更通过统一的信号链路和数据接口简化了后续算法处理的复杂度,为嵌入式控制场景提供了本质性优化。
结束语
多源传感器融合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能够克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环境感知能力和控制决策的准确性,适应复杂的工业环境。随着智能化融合算法、物联网技术以及传感器微型化和集成化的发展,多源传感器融合技术将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工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多源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满足工业自动化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牛凯旋. 基于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航空发动机实时健康监测系统研究 [J].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25,61(04):72-74.
[2] 蒋权 . 多源传感器融合的巡检机器人 SLAM 研究 [D]. 东莞理工学院 ,2024.
[3] 侯典俣 . 多源传感器的数据融合算法研究与应用 [D]. 东北石油大学 ,2024.
[4] 唐琴 . 基于多源传感器信息的目标跟踪技术研究 [D]. 电子科技大学 ,2023.
[5] 李永德 . 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电气设备故障诊断研究 [J]. 信息通信 ,2018,(0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