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普通高校排球教学问题及解决途径分析

作者

周利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淮南 232038

1 引言

在当今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中,排球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排球运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应变能力,还对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普通高校排球教学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排球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限制了学生对排球运动参与热情的提升。从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校在排球教学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同时,专业的排球教师师资队伍也存在一定的缺口,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往往过于注重基本技术动作的传授,而忽视了排球战术教学以及排球文化内涵的普及,使得学生对排球运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认知和兴趣。面对这些普通高校排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对于提高高校排球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推动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进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

2 普通高校排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与目标层面的偏差

当前普通高校排球教学仍存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表现为过度关注运动技能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部分教师将教学目标狭隘化为“掌握基本技术动作”,未能充分结合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及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目标[2]。此外,教学过程中对排球运动文化内涵的挖掘不足,未能引导学生理解排球运动对团队协作、抗压能力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塑造作用,削弱了学生对项目的深层认同。

(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滞后性

多数高校排球课程仍以传统室内排球技术与战术为核心,对深受学生喜爱的沙滩排球、气排球等新兴形式缺乏系统性引入。课堂中“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机械练习”的模式仍占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自主探究与创新空间有限。例如,在战术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固定阵型与套路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引导学生根据场上形势灵活调整策略的能力培养。

(3)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的短板

排球专业教师数量与学生规模失衡现象突出,部分高校存在“一人多课”甚至非专业教师兼任排球教学的情况。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教师疲于应付基础技能传授,无暇开展个性化指导或教研活动。同时,教师队伍的专项培训机制不健全,部分教师对新兴排球运动形式(如沙滩排球规则、气排球赛事组织)缺乏系统认知,难以拓展教学内容。排球场地与器材的老化、短缺问题普遍存在,尤其在高峰时段,学生课余锻炼需求难以满足。

3 普通高校排球教学问题的解决途径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分层化教学目标体系

高校排球教学需突破“技能本位”的桎梏,将“健康第一”理念贯穿始终,通过排球运动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3]。例如,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排球运动对心肺功能、协调性的改善作用等健康知识讲解,并结合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使其感知排球运动对个人健康的长期价值。同时,可借助“体教融合”政策东风,将排球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节、健康讲座等活动联动,营造“人人爱排球、人人会排球”的校园氛围。针对不同身体素质、运动基础的学生,制定“基础达标层—技能提升层—竞技拓展层”三级目标体系。例如,对零基础学生以“能垫球、会发球”为起点目标,通过简化规则(如降低网高、缩小场地)降低入门难度;对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增设战术配合与比赛实战目标,并鼓励其参与校队训练或裁判工作。此举既能避免“一刀切”教学导致的两极分化,又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2)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课堂吸引力

在传统室内排球教学基础上,引入沙滩排球、气排球等项目。例如,开设“沙排技巧与规则”选修模块,利用夏季学期组织学生进行沙排对抗赛;在女生群体中推广气排球,通过降低球速、简化规则降低参与门槛。同时,结合社会需求增设“排球赛事组织与裁判”实践课,教授学生赛事策划、裁判手势等技能,提升其综合应用能力。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模拟奥运赛场、社区联赛等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战术配合的价值;通过“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组完成“3v3 迷你排球赛”任务,促使其在团队协作中自主探索站位、分工与沟通技巧。此外,可借助多媒体工具(如战术板软件、慢动作回放系统)辅助技术分解,或利用“线上打卡+ 线下指导”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课后练习的趣味性与科学性。

(3)强化师资建设与资源保障,夯实教学基础

高校应定期组织排球教师参与专项培训,内容包括新兴排球项目规则(如沙排国际判罚标准)、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如运动技术分析 APP)等;鼓励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排球教学研讨会或裁判员资格考试,拓宽行业视野 [4]。同时,建立“老带新”师徒结对机制,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设计分层教学方案,形成教学共同体。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标准化排球场地,按学生规模配置充足数量的排球、护具及发球机等器材,并建立定期维护制度;另一方面,优化资源使用效率,例如通过“分时段预约”系统提高场地利用率,或与周边中小学共享场馆资源。此外,可利用教学楼走廊、体育馆架空层等空间设置简易排球场,缓解室外场地不足问题。

(4)健全激励机制,优化评价体系

通过组建排球社团、举办“校园排球文化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例如,开展“班级气排球对抗赛”“沙排技巧挑战赛”等趣味赛事,设置“最佳团队奖”“进步之星”等非技术性奖项,吸引不同水平的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担任校队志愿者或赛事裁判,增强其归属感与责任感。弱化单一技术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 30% ) + 实践能力( 40% )+ 理论知识( 20% ) + 综合素质( 10% )”的权重分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课堂出勤、练习投入度;实践能力考核可结合“小组战术执行效果”或“教学比赛中的临场应变”等指标;理论知识涵盖排球规则、赛事组织等实用内容;综合素质则评价团队协作、体育精神等软性指标。例如,要求学生撰写“排球运动对职业规划的影响”反思报告,或在教学中观察其是否主动帮助队友改进技术,使评价真正成为引导学生成长的“指南针”。

参考文献:

[1] 苏雍伦; 宋高旭. 东莞市高校排球社团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4(32)

[2] 戎成. 项目式教学在高职院校排球教学中的应用实证研究. 体育视野 ,2024(22)

[3] 艾海提·吐拉甫 ; 王振杰 . 高校排球教学中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 运动与健康 ,2024(06)

[4] 王金鑫 .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高校排球教学研究 . 拳击与格斗 ,2025(02)

基金项目:重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与推广策略研”(2023XJZD010)。

作者简介:周利(1985.05-),男,汉族,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