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阈下工匠精神赋能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杨帆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国产业正处于从低端向高端迈进的关键阶段。在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的趋势。传统制造业也不断在迭代升级,对产品质量、研发能力、生产效率、品牌形象和成本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前提和背景下,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能够在工作中严格把控产品质量,不断优化生产工艺,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要素

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由多个要素共同构成,这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知识技能是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要素。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例如,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掌握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数控编程等专业知识,以及机床操作、零件加工等实际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知识技能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完成工作任务。

(二)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支撑要素。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如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团队合作等。在企业中,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员工能够赢得同事和领导的信任,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

(三)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创新能力能够使高职学生在工作中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例如,在互联网行业,创新能力强的高职学生能够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应用程序或营销方案,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勇于尝试的精神。

(四)社会适应能力是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障要素。高职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面临各种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的挑战,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快速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自我效能、情绪稳定、同情分享、处理冲突、文明礼貌、自理能力、自控与交往能力等。

二、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高职学生的就业总体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从就业数据来看,高职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近五年基本维持在 90% 左右。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就业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专业与岗位不匹配的现象较为突出。部分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关联性不强,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计算机技术无关,这不仅浪费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二)离职率高,学生和企业利益双受损。部分高职学生在就业后不久就选择离职,这对学生自身和企业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对于学生来说,频繁离职会影响自己的职业稳定性和职业发展,也会降低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频繁离职会增加企业的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三)就业期望与就业质量不成正比。就业质量不仅包括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物质方面,还包括职业发展前景、工作满意度等精神层面。一些高职学生就业后薪资水平较低,工作强度较大,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学生对就业质量不满意。在一些制造业企业,高职学生从事的往往是一线生产工作,工作强度大,薪资待遇却不高,而且晋升机会有限,学生很难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 “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强调了职业教育中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这与工匠精神的内涵高度契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通过项目资助、改革试点等方式,鼓励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推动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的落地生根。这些政策措施为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发展方向。

(一)科学制订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线路图”、教师专业人才培养的“说明书”。在培养目标上,明确提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掌握扎实专业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实践课程中,设置了专门的工匠精神培养环节。在实践教学安排上,可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在校内实训阶段,建设多个与企业生产实际接轨的实训基地;在实训过程中,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习惯。在校外实习阶段,要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还能亲身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和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引导角色转变

高职院校可以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劣势,结合市场需求和职业发展前景,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在职业规划课程中,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进行讲座,介绍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路径,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测评活动,通过专业的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适合的职业类型,为职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开展职业素养培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团队合作、沟通技巧等方面。在职业道德培训中,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明确职业行为的道德底线;在职业礼仪培训中,教导学生掌握职场中的基本礼仪规范,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等,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在团队合作培训中,组织学生参加团队拓展活动,通过团队项目的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沟通技巧培训中,通过模拟职场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推行分类培养

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进行分类培养,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分类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分类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职业规划。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型、管理服务型等。对于技术技能型学生,他们对专业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未来希望在技术领域深入发展;创新创业型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渴望在创新创业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管理服务型学生则擅长与人沟通交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倾向于从事管理和服务类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于技术技能型学生,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学生在技术操作中追求卓越,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挑战自我,提升技能水平,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工匠精神。

(四)搭建成长平台

学校、企业、社会应共同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竞赛、创新创业等机会,培养工匠精神。学校可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校内实训基地应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进行建设,配备先进的设备和设施,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接收学生进行实习。在实习期间,企业为学生安排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了解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内涵。社会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一些社会组织会举办创新创业论坛、创业项目路演等活动,邀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和专家学者参加,为学生提供与行业精英交流的平台,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社会培训机构可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课程,针对市场需求和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认证服务,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些社会活动和培训,都为学生培养工匠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不断学习和践行工匠精神。

(五)加强校校互动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加强校校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够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校之间可以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建立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将优质课程以在线课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形式进行共享,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至关重要。校校之间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交流活动,如学术研讨会、教学观摩、教师培训等。在学术研讨会上,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教学观摩活动可以让教师们相互学习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借鉴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师培训则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校校之间还可以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同院校的学生可以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已经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产教融合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若果说产教融合是培养人才的“硬实力”,那工匠精神就是赋能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对于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感,从而使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研究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希望能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勇 . 提质培优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建设探究 [J]. 科教文汇 ,2022,(03):107-109.DOI:10.16871/j.cnki.kjwha.2022.02.031.

[2] 刘洋 , 傅贻忙 , 杨小洁 , 等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1):361-362.

[3] 陈丽如 .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中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35(04):26-28.

[4] 王英涛 . 对当好土木工程专业班主任的几点思考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07):331-332.

作者简介:杨帆 (1993 年 7 月 ), 性别女,民族汉族 , 籍贯 ,学位学士, 职位招生就业指导处科员,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