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护理管理对儿童感染性腹泻病房管理规范性的影响

作者

秦伟伟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泰安 271000

引言

儿童感染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的高发疾病,具有传播迅速、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的特点,对病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管理模式在护理流程控制、人员配置及防护执行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影响了病区的规范性与护理质量。为此,需在护理管理层面引入系统化措施,以应对特殊病区管理的复杂性与高风险。

1. 儿童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点

儿童感染性腹泻具有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并发症多样的临床特征,病因主要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等肠道病原微生物感染。患儿由于肠道屏障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胃酸分泌量少,抵抗力较低,极易在病原暴露后短时间内出现水样便、频繁腹泻、呕吐及脱水症状,重者可伴有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乃至循环功能不全。该病在婴幼儿群体中传播迅速,住院期间存在高度交叉感染风险,病情变化迅猛,临床护理需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平衡及生命体征。护理干预要求高度专业化与精细化,涉及隔离制度的落实、病原监测、营养支持、皮肤保护及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处理,体现出显著的护理复杂性与管理挑战[1]。

2. 护理管理在病房管理规范化中的实施路径

2.1 制度化管理的建立与执行

制度化管理是实现病房管理标准化、流程化的基础环节,需结合儿童感染性腹泻的护理特点,制定具可操作性的标准操作规程(SOP)。通过构建细化至班次、岗位、流程节点的护理责任清单,明确各类护理操作的时间点、质量要求及反馈机制,强化工作过程中的可追溯性与闭环管理。例如,设立每日晨会制度、护理质控小组例检机制,以及专病护理流程卡的动态更新机制,可显著提升管理执行率。据相关实践数据显示,执行岗位责任制与动态检查机制的科室,护理操作规范执行率由 82.4% 提升至 96.7% 。制度的刚性执行依赖于护理管理层的实时督导与绩效联动体系,通过建立护理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如护理差错率、患者满意度、感染事件发生率等)进行量化管理,实现规范化病房运行的持续优化与稳态控制。

2.2 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建设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是推动病房管理规范化的核心环节,需针对感染性腹泻病房的特殊护理需求实施精准化培训与分层级能力建设。通过构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应急反应—沟通协调”四维能力模型,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岗前培训、病例复盘分析及岗位模拟演练。重点培训内容包括隔离技术规范、脱水程度评估、电解质补液流程及感染性标本处理标准操作。在考核机制方面,引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与护理质量实时反馈系统,促使人员持续能力提升。数据表明,接受系统性培训的护理团队在操作准确率、应急处理能力及患儿家属沟通满意度方面均显著提升,其中护理操作差错率由 3.1‰ 下降至 0.8%o 。通过能力建设与实操反馈的双重闭环管理,构建起高效、专业、规范的护理执行体系,显著强化病房护理工作的标准化水平与协同效率。

2.3 感染控制体系的完善

构建严密的感染控制体系是规范化管理儿童感染性腹泻病房的关键环节,需依据传染病控制标准,细化病房分区管理、流程引导及操作规范。首先,实施空间区域功能重构,严格划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规范人员流动路径与物品通道,避免交叉污染。其次,建立基于时间节点的环境卫生消毒制度,如每日三次高频接触面清洁、每班次末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终末处理,并配套使用 ATP 荧光检测技术验证消毒效果。在护理操作环节中,强化高风险环节的无菌技术与一次性物品使用管理,并对手卫生依从性进行数字化监测。据实际应用数据显示,系统感染控制策略实施三个月后,病房内交叉感染发生率由 5.6% 显著降至 1.3% 。通过物理隔离、流程规范与行为管理的有机融合,感染控制体系对病房管理规范性起到了稳定支撑与实效保障作用[2]。

2.4 患儿及家属管理流程优化

优化患儿及家属的管理流程需立足于高传染风险环境中的护理秩序控制与健康教育干预,系统构建全周期管理路径。首先,在入院环节设置双重筛查机制,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与症状筛查,严格限制无陪护证明家属进入污染区域;同时签署《陪护人员行为规范承诺书》,明确责任边界。在住院期间,设立专岗护理人员每日对家属开展健康宣教,内容涵盖个人防护、协助护理流程及症状观察知识,辅以电子信息化平台进行追踪反馈。其次,设置分时段探视制度与陪护行为打分制,结合行为评分实施动态风险评估,必要时调整陪护权限。据统计,实施分级管理后,患儿家属护理配合度评分平均提高 21% ,相关护理干预的执行率由原来的 78.9% 上升至93.5% 。流程优化不仅提高管理效率,也有效控制陪护因素对病房规范性的干扰。

3. 护理管理实施对病房管理规范性提升的具体体现

3.1 护理流程标准化与执行率提高

护理流程标准化通过构建时间节点明确、操作步骤清晰、责任分工具体的制度框架,有效提升执行效率与一致性。在感染性腹泻病房中,采用标准化路径管理模式,对入院评估、体液管理、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等关键流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并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实现任务推送与执行反馈。结合分级护理制度,统一护理文书记录规范,减少主观随意性。数据显示,护理路径依从率提升至 94.2% ,护理流程执行差错率由 2.8‰ 降至 0.6%o 。流程的规范化不仅提高了操作准确率,还强化了护理工作质量的可控性,显著促进病房管理的制度化运行与流程清晰度。

3.2 感染控制效果显著增强

护理管理介入后,通过流程闭环、行为干预及物资监管的多维整合,有效增强了感染控制效果。在实际操作中,推行高频手卫生依从性监测、隔离操作录像回顾及床旁感染风险提示标识系统,显著降低高风险环节的疏漏率。同时,消毒用品由专岗专责管理,每日核查消毒记录与物品使用轨迹,强化责任追溯。引入动态风险评估工具对重点区域实施分级消毒策略。根据连续六个月统计,腹泻病房内院感事件发生率由原先的 1.9% 下降至 0.4% 。感染控制体系在管理流程中高效嵌入,确保病房环境微生态处于受控状态,为规范化管理提供有力保障[3]。

3.3 病房环境秩序与安全管理提升

护理管理强化对病房环境与安全的全方位管控,从空间布局、流程动线及安全防范三个维度进行系统优化。通过实施床位编号管理、区域功能标识明确、物资定位定量管理等措施,提升病房整体秩序性。设立护理巡查制度,对通风、照明、电气设备运行及防跌倒隐患进行动态巡检。对病房突发事件设定预警机制与快速响应流程,包括体温异常、呕吐频发及突发抽搐等高风险信号的识别与应急处理。数据表明,实施护理主导安全管理后,病房内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由 0.97% 降至 0.31% 。通过标准化环境与精细化安全控制,提升了病房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水平。

4. 结语

总而言之,护理管理在提升儿童感染性腹泻病房管理规范性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通过制度建设、人员能力提升、感染控制与患者管理等多维措施的协同推进,有效增强了病房运行的标准化水平与护理服务的执行效率。在高度易感、高传播风险的临床环境中,护理管理的科学介入不仅优化了工作流程,也显著改善了病房秩序与护理质量,为保障患儿安全与治疗效果提供了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彩红 . 护理管理对儿童感染性腹泻病房管理规范性的影响 [J]. 智慧健康 ,2022,8(08):141-144.

[2] 杨志红 . 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特征 [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英文 ),2025,37(01):109.

[3] 杨琴花 . 穴位敷贴联合益生菌对非感染性腹泻儿童的效果 [J]. 西藏医药 ,2024,45(05):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