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形式继续教育在基层医护人员能力提升中的应用

作者

姚佑兴

洱源县人民医院 云南大理 671200

基层医护人员是保障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第一线力量,其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疾病预防、初级诊疗及健康管理的质量。随着“健康中国 2030”战略的深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成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疾病预防、健康保健、常见病诊治、慢病管理、公共卫生等多项任务。然而,受限于地理位置、资源分配及培训机会,基层医护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面临知识更新慢、技能训练弱、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多形式继续教育作为打破时空限制、因需施教的现代培训模式,正逐步成为提升基层医护人员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多形式继续教育的内涵与类型

多形式继续教育,指的是通过整合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为在职人员开展系统性、延续性学习与培训活动,以提升其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或职业素养。多形式继续教育主要包括线上课程、现场授课、远程教学、实操演练、小组讨论及案例研讨等多种类型。线上课程具有灵活便捷、覆盖面广的优势,适合知识更新与理论学习;现场授课和实地指导注重互动性和现场反馈,适合技能传授与经验交流;远程教学则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实操演练与情景模拟提高动手能力与临床应变能力。各形式在内容、方式、互动性与参与度方面互为补充,构建了一个多元化、适应性强、实用性高的教育体系,这种模式突破了以往单一课堂讲授的局限,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参与性与实用性,便于医护人员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兼顾临床工作与学习进修,满足了不同层级和岗位基层医护人员的成长需求。

二、基层医护人员进行多形式继续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基础医学知识水平

多形式继续教育将基础医学理论以线上课程、视频教学等方式系统呈现,使医护人员能够在碎片化时间内持续学习,有效弥补基层培训不足的问题。通过国家级或区域性平台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南、诊疗标准与政策要求,有助于增强基层医护人员的理论储备,夯实其日常诊疗工作的知识基础。同时,不同专业内容可按需选择,针对性强,提升学习效率。

(二)增强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继续教育中的技能实训环节,如情景模拟、实操演练和远程指导,使医护人员能反复练习临床技术,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注射、心肺复苏、常见疾病处置等核心操作。特别是一些较少接触的新技术和新设备,通过模拟培训平台和线上指导能快速掌握操作要领,有效提升实际处置能力,降低临床操作风险,提高基层首诊服务质量。

(三)改善患者沟通与健康教育能力

通过多形式教育中的案例讨论、小组互动、医患沟通培训课程等形式,医护人员能够系统掌握患者沟通技巧,提升人文关怀意识,更加注重患者心理反应和情绪支持。在慢病管理、健康宣教、疫苗接种等场景中,医护人员能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升群众对基层医疗的认可与依从。

(四)提高多学科协作与团队协同能力

多形式继续教育常融合护理、医学、营养、心理等多学科知识,通过跨专业培训与多部门联合模拟演练,使基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更能理解各岗位职能,形成协作意识,提升团队效率。在日常接诊、慢病随访及公共卫生服务中,具备协同作战能力的医护团队能更高效地开展服务,推动基层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和整体性发展。

(五)促进职业发展与岗位胜任力提升

多形式继续教育不仅提升了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也为其职称晋升、技能考核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通过定期培训与考核机制,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岗位胜任力和职业归属感。同时,有利于医疗机构发现和培养人才,建设稳定、专业、进取的基层医疗队伍,从而为推进医改政策落实、服务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多形式继续教育在基层医护人员能力提升中的应用

(一)线上课程

线上课程是多形式教育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远程学习平台,让医护人员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基层医护人员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排班不固定,难以参加传统集中培训。线上课程以其灵活性、便捷性为其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例如,各地卫健委和医学院校纷纷开设专题课程,如新冠疫情防控、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母婴健康指导等内容,有效促进了基层医护人员知识的及时更新。

(二)现场授课

现场授课是传统但依然不可或缺的继续教育方式,在基层医疗机构或区域卫生培训基地开展,适用于对新制度、新政策或专业知识进行集中讲解。与线上课程不同,现场授课可实现师生实时互动,便于提问、交流与理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针对性授课内容如基层首诊流程、临床路径管理、基层用药安全等,能增强医护人员对本岗位职责和实践要点的理解,夯实理论基础。

(三)远程教学

远程教学通过视频会议、远程课堂、实时直播等方式,将优质教学资源延伸至基层一线,实现教学专家与基层学员“面对面”互动。此类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地区,通过医联体、医共体平台推动三甲医院对基层单位的教学支持。例如,远程病历分析、远程会诊模拟等形式,既提供了实际案例参考,又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临床决策能力与思维广度。

(四)实操演练

理论学习之外,临床技能训练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仿真操作、情景模拟等形式的实操演练,医护人员可反复训练注射、导管插管、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关键技术,提高技术熟练度与标准化操作水平。同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暴发、突发中毒或群体感染等,开展实战模拟演练,有助于医护人员掌握快速应对流程,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与团队协作水平。

(五)小组讨论与案例研讨

小组讨论和案例研讨通过分组互动、集体思考的方式,激发医护人员的批判性思维和临床逻辑判断能力。在日常继续教育中,通过真实或模拟病例,如高血压控制不良患者、妊娠期糖尿病干预案例等,组织参与者分析病情、制定护理计划与应对措施,有助于医护人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临床综合素养。此外,研讨过程中还能促进经验共享,尤其在多专业、多岗位参与的情境中,更有助于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与跨学科协作能力。

结语:多形式继续教育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基层医护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具有灵活性强、内容丰富、互动性高的特点,能够有效弥补基层培训不足,推动医护人员全面发展。基层应持续完善教育资源建设,优化教育模式设计,强化考核与激励机制,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英 , 马楠 . 基层医护人员继续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 2023, 15(5): 112-114.

[2] 王莉, 张红霞. 多形式继续医学教育对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 [J]. 中国基层医药 , 2022, 29(10): 1187-1190.

[3] 赵晓娜 , 李志军 . “互联网 + ”背景下继续医学教育的创新模式探讨 [J]. 医学信息 , 2023, 36(2):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