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度研究
邵壮
集安市第一中学134299
引言
随着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全面推行,传统的高中教学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在新的选科模式下,地理学科因其兼具文理科属性与高度的应用价值,选考人数显著增加,其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高考命题愈发注重在真实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因此,深入研究并构建与新高考理念相契合的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成为当前地理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一、新高考对地理教学的重塑与要求
(一)评价机制变革驱动教学重心转移
新高考方案中,地理等选考科目的成绩被计入高考总分,这从根本上提升了地理学科的战略地位。部分地区实行的等级赋分制度,其核心在于学生的相对排位,这一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放大原始分数的差距,使得学生在地理学科上的每一分都至关重要。这种评价方式的改变,促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地理教学与学习,彻底改变了过去地理学科一度被边缘化的局面。压力的传导迫使教学的重心必须从单纯的知识点覆盖,转向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育人导向明确学科核心素养
新高考的命题改革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考试将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测量。这与历史等其他学科的要求一脉相承,即超越机械记忆和“题海战术”,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关键能力。对于地理学科而言,这意味着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落实立德树人,其目标必须聚焦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教学活动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内化为学生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情境时,能够调动学科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目标的重塑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是教学理念的根本性更新。地理教师需要树立起“育人为本”的学科教育观,认识到知识仅仅是形成素养的载体,而非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单位,应当从“单个知识点”转向“在特定情境下运用何种知识解决何种问题”的综合性任务单元。在此理念指导下,教学目标也需要进行科学的重塑。传统的三维目标需要被整合、深化为以核心素养为纲领的、可观察、可评价的行为目标。如同历史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作为目标一样,地理教学也应明确每一堂课旨在提升学生哪一项或哪几项核心素养,从而为教学活动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情境化教学设计促进知识结构化
为了将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鲜活的学科素养,教学设计必须走出现有教材的线性束缚,转向情境化的范式。新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便是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因此,地理课堂应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或社会热点紧密相关的真实问题情境。这种情境化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迅速进入探究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在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整合不同模块的地理知识,从而打破知识的碎片化状态,在头脑中构建起相互关联的结构化知识体系,这正是核心素养形成的根基。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在地理课堂的深化应用
(一)创设真实情境以驱动深度探究
问题探究的有效性高度依赖于情境的真实性与问题的驱动力。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复现地理知识的应用场景,更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水循环”时,教师可以引入本地城市内涝的新闻报道作为情境;在讲授“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围绕某一网红农产品的成功案例展开。这种源于学生生活观察或社会现象的情境,能够自然地引出具有探究价值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深度探究提供内在动力。
(二)设计精巧问题链以引导思维发展
问题探究并非无序的自由讨论,它需要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下进行。教师的核心作用在于依据地理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出一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条。这一问题链应能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发散到聚合,逐步逼近地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例如,从描述性问题(“这里发生了什么?”)到解释性问题(“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生?”),再到评价性与预测性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通过这样结构化的思维“脚手架”,学生的新旧知识得以建立有效连接,综合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锻炼与提升。
(三)强化多维资料分析以提升实证能力
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征,要求学生具备处理和分析多样化信息的能力。借鉴历史学科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强调,地理教学也应强化对“地理资料”的分析与运用。这些资料不仅包括传统的地图、统计图表,还应拓展至卫星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文献记录、实地考察报告等。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像地理学家一样,基于多元的地理资料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对复杂的地理现象或问题形成更为客观、全面的历史解释与地理认知。这一过程不仅能锤炼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与区域认知素养,更能培养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使其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新高考的挑战。
四、结语
新高考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改革,既是应对教育评价体系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学科育人使命的内在要求。本文构建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理念更新、情境创设与问题探究的有机结合,试图打破传统教学中知识碎片化、能力培养缺位的困境。未来的地理教学需进一步强化“素养为本”的实践导向,将课堂延伸至真实社会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同时,教师需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精准把握新高考命题趋势,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与评价方式,让地理课堂成为培育学生综合思维、实践能力与人地协调观的核心场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增梅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优化方法 [J]. 中学政史地 ( 高中文综 ),2025(2):75-76
[2] 于竹青 . 新高考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J]. 读与写(下旬),2021(11):1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