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储能介入对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的作用规律分析

作者

闫泽华

黄陵矿业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陕西延安 727300

引言:

新能源消纳能力是指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进行有效接纳和利用的能力,涉及政策、技术和市场等多个方面。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已成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环节。国家能源局强调,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探究储能介入对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的作用规律,具有显著的现实价值。

1、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我国大规模新能源并网进程已进入加速阶段,电力系统的运行压力随之显著上升。电网企业在实际调度中发现,新能源出力波动性和随机性较强,造成局部电网频繁出现电压偏移和功率失衡的问题。部分高比例新能源装机地区,如西北风光资源富集省份,其日间弃风弃光现象长期存在,不仅导致发电资源浪费,也削弱了新能源的经济性优势。

在调度控制层面,新能源的间歇性特征使传统调频和调峰手段面临局限,常规火电难以快速响应突发性波动。电网运行数据显示,峰谷差持续扩大导致系统备用容量需求增加,直接抬升整体运行成本。而新能源利用率偏低将使投资回报周期延长,进而影响市场化投资信心。消纳能力不足还会干扰中长期电力平衡计划的稳定性,使区域电力协同受限。

在宏观政策层面,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新能源在终端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1]。如果无法显著提升系统的承载能力与柔性调节能力,将直接制约电力行业脱碳路径的实现节奏。同时,新能源发电在部分省区已形成接近饱和的规模临界点,若不从源头增强电网对新能源的适应能力,将引发持续性的资源错配和能源效率下降。

2、储能介入对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的作用规律

2.1 容量增加带来边际效益递减

储能系统容量的扩展在新能源消纳初期确实具备显著效用,但电网运行实践表明,储能容量一旦超过一定阈值,其对新能源吸纳能力的边际提升幅度会持续减弱。在前期阶段,系统对储能的响应灵敏,充放电操作能够有效削减新能源波动带来的弃电量。但随着容量扩大至超出实际调节需求的规模,储能装置在多时段内处于充满或放空状态,单位储能的有效使用频率明显下降,系统的整体调节效率开始趋于平稳甚至倒退。部分风电资源密集区域的调度记录表明,在每日夜间低负荷时段,新增的储能容量常常面临充电无源或放电无负载的问题,导致电能沉积和装置空转。此外,储能容量过剩会拉长系统的充放周期,降低日内循环次数,使调节周期与新能源波动频率发生错位,进一步削弱调节作用。工程规划中若忽略容量的边际变化规律,容易导致投资效率下降、系统资源配置冗余[2]。因此,在确定储能规模时,有必要结合区域出力曲线、负荷结构及季节波动特征,精准识别容量临界点,以实现资源利用率与系统调节能力的动态匹配。

2.2 功率水平决定短时响应能力

储能系统的功率水平直接决定其对新能源出力突变的响应速度。在新能源高占比接入区域,风速扰动或光照遮挡会在极短时间内引发输出功率剧烈变化,若储能功率储备不足,则无法在瞬时内进行有效调节,造成频率偏移甚至触发保护动作。功率配置合理的储能设备可在秒级时间内完成充放转换,具备快速抑制新能源波动的能力,进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调度灵活性。然而,部分实践表明,过高的功率配置虽具备响应优势,但其在负荷平稳或波动频率较低时,存在充放电周期缩短、使用效率下降等问题。频繁运行状态还将加剧设备磨损,提升运维负担。此外,系统频率调节需求并非持续存在,高功率储能若无精准控制策略,可能导致资源浪费。为此,功率选型应结合典型负荷波动幅度、响应时间需求与调度策略综合设计,既保障关键时段的调节能力,又避免功率空置造成的效能下降。实践中需基于历史数据建模,评估不同波动场景下功率需求边界,从而确定适配性最优值,确保储能系统具备高效可靠

的响应能力。

2.3 时序控制影响消纳匹配效果

储能系统的调节能力不仅取决于其自身参数,还高度依赖其介入时序是否与新能源出力波动及负荷变化同步。在日常运行中,新能源出力存在典型的时段性,如光伏在午后峰值明显,风电则多集中于深夜至清晨。若储能调度策略与出力高峰未形成合理耦合,即使具备充足容量与功率,其对弃电的吸纳能力也将大打折扣。调度中心在多个区域发现,部分储能设备因设定静态时段运行计划,导致未能覆盖新能源富余最集中的时间窗口,直接影响整体消纳水平。负荷峰谷变化同样具有周期性,储能的放电时间若未能覆盖用电高峰,则无法有效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3]。并且,新能源的波动频率具有一定不可预测性,调度系统若不具备灵活调整能力,将无法实现储能运行与波动特征的动态匹配。因此构建基于滚动预测机制的时序控制模型显得尤为关键。该模型需要整合气象预报、负荷预测与价格信号,动态调整储能介入时机,使其在关键时段精准释放或吸收电量,从而提升系统整体的新能源利用效率。

2.4 协同运行产生非线性增益效应

储能系统在与其他灵活资源协同运行时,其调节能力呈现出超越线性叠加的增强效果。在实际运行环境中,电力系统常面临多源波动叠加的调节压力,仅依赖储能单一资源往往难以满足多频次、多时间尺度的调控需求。当储能与抽水蓄能、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虚拟电厂等资源实现协同调度后,系统在短时响应、中时段平衡和长周期调控等层面形成分工互补,整体响应能力明显提升。

调度数据指出,在多资源协同下,新能源弃电率下降幅度远高于单独运行时的比例。其原因在于不同类型的灵活资源具备差异化的响应边界与启用时机,储能主要处理高频波动,抽蓄则承担能量搬运任务,柔性负荷通过延迟调节提供额外调控空间。资源间的互补特性扩大了系统整体的动态调整范围,构建起多层级调节框架,增强新能源的接入弹性。当前部分地区在资源调度体系上尚存在割裂现象,储能与其他资源的协同潜力未被充分激发。要实现非线性增益的充分释放,有必要推进统一调度平台建设,完善跨资源的控制逻辑与数据接口设计,建立响应优先级机制与协同激励机制,促使储能在整个灵活调节体系中发挥关键枢纽作用。

结语:

在容量层面,储能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要求工程配置必须遵循成本效益最优原则;在功率维度,短时响应能力受限的问题凸显出需精细匹配系统调节频率;在运行时序方面,储能应紧密对接新能源波动与负荷需求的交叉点;而在资源协同层面,多维调控机制则体现出非线性增益效应的实际优势。这些规律揭示了储能系统在新能源消纳过程中的关键逻辑,也为构建精准、动态、协同的储能调度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何志江 , 李玉良 , 习秀丽 , 等 . 新型储能对新能源消纳促进作用的量化分析 [J/OL]. 电力勘测设计 ,1- 10[2025- 08- 15].

[2] 李春华, 韩自奋, 高宝龙. 配电网新能源消纳能力评估与应用[J].电工技术 ,2024,(20):43- 46.

[3] 王海华 . 储能技术在促进新能源消纳与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升中的作用 [J]. 光源与照明 ,2024,(09):234-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