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

张亚龙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制定教学标准、学徒标准,研究和指导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负责双导师的培训和验收标准,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院校与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合作与分工,明确人才培养权益与责任,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招生与育人工作。校企双方明确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路径,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徒制课程体系、学徒制质量监控体系;按照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院理论教学、企业岗位教学工作;落实教师、师傅、学徒相关各种政策。学校负责实施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系统化教学,企业选拔师傅对学徒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从而形成双主体育人机制。加大学校与合作企业间的人员流动,实现互聘互用、双向培养、双向锻炼、双向评价、双向考核,明确双导师的运行管理机制。

二、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建立招生招工一体化制度,与合作企业共同完善招生招工工作方案与实施细则,确定各岗位招生录取条件,实现招生与招工互通、上课与上岗融合,毕业与就业衔接,实现企业用工与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同时联合企业开展招生宣传工作,企业出台招生录取激励政策吸引优质生源。通过先招生后招工的形式,按照相关的条件、标准选拔现代学徒制学员,明确学徒的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签定三方协议,确定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工作补贴、权益保障等。

三、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 , 以学生的技能培养为核心 , 以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为纽带 , 以工学结合为形式 , 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及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校企合作改革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定才培养方案, 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 ; 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出发点 , 按照“人才共育 , 过程共管 , 质量共评”的原则 , 从了解和跟踪目标岗位 ( 群 ) 的实际工作任务出发 , 由专业教师团队、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反复论证与研讨 , 在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 , 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 ,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 从众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 ,将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进行一一对应,建立适合现代学徒制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将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中标准的教学内容 " 固化 ",彻底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惯性束缚,体现教学过程以学生行动为主体;明确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理论性知识总量适度够用且反映新技术、新工艺,任务引领设计具体、可操作,能方便地按岗位工作实际设计教学情境, 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开发教材。

四、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校企共建、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校企共同建立双导师选聘标准、培养、考核、激励制度。校企共同制定双导师管理办法,完善双导师激励与约束机制,明确双导师标准、职责和待遇,将导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以教学质量为抓手,建立建全绩效考核制度,构建标准化的导师人才库,完善导师上岗制度,在导师人才库中根据具体标准择优上岗。探索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双向交流机制,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建立一支德艺双馨的双导师师资队伍。

采用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校内双师型导师的培养,派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参加企业培训,熟悉企业环境、工作(生产)流程,掌握行业专业前沿知识,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参与企业管理、企业技术研发、技术应用等活动,提升校内导师实践能力。

五、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制订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学徒的人身安全。学校与企业加强对学徒评价模式的改革,建立校企双方互认的考核评价机制,分阶段考核学徒学习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完成。在学徒刚入企业期间,由学校导师对其进行基本专业知识水平进行考核。在学徒学习过程中,由学校和企业的导师共同对学徒的学习能力、岗位核心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过程性考核。学徒在企业的阶段性工作任务教学完成后,由双导师对学徒进行现场考核,主要考核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技能呈现能力等综合能力。学生在完成学徒制培养后,由校企双方导师对学徒进行综合性考核,主要针对学徒对岗位理论知识学习的掌握程度、专业技能学习的操作能力。校企双方在每学期末对双导师进行考核,校企双方根据评价结果协商绩效分配。

结束语

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它倡导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是对目前职业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递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运行中,通过校企双方互相高度认可和积极合作,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院校和企业通过深层次的了解,互相认可对方的实际教育、培训效果并积极地开展合作。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强化教学组织运行与过程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EB/OL].(2014-08-25).

[2] 高葵芬 . 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6)

[3] 黄文伟,罗婷 . 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的体系构建与政策设计 [J].教育探索,2016(9)

[4] 赵鹏飞 .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