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检测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作者

王馨

连云港市建程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江苏省连云港市 222000

一、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结构的质量检测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破坏性检测方法虽能获取准确的检测数据,但会对建筑结构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影响结构的完整性与使用寿命,且检测效率较低、成本较高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无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无损检测技术是在不破坏被检测对象内部结构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运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对建筑工程结构的内部缺陷、性能参数等进行检测与评价的技术手段 。它具有非破坏性、检测速度快、可重复检测等优势,能够及时发现建筑工程中潜在的质量问题,为工程质量评估与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深入研究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用,对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常见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一)超声检测技术

超声检测技术是利用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遇到缺陷会产生反射、折射、散射等特性,来判断被检测对象内部缺陷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 。超声波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遇到缺陷(如空洞、裂缝等)时,超声波的传播路径和能量会发生改变,通过接收和分析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可确定缺陷的位置、大小和性质 。该技术具有检测灵敏度高、设备轻便、操作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的内部缺陷检测 。但超声检测技术对缺陷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存在一定难度,检测结果受操作人员经验和技术水平影响较大 。

(二)回弹法检测技术

回弹法检测技术基于混凝土表面硬度与抗压强度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回弹仪弹击混凝土表面,测量回弹值,再根据预先建立的测强曲线来推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其原理是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高,表面硬度越大,回弹值也就越高 。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成本低,适用于大面积混凝土强度的快速检测 。然而,回弹法检测结果受混凝土表面状况(如碳化深度、湿度、平整度等)影响明显,在使用时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修正 。

(三)雷达检测技术

雷达检测技术利用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遇到不同介电常数的界面会发生反射的原理,对建筑结构内部进行检测 。雷达发射天线向被检测对象发射高频电磁波,当电磁波遇到缺陷或介质分界面时,部分电磁波会反射回接收天线,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时间、幅度、相位等信息,可获取被检测对象内部的结构特征和缺陷信息 。雷达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分辨率高、可实现非接触式检测等优点,常用于混凝土结构内部空洞、钢筋分布、地下管线探测等 。但该技术受检测深度限制,检测成本相对较高 ,且检测结果的解释需要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

(四)红外热像检测技术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基于物体表面温度场与内部缺陷的关系,通过红外热像仪接收物体表面发出的红外辐射,将其转换为可见的热图像,从而分析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判断内部是否存在缺陷 。当建筑结构内部存在缺陷(如空洞、疏松、渗漏等)时,会影响热量的传导,导致表面温度场发生异常 。该技术具有非接触式检测、检测范围广、可视化程度高等特点,可用于建筑外墙饰面空鼓检测、屋面渗漏检测等 。但红外热像检测易受环境温度、风速、日照等因素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验证 。

三、无损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检测中的应

(一)在混凝土结构检测中的应用

1. 内部缺陷检测: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由于原材料质量问题、施工工艺不当等原因,可能会产生空洞、蜂窝、裂缝等内部缺陷 。超声检测技术可有效检测混凝土内部较大尺寸的缺陷,通过布置多个测点,绘制超声波声速、波幅等参数的等值线图,能够直观地反映缺陷的分布范围 。例如,在某大型桥梁工程的混凝土桥墩检测中,采用超声透射法对桥墩内部进行检测,成功发现了一处因振捣不密实导致的空洞缺陷,避免了后期因缺陷发展而引发的安全隐患 。雷达检测技术则适用于检测混凝土结构内部较小尺寸的缺陷以及钢筋分布情况,为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和修复提供详细信息 。

2. 强度检测:回弹法是混凝土强度检测中最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对新建混凝土构件或既有建筑混凝土结构进行强度检测时,回弹法可快速获取大量数据。通过对不同部位、不同龄期的混凝土进行回弹检测,并结合碳化深度测量,能够准确推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例如,在某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利用回弹法对建筑物的梁、板、柱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为后续的结构安全性评估和加固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

(二)在钢结构检测中的应用

1. 焊缝质量检测:钢结构中焊缝质量直接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超声检测技术在钢结构焊缝检测中应用广泛,可检测焊缝内部的气孔、夹渣、未焊透、裂纹等缺陷 。通过调整超声探头的角度和频率,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焊缝(如对接焊缝、角焊缝等)进行全面检测 。同时,结合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可实现对焊缝缺陷的三维成像,更直观地显示缺陷的形状和位置 。例如,在某大型体育场馆钢结构施工过程中,采用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对主桁架的焊缝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并修复了多处未焊透缺陷,确保了钢结构的焊接质量 。

2. 厚度检测:对于钢结构构件的厚度检测,可采用超声测厚仪进行无损检测 。超声测厚仪通过发射超声波,测量超声波在构件上下表面之间的传播时间,结合已知的声速,计算出构件的厚度 。该方法操作简单、测量准确,可用于检测钢结构构件在使用过程中的腐蚀程度和磨损情况 。例如,在对某化工厂钢结构设备支架的检测中,通过超声测厚检测发现部分支架因长期受腐蚀,壁厚已低于设计要求,及时采取了加固措施,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在砌体结构检测中的应用

1. 砌筑质量检测:雷达检测技术可用于检测砌体结构中砌筑灰缝的饱满度和墙体内部的空洞情况 。由于灰缝和砖块的介电常数不同,雷达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灰缝不饱满或空洞区域时会产生反射信号,通过分析反射信号的特征,可判断砌筑质量 。例如,在对某历史建筑的砌体墙体检测中,利用雷达检测技术发现多处灰缝不饱满和内部空洞问题,为后续的修缮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 。

2. 强度检测:回弹法也可应用于砌体结构的强度检测,通过回弹仪弹击砖块表面,结合相关测强曲线,推定砖块的抗压强度 。此外,推出法、扁顶法等无损检测方法也常用于砌体结构的强度检测 。推出法是通过从墙体上推出单块丁砖,测定水平砂浆抗剪强度,进而推定砌体的抗压强度 ;扁顶法是在墙体上开凿槽口,安装扁式液压加载器,对墙体进行加载,根据加载力和变形量来计算砌体的抗压强度 。这些方法在不破坏砌体结构整体性能的前提下,能够准确检测砌体结构的强度,为砌体结构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依据 。

四、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 检测标准不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无损检测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标准存在更新不及时、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不同检测方法之间的标准也存在差异,导致检测结果缺乏可比性 。

2. 设备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市场上无损检测设备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 。一些小型检测机构为降低成本,使用性能较差的检测设备,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部分检测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对检测设备的操作不熟练,对检测结果的分析和判断缺乏经验,容易出现误判和漏判现象 。

3. 检测环境复杂:建筑工程现场检测环境复杂多变,受到噪声、振动、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会干扰检测信号,降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在超声检测中,环境噪声会影响超声波信号的接收和分析;在红外热像检测中,环境温度和日照会导致物体表面温度场发生变化,影响缺陷的判断 。

(二)解决策略

1. 完善检测标准体系: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无损检测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及时更新和完善现有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统一的检测结果评价体系,规范不同检测方法之间的差异,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

2. 提高设备和技术水平:加强对无损检测设备生产企业的监管,提高设备的质量和性能。鼓励检测机构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定期组织检测人员参加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经验 。

3. 优化检测环境:在检测前,应充分了解检测现场的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环境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例如,在超声检测中,可选择在噪声较小的时间段进行检测,或采用隔音措施降低噪声干扰;在红外热像检测中,可选择在环境温度稳定、无日照的条件下进行检测,或对检测结果进行环境因素修正 。同时,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对检测信号进行滤波、降噪等处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五、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智能化与自动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损检测技术将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智能检测设备能够自动识别和分析检测信号,快速准确地判断缺陷的类型、位置和大小,并生成检测报告 。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超声图像识别技术,可自动识别超声图像中的缺陷特征,提高缺陷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自动化检测系统可实现对建筑结构的连续、实时检测,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检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二)多技术融合

单一的无损检测技术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多种无损检测技术进行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将超声检测技术与雷达检测技术相结合,可同时检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缺陷和钢筋分布情况;将红外热像检测技术与超声检测技术相结合,可对建筑结构的缺陷进行更全面的检测和分析 。未来,多技术融合将成为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在线监测与健康诊断

对于大型建筑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如桥梁、高层建筑、核电站等,实现对结构的在线监测和健康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无损检测技术将与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等相结合,建立长期的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建筑结构的工作状态和性能变化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结构的损伤和隐患,为结构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建筑结构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

六、结论

无损检测技术作为建筑工程检测中的重要手段,凭借其非破坏性、高效性、可重复性等优势,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安全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对超声检测技术、回弹法检测技术、雷达检测技术、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等常见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的研究表明,这些技术能够有效检测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的内部缺陷和性能参数,为工程质量控制和维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无损检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检测标准不完善、设备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检测环境复杂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检测标准体系、提高设备和技术水平、优化检测环境等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损检测技术将朝着智能化与自动化、多技术融合、在线监测与健康诊断等方向发展,为建筑工程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 50204-201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S].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5.

[2] 刘军民 . 超声检测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J]. 工程技术研究 , 2020, 5(18): 235-236.

[3] 李宏男 , 伊廷华 . 结构健康监测中的无损检测技术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11.

[4] 王新杰 , 赵文 .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J]. 建筑技术开发 ,2019, 46(21): 122-123.

[5] 冯德山 , 何继善 . 地质雷达原理与应用 [M].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 , 2010.

[6] 杨正宏, 刘俊岩.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建筑节能检测中的应用[J]. 建设科技, 2018(17):88-8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 GB/T 50784-2013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S].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13.

[8] 董军 , 王景玄 . 钢结构焊缝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J]. 焊接技术 , 2021, 50(3): 1-5.

[9] 丁红岩 , 张连卫 . 砌体结构无损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J]. 建筑科学 , 2009, 25(11):101-105.

[10] 吴成东 , 孙秋野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