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到“人”:小学数学教学的思政转化艺术
朱爱荣
陕西省商南县城关小学
一、引言
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指引下,学科教学与思政育人的融合成为教育改革关键方向。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承载着知识传授与育人双重使命。从“数”到“人”的思政转化,旨在突破传统数学教学的知识本位,挖掘数学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爱国情怀、科学精神、责任意识等融入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思想道德协同发展。
二、小学数学思政转化的价值意蕴
(一)培根铸魂,厚植家国情怀
数学发展承载着国家科技进步与文化传承脉络。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如讲述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领先世界千年;介绍《九章算术》中的数学智慧,让学生了解先辈探索精神。结合现代数学应用,如航天工程中数学建模、大数据时代数学对国家治理的支撑,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价值,激发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树立科技报国信念。
(二)启智润心,培养科学精神
数学学科以严谨逻辑、理性思维为特征,是培育科学精神的天然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其求真务实的态度。如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鼓励学生通过测量、剪拼、推理等多种方法验证,经历“猜想—验证—结论”过程,渗透质疑、实证、创新的科学思维,让学生明白真理需经严谨探索,塑造理性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以文化人,涵养责任意识
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可依托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如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引导学生统计校园垃圾分类情况、社区居民节水数据,分析数据背后的环境问题;利用“数学广角”中的优化问题,如“怎样安排时间最合理”,延伸到生活中资源合理利用、社会协作高效性等思考,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意识到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关联,主动担当起节约资源、服务社会的责任。
三、小学数学思政转化的实践路径
(一)教材深掘:挖掘思政元素富矿
小学数学教材蕴含丰富思政素材,需教师深入挖掘、系统梳理。数与代数领域,在“数的认识”中,结合数字发展历程,讲述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的文化交流史,渗透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在“运算教学”中,通过“人民币兑换”等内容,关联国家经济发展、汇率变化,培养经济认知与国家关注。图形与几何领域,借助“认识图形”,介绍中国传统建筑中几何图形应用(如故宫建筑的对称美),传承传统文化;在“图形运动”教学中,联系奥运五环标志、国旗图案的平移旋转设计,激发爱国情感与审美意识。统计与概率领域,利用“数据统计”案例,如国家脱贫攻坚成果数据、生态环境改善数据,让学生感受国家发展成就,厚植家国情怀。
(二)教学创生:构建思政融合课堂
1. 情境化教学:创设思政主题数学情境,让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自然融合。如教学“百分数”时,创设“国家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情境,展示我国芯片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中,核心技术占比、市场增长率等百分数数据,引导学生计算、分析,感受科技进步与创新重要性,激发科技报国志向。
2. 探究式学习:组织思政导向的数学探究活动。以“数学与节约”为主题,开展“校园用水用电统计与优化”探究,学生分组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如用水用电趋势折线图、节约方案成本 - 效益计算),分析浪费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代数知识,更深刻理解节约资源的社会意义,强化责任担当。
3. 故事化赋能:讲述数学故事融入思政教育。如讲“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突出其勤奋钻研、突破思维定式的品质;分享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归国效力、推动数学应用的事迹,传递爱国奉献精神。将故事与数学知识结合,如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时,讲述古代数学家解法智慧与现代数学建模应用,展现数学传承与创新,激发学生传承文化、探索未知的热情。
(三)资源整合:拓展思政育人场域
1. 生活资源链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思政素材。如购物时,运用“折扣问题”计算,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讲解诚信经营、理性消费;出行时,观察交通标志中的几何图形、统计城市拥堵数据,关联规则意识、城市治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用思政思维悟生活,实现知识与价值观共生。
2. 跨学科资源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思政资源。如语文课文《詹天佑》中,涉及京张铁路修建的数学难题(如“人”字形铁路设计的几何原理、工程预算的数学计算),数学教学可与之联动,分析詹天佑运用数学知识创新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爱国精神与创新思维,实现跨学科思政育人协同。
3. 社会资源引入:邀请数学工作者、科技人员进校园,开展“数学与国家发展”讲座,分享数学在航天、国防、民生领域的应用案例;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关注数学相关展品(如古代算具、现代科技模型中的数学原理),让社会资源成为思政育人的“活教材”,拓宽学生视野,深化对数学价值与社会责任的认知。
四、小学数学思政转化的保障与反思
(一)教师素养提升:筑牢转化根基
教师是思政转化的关键主体,需具备扎实数学专业知识与敏锐思政洞察能力。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数学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融入”专题研修,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演练,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数学思政转化规律,打造“懂数学、会思政、善融合”的教师队伍。
(二)评价机制优化:护航转化成效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既关注数学知识技能掌握,也重视思政素养发展。设计“数学思政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责任担当、面对难题时的科学精神、生活应用中的价值践行等表现;采用“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家长评价”多维模式,如家长反馈学生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践行节约、规则意识的情况。通过评价引导,让思政转化成果可观测、可激励,保障育人目标落地。
(三)实践反思迭代:深化转化质量
教学实践中,需持续反思思政转化的适切性与有效性。关注学生反馈,如思政情境是否引发情感共鸣、探究活动是否真正促进价值观内化;反思教学环节,如思政元素融入是否生硬、是否与数学知识逻辑契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推动数学思政转化从“有形融入”向“有效育人”进阶,实现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双提升。
五、结语
从“数”到“人”的小学数学思政转化,是一场以知识为舟、思政为帆的育人航程。通过教材深掘、教学创生、资源整合,将思政元素融入数学教学全环节,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涵养科学精神、增强责任意识。这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时代使命,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未来,需持续深耕,完善策略、提升质量,让数学课堂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思政沃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