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文本解读策略的思考
陈心如
渤海大学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什么是文学文本解读?怎样进行文学文本解读?这样的问题一直是当今教育行业需要深刻思考与解决的。最近,我读了孙绍振与孙彦君编写的《文学文本解读》,里面有许多文学文本解读的观点与策略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孙绍振教授提出的文学文本解读的唯一性原则让我产生很多思考,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与体会。
一、重建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必要性
(一)西方文学理论的冲击
西方文学理论有着美学化、哲学化的倾向,西方美学是哲学化的一个分支且带有独特的宗教意味,他们的一些美学观念大多被打上了神学的烙印,加上了某些与上帝相关的特征。其神学美学从自然哲学中脱离出来加上了人学的特点,强调人的本体意识与思维,其经验性质与宗教的超脱性质结合,虽然对于人的解放与灵魂的救赎有一定的价值意义,但也冲击了文学理论,将其抽象化与概括化,牺牲了文学本身的特殊性与独特意义。前卫文学理论将文学文本进行哲学性的概括和解读,忽略了文学的生命性,他们解读的是文学的哲学意义进而变成了哲学的附庸。他们沉迷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并将其抽象与升华,这种形而上的理论终究会距离文本越来越远,更不用说追溯到文学文本解读的功能上了。
此外,文学理论还存在着脱离文学创作论的倾向。文学文本解读应该是基于文本的创作,实践是检验文学艺术的来源和标准,创作实践是一个过程,读者的文本解读也是文学理论的实践基础,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文学作品的价值得以实现。文学解读是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其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逻辑性与理论性的创造与提升。而文学理论在创作与阅读方面没有做到依靠实践与切合文本,以哲学化的普遍概念来取代了文学文本的特殊性与唯一性,这种以文学理论和哲学的普遍观念和演绎方法来解读文本的策略牺牲了文学文本的独特性,其理论价值虽具有普遍性,但文学文本解读恰恰在于个体的唯一性与特殊性,因而重建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必要性由此显现。
(二)文学文本解读基础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基础借鉴西方理论,文学作品在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我国的文学解读理论却仍处于不成熟的地位,基础教育改革倡导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其基础大多仍是西方文论,西方文论解读以哲学的普遍概念与抽象性对文本进行泛化的分析,忽视了文本的特殊性,其解构文论否认文学的存在,极端的读者中心论无视文本的制约,这就不但导致中学文学解读理论基础的危机,而且加激了文本阅读的困境。许多西方文学理论思想本就需要改进与完善,加上我们教条式的照搬,使得文学文本解读的基础更加薄弱。
二、文学文本解读唯一性的策略探究
第一,探究文本的特殊性。文学文本解读者要着重分析特殊性文本的内涵,在普遍性理论的指导下将文本的唯一性分析出来。普遍性不包含特殊性,而特殊性包含普遍性,用哲学的普遍性分析解读不出文本的内在含义,文本的唯一性只有在个案中才能充分展示。因此,文学文本解读应该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在普遍建构与个案分析的相辅相成中找到文本的价值。文学理论的发展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这样的解读脱离了文学文本的个案,对文学创作与实践的指导也更加薄弱。因此,我们应当意识到文学理论不是解读文本的唯一途径,我们应该从文本本身出发,寻找其个案与特例,从众多理论中挖掘出文本的独特性质,重建文学文本解读学。文学文本解读过程不仅是读者获取思想情感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规则理解篇章的过程,文学语言的习得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我们应该在文学文本的解读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文学文本语言个性化明显,在进行文学文本解读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文体的文本特性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精读是语言能力提升的基础,也是文学文本阅读的基本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将教师的教读与学生的自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第二,抓好文学解读的对象。我国在进行文学文本解读时借鉴一些西方文学理论,然而,文学文本解读与文学理论解读的对象是不同的,文学理论研究的是所有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文本解读则倡导个案研究,以个案分析为基础。文学理论既强调抽象的固化框架,同时又要求开放的理论,将感性的直觉与抽象的语言概念结合在一起,这显然是困难的。文学文本解读要在实践中通过直接面对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和概括,这是需要解读者的原创性的,这种原创性要从文本的个案唯一性中全面认知和感悟。将内心的感性与逻辑的理性结合,将文本的演绎与归纳结合,分析与综合所有历史的方法,才能达到原创性与唯一性的目的,因而,文学文本解读学与文学理论是有区分的,研究者在进行文学文本解读时要认清自己研究的方向与对象,切不可将二者混淆,研究者要集中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在众多文化典籍中汲取营养,研究文本的个案价值与意义,最大程度的挖掘文学文本解读的唯一性。
第三,学会提出问题,回答现实需要。文学文本解读要回答现实与历史的需要与问题,它面对的不仅有古今中外文学的整体,同时还有国内与国外的文学研究问题。我们要研究出属于自己的理论,学会探究文学文本解读的深邃问题,不仅仅要解答西方人的问题,还要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加以解答、让西方人回答,构建中国化的文学文本解读学。在文学文本解读时可以使用演绎法和归纳法,将解读的重点放在文本个体的唯一性上,理解文本与已知理论不同的观点,关注与其他解读不同的地方。研究者不能将解读仅仅停留在文章表层,寻找其共同性和普遍性,而要将其思想与艺术价值的特殊性还原出来,将理论逻辑结合文本,把文章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还原出来。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在进行文学文本解读时我们要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与理解,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总之,做好文学文本解读,联系实际将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传达出来,这样的文本解读依托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与可理解性,有利于加强读者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便于读者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细读文本、钻研文章。
参考文献
[1] 贺卫东 , 朱慧颖 . 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建构 [J]. 语文建设 ,2023,(01).
[2] 高鑫. 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7.
[3] 孙绍振 . 西方文学理论的危机和文学文本解读学的建构 [J]. 厦大中文学报 ,2015,(01).
[4] 孙绍振 . 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 [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5).
[5] 孙彦君 . 论孙绍振文本解读的实践及理论建构 [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6] 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