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竞技时代中国青少年心理特征研究报告

作者

胡翔坤 傅志瑜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312030

一、引言

电子竞技(简称“电竞”)作为 21 世纪以来迅速崛起的新兴体育项目与数字 文化现象,已深刻融入全球尤其是中国青少年的生活。其独特的竞技性、社交性 和娱乐性吸引了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深度参与,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价值观形成及 社会行为模式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本报告旨在探究电竞时代背景下中国青 少年的核心心理特征,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电竞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 据与实践参考。

二、中国电竞发展、政策演变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中国电竞产业的发展历程充满波折,政策变动、市场驱动和技术革新交织其 中,深刻影响了青少年接触和参与电竞的方式与态度。

在早期探索与官方认可的初步尝试阶段(2000-2004 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电竞社群开始萌芽。2003 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列为正式体育项目,给予 了官方初步认可。然而,2004 年广电总局的禁播令使得刚起步的电竞产业迅速 跌入低谷,社会舆论也趋于负面。这一时期的政策反复,可能在早期接触电竞的 青少年心中种下了对电竞社会地位不确定性的认知。

2005-2010 年进入海外游戏引入与产业缓慢复苏阶段,尽管政策环境严峻, 但 WCG 等国际赛事的持续举办以及部分企业家的个人投入,维系了电竞社区的 火种。2010 年,腾讯代理的《英雄联盟》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其出色的游戏设 计和社交属性,迅速积累了庞大的青少年用户基础,为电竞市场的后续复苏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2017 年见证了电竞产业的快速发展,资本涌入与职业化进程加速阶段。 赛事商业价值凸显,直播平台兴起,大量资本涌入。2016 年成为政策的“暖春”, 多部委发文支持电竞发展,教育部更是增补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2017 年,《王者荣耀》及其 KPL 联赛的成功,标志着移动电竞市场的全面爆发,进一 步扩大了电竞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在社会认可度提升与市场规模突破阶段(2018-2019 年),中国电竞在国际赛 场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如雅加达亚运会夺金、IG 战队 S8 夺冠,极大地提升了电 竞的社会认可度。2019 年,中国电竞市场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用户规模超过 4 亿。同年,“电子竞技员”和“电子竞技运营师”被列为新职业,为有志于此的青少 年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

然而,伴随产业繁荣的是对未成年人过度沉迷问题的日益关注,这导致了未 成年人防沉迷政策收紧与行业规范化挑战阶段(2019-2021 年)。国家新闻出版署 于 2019 年和 2021 年相继出台严格的防沉迷政策,特别是 2021 年的“史上最严新 规” ,将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大幅缩减至每周特定时段的 3 小时,平日禁玩,并严 格落实实名制与人脸识别技术。这一系列政策对青少年参与电竞的方式产生了革 命性影响,一方面旨在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部分青少年的 负面情绪或规避行为,并对电竞人才的早期培养构成挑战。

进入亚运会正式项目与未来发展展望阶段(2022-2025 年),尽管监管趋严, 但 2022 年杭州亚运会将电子竞技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其体育化标 签。行业预计将在规范化、国际化及产业融合方面持续探索,核心议题是如何在 严格的未成年人保护框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演变深刻塑造了青少年接触 电竞的社会环境及个体预期,对其心理认知、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持 续而深远的影响。

三、电竞流行语的特征与分类

电竞流行语是青少年在电竞文化中创造和使用的独特语言现象,它们不仅是 交流工具,更是承载情感、构建认同、反映群体心理的重要载体。

基于语言学特征,电竞流行语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缩略语、字母 缩写与简写,如 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LPL(英雄联盟职业联赛)、YYDS (永远的神)、ADC(物理输出核心)、GANK(游走抓人)、GG(Good Game) 等。此类词汇追求简洁高效,便于在快节奏的交流中快速输入和理解。

第二类是比喻、拟人、夸张与反讽,如“下饭”(形容操作失误)、“坐牢”(形 容游戏体验极差)“、栓条狗都能赢”(形容实力悬殊)“、逆天”(形容操作非常规)、 “战神”(形容表现优异)“、血压拉满”(形容极度气愤或紧张)。这类表达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第三类是谐音梗、流行语演变与旧词新用,如“蚌埠住了”(源自“绷不住了”)、 “栓 Q”(源自“Thank you” ,带反讽意味)、“破防”(指心理防线被突破)。这类表 达利用语音或语义关联进行创新,富有娱乐性。第四类是特定赛事、版本、事件、 选手或主播衍生词,如“不破不立”(EDG 战队 S11 夺冠口号)、“圣经”(指选手 或教练的经典言论)。这类词汇与具体人、事、物紧密相关,具有较强的社群记 忆功能。

此外,从使用情境来看,电竞流行语的运用也呈现出差异。在直播流媒体中, 弹幕文化催生了大量实时、情绪化、简短的流行语,如 YYDS 、666 、下饭、天 秀,主要用于即时共鸣和氛围营造。在论坛与社区中,流行语则更侧重深入讨论, 涉及战术分析、选手评价等,如运营、拉扯、版本答案、BP 博弈,体现了社群 成员的专业探讨需求。而在游戏内聊天中,流行语极度强调效率与简洁,用于快 速沟通战术、请求支援或表达情绪,如 GANK 、MISS 、TP 、集火 XX 。这些分 类为后续深入分析青少年心理特征奠定了坚实的语料基础。

四、基于流行语分析的青少年核心心理特征及阐释

通通过对电竞流行语的生成机制、语义内涵、情感色彩及使用情境进行多维 度分析,可以揭示青少年在电竞语境下的若干典型心理特征,并结合心理学理论 进行阐释。

首先,求异与创新心理在电竞流行语的创造和使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青少 年通过大量新造词、运用谐音梗以及对既有词汇进行颠覆性解读(如“抽象 ”、 “蚌埠住了 ”),来彰显个性,构建独特的圈层“黑话 ”。这种行为不仅满足了他 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是其强烈自我表达欲的体现。这与青少年认知发展阶 段相吻合,正如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理论所指出的,12 岁以上的青少年开始 具备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能力,促使他们能够创造和理解内涵丰富的隐喻式新词 汇。网络环境中信息爆炸、更新迅速的特点,也使得青少年语言风格追求求新、求变。

其次,从众与认同心理同样强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语言行为。当某个流行语 (如“YYDS ”、“666 ”、“破防 ”)在社群内形成风潮后,青少年会迅速跟风使用, 形成“刷屏 ”现象。这种行为深刻体现了他们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的需求。使 用共同的“梗 ”是他们建立情感连接、确认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埃里克森的心 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青春期是寻求“我是谁 ”的关键阶段,电竞群体通过共用 专属术语来构建集体身份,增强群体归属感。研究也指出,网络亚文化圈的用语 被圈内成员广泛接受,这种共享的语言符号帮助青少年彰显个性、建立亲密友谊 并构建身份符号,许多青少年玩家倾向于将“游戏者 ”身份融入自我概念,使得电竞流行语成为其社会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省力与效率心理在电竞交流中非常明显。大量缩略语、字母词和数字 谐音(如“666”用数字简洁表达极度赞叹)的广泛使用,反映了青少年在快节 奏、信息密集的电竞环境下对信息传递效率的极致追求。这种追求简洁、快速的 语言风格,也体现了他们在网络环境下的适应性与创造力。

同时,夸张与情绪宣泄心理普遍存在于电竞流行语中。流行语中充斥着极端 的比喻和夸张修辞(如“下饭 ”、“坐牢 ”、“栓条狗都能赢 ”、“心态崩了 ”),这些 词语常伴随强烈的情感色彩,是青少年在游戏中经历高峰或低谷体验时情绪的集 中爆发和有效宣泄。在学业和成长压力下,青少年常产生焦虑与无力感,电竞流 行语中的一些表达,尤其是带有自嘲意味的消极用语,为他们提供了情绪宣泄的 出口。“摆烂 ”、“佛系 ”、“躺平 ”等词汇可以视为一种自嘲式的防御机制,帮助 玩家以幽默形式缓解挫折感。研究指出,通过夸张自嘲的网络表达可以减轻尴尬 和压力。弗洛伊德也曾指出,处于青春期的个体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否定自我、 压抑情绪并试图逃避现实的倾向,这一观点与流行语所反映的情绪宣泄及部分逃 避心理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此外,娱乐与戏谑心理使得青少年善于从失误或争议事件中发掘笑点。他们 通过语言的戏谑化处理(如大量谐音梗和反讽的运用,例如“skr ”凭借拟声展 示情绪或表达赞叹)来消解负面情绪,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这本身也是一种积 极的心理调适机制,体现了青少年在压力环境下的机智幽默和个性化表达。

最后,社会比较与地位建构心理也通过评价性流行语(如“T0 英雄 ”、“S 级操作 ”、“王者 ”、“菜鸡 ”、“提款机 ”)得以体现。这些词汇反映了青少年在电 竞社群中对能力层级、游戏理解和内部地位的关注与构建,是其在虚拟社群中确 立自身位置的一种方式。与非电竞网络流行语相比,电竞流行语更具竞技导向、 即时互动性和社群技能崇拜色彩,其在强化社群认同、反映竞技追求、作为即时 情绪出口等方面的功能更为突出和集中。

五、电竞流行语的演变趋势与情感转向观察

近年来,观察电竞流行语的使用可以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尽管并非严 格的线性演变,但不同情感色彩和功能导向的词汇在不同时期或情境下的流行度 有所侧重。早期或在积极竞技氛围中,团战协作与技能赞美类的词汇较为突出, 例如“666 ”、“Carry ”、“打 call ”、“C 位”等术语,被广泛用于赞扬队友操作精 湛、领导团队走向胜利或表达对优秀表现的高度认可,如“打 call ”原指应援偶 像,在游戏语境中则转变为为队友加油打气。

然而,随着游戏体验的多样化和玩家心态的转变,尤其是在面对失败挫败时, 表达无奈、自嘲甚至带有一定消极情绪的词汇也大量涌现并流行。诸如“寄了 ”(GG 的变体,表示“完了、输了 ”)、“破防 ”(心理防线被击溃)、“心态崩了 ” 等词汇,成为玩家在失利后宣泄情绪、表达挫败感的常见方式。有时,人们会通 过夸张的自嘲来化解失利带来的负面感受,例如“我直接一个寄 ”就成为表达对 现状无力改变但又带有一丝幽默的常用语。

更进一步,一些反映放弃、消极甚至逃避心态的词汇在部分玩家群体中也具 有一定的流行度,例如“躺赢 ”(指依靠队友赢下比赛,有时隐含主动放弃努力 的意味)、“摆烂 ”(指在困境中放弃努力,任其发展,甚至故意输局以便被高段 位玩家带领快速上分)、“佛系 ”(形容对胜负结果不太在乎的心态)。这些词汇的 使用,虽然有时也带有戏谑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部分青少年在高度竞 争的游戏环境或现实压力下,可能选择的一种消极应对或无奈的心理状态。例如, 不少玩家用“佛系 ”来描述对胜负的不在乎,或用“躺平 ”来宣泄在“ 内卷化 ” 社会竞争中的无力感和抗议。这种情感表达的转向值得关注,因为它可能关联到 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因素。

六、电竞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为推动电竞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有效保护青少年,需从政策、技术、教育 多层面综合施策,构建一个平衡产业发展与社会责任的生态系统。

在政策层面,应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探索更具弹性与差异化的未成年 人保护政策管理模式,定期评估政策影响并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必须加强行业 规范与标准建设,涵盖赛事组织、俱乐部管理、内容审核、电竞教育认证等多个 方面。此外,应鼓励游戏开发商采纳“负责任的游戏设计”理念,避免过度依赖刺 激成瘾的机制,并在游戏中内置更友好的防沉迷提示与健康引导,对积极履行社 会责任的企业可考虑给予适当的政策激励。

在技术层面,新兴技术的应用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人工智能 (AI)心理干预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前景广阔。例如,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 术识别其在游戏或社区交流中(尤其是从电竞流行语如“破防” 、“心态炸裂”中) 表达出的负面情绪信号,提供即时的情绪疏导、科普心理健康知识,或在必要时 引导其寻求专业人工帮助。

在教育层面,应将电竞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青少年培养体系,帮助他们批判性 地看待电竞媒介内容,理解电竞文化内涵与商业逻辑。同时,要大力推广健康游 戏理念与时间管理教育,强调平衡游戏与学业、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学校和社区 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支持服务,提供专业的辅导资源,鼓励青少年在遇到心理 困扰时主动求助。此外,应积极发挥优秀电竞选手和行业榜样的正面引导作用, 传递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和职业价值观。

七、结论

尽管本研究已取得上述进展,但鉴于电子竞技与青少年心理互动机制的内在 复杂性与动态性,该领域仍存在大量精微的互动细节及其深层作用机制,亟待未 来研究进行更为系统和深入的挖掘与阐释。持续关注并深化对此议题的探索,对 于理解当代青少年文化、促进其健康成长以及引导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均具有重 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花阳、孙海勇(2012),电子竞技的体育性分析,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 卷(12),104-105.

[2] 张丽军(2018),电竞不是“体育 ”质疑——兼论电竞的发展问题,山东体 育学院学报,2018,卷(34),40-44.

[3] 洪建平(2021),电竞入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争议、利益与影响,未来传 播,2021,卷(28),70-77+125.

[4] 任爽、杨广柱(2023),电子竞技游戏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影响分析,大 学,2023,卷(02),5-8.

[5] 黄琦、罗怡静、陈诗翊(2023),社会工作视域下青少年电竞防沉迷研究, 社会政策研究,2023,卷(01),69-83.

第一作者简介:胡翔坤(2003-),男,本科生

通讯作者简介:傅志瑜(1979-),女,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