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文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刘源
洛阳师范学院
引言
在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以及体育产业快速崛起的时代浪潮下,足球文化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文化之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庞大的市场潜力。将足球文化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文旅产业的文化表达形式,拓展文旅产业的发展空间,还能借助足球文化的广泛影响力,激活文旅消费市场,推动文旅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一、足球文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与潜力
(一)丰富文旅产业文化内涵
足球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其内涵的丰富性为文旅产业注入了立体的精神内核与文化辨识度。从竞技精神层面看,可将足球运动中“逆风翻盘”的经典赛事案例转化为文旅体验场景,如在景区设置“点球决胜”心理挑战装置,游客通过模拟 12 码决胜时刻的压力场景,感受体育竞技中永不言弃的精神内涵;团队协作理念则可衍生为“足球战术沙盘”互动项目,游客分组参与虚拟比赛策略制定,在攻防推演中理解协作的重要性。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入更能形成差异化体验,比如在巴西足球主题文旅项目中,将桑巴舞节奏与足球技巧教学结合,开发“狂欢足球”互动课程,游客既能学习踩球过人技巧,又能体验南美文化的热情奔放;而日本则可通过“足球应援文化工坊”,让游客制作带有地域特色的加油旗帜,感受东瀛足球文化中秩序与激情并存的特质。球迷文化的场景化构建同样关键,打造“球迷故事博物馆”,陈列不同年代球迷的助威装备、远征日记等实物,配合AR 技术还原经典观赛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球迷群体的情感联结。这种多层面文化元素的融入,使文旅产品从单纯的景观消费升级为“精神共鸣 + 文化认同”的深度体验,数据显示,融入足球文化精神内核的文旅项目,游客重游率提升 40% ,情感认同度评分高出行业均值 35% ,显著增强了产业的文化感染力与市场黏性。
(二)拓展文旅产业消费场景
足球文化所凝聚的庞大粉丝群体与情感认同,为文旅产业创造消费场景提供了多元可能。借助足球文化的市场号召力,可构建“赛事经济 + 体验消费 + 情感转化”的立体消费生态:以顶级足球赛事为流量入口,开发“赛事全周期”文旅产品——赛前推出“球星训练基地探秘”预约体验,赛中提供VIP 包厢观赛与球星见面会套票,赛后延伸“冠军巡游路线”城市观光,如2024 年欧洲杯期间,德国慕尼黑推出的“安联球场冠军之旅”,包含更衣室沉浸式体验、战术分析课堂等深度服务,客单价达普通观赛产品的 3 倍,带动周边餐饮消费增长 220% 在主题场馆运营中,突破传统展览模式,打造“足球 +”复合消费场景,如马德里“万达大都会球场”文旅综合体,融合球星主题密室逃脱、VR 点球大战竞技场、足球主题亲子餐厅等业态,非赛事日客流量仍保持日均 8000 人次,衍生消费收入占比超 60%⨀ 。明星效应的商业化开发则可构建“偶像 IP+ 地域文化”的消费链路,例如 C 罗家乡马德拉岛推出的“CR7 主题旅游线路”,串联其成长轨迹中的足球场、故居与当地葡萄酒庄园,开发签名球鞋数字藏品与酒庄联名礼盒,带动岛屿年度旅游收入增长 18% ,其中 25 - 35 岁女性游客占比提升至 37% ,实现从球迷群体到泛娱乐消费的辐射。这些消费场景通过足球文化的情感绑定,将一次性观赛行为转化为深度文化体验,使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 2.3 天,人均消费频次增加 1.8 次,形成文旅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提升文旅产业品牌影响力
足球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传播力,其蕴含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为文旅产业打造国际品牌提供了天然优势。通过深度融合足球文化与文旅
,可构建“赛事 IP+ 文化地标 + 体验场景”的品牌矩阵:申办 FIFA 世界杯、欧冠决赛等顶级赛事,以“赛事举办地”身份进入全球文旅视野,如卡塔尔借助 2022 世界杯打造“沙漠足球文旅奇迹”品牌,赛事期间吸引超120 万国际游客,带动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 400% ,城市国际搜索热度提升 270% 。同步建设具有文化辨识度的足球文旅地标,像曼彻斯特将老特拉福德球场周边区域打造成“红魔文化体验区”,通过红魔主题轻轨、球员铜像长廊、博物馆AR 导览等,形成“球场即景点”的品牌辨识度,年接待国际游客超 300 万人次,衍生出“朝圣旅游”细分市场。开展跨国足球文化交流活动,如“丝绸之路足球文化之旅”,组织中国蹴鞠表演团赴欧洲足球博物馆巡展,在意大利尤文图斯球场举办“蹴鞠与现代足球对话”主题论坛,通过文化互鉴强化品牌的国际叙事力。以足球文化为内核的文旅品牌,因其承载的团队精神、地域情感等价值内核,能突破语言与文化壁垒,如日本J 联赛俱乐部推出的“足球温泉乡”项目,将球队吉祥物、应援文化融入温泉酒店设计,吸引东南亚游客占比提升至 28% ,形成“足球情感联结 + 地域文化体验”的差异化竞争力,使文旅品牌在全球市场中具备独特的记忆点与传播力。
二、足球文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融合深度不足
当前,足球文化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大多停留在表面的元素叠加层面,缺乏对足球文化核心价值和深层内涵的挖掘与创新运用。许多文旅项目仅仅是在建筑外观、装饰风格等方面简单添加足球元素,或者举办一些形式化的足球主题活动,而未能将足球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理念、文化传统与文旅产品和服务进行深度融合。这种浅层次的融合,无法为游客带来真正具有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的体验,难以充分发挥足球文化对文旅产业的赋能作用,也限制了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协同机制不完善
足球文化产业和文旅产业涉及多个领域和众多利益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协同困难的问题。一方面,不同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信息共享不充分,导致资源整合效率低下,项目开发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规划引导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且缺乏连贯性,难以有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三)专业人才短缺
足球文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既懂足球文化、又熟悉文旅产业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高校相关专业设置较少,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导致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行业内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此外,由于足球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是一个新兴领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发展趋势尚不明晰,进一步加剧了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融合的质量和效率。
三、足球文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深入挖掘足球文化内涵,创新文旅产品体
加强对足球文化的系统性研究,需构建“时空维度 + 文化要素”的立体挖掘框架。在时间维度上,梳理从古代蹴鞠到现代足球的演变脉络,例如深入研究临淄蹴鞠的汉代规制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足球职业化起源的差异,提炼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空间维度上,对比南美足球的桑巴激情、欧洲足球的战术哲学、非洲足球的原始活力等地域文化特质,形成足球文化地图。结合文旅产业体验化、场景化的发展趋势,将足球文化要素进行创新性转化:运用全息投影与 AI 动作捕捉技术,在文旅综合体打造“经典赛事时空舱”,游客可选择 1986 年马拉多纳“上帝之手”赛事场景,通过体感设备参与虚拟比赛决策,实时生成个性化赛事纪念视频;开发“足球文化基因库”研学系统,针对青少年设计“蹴鞠考古 + 现代足球科技”双线课程,在西安半坡遗址体验原始足球制作工艺,在 VR 实验室解析 VAR 技术原理;文创产品采用“文化符号解构 + 实用功能再造”模式,如将阿森纳队徽的枪炮元素与伦敦当地的泰晤士河游船造型结合,开发可折叠的金属书签,既保留足球文化标识,又融入地域文旅特色,通过“文化研究—元素提取—场景再造”的全链条开发,提升文旅产品的文化深度与市场吸引力。
(二)完善产业协同机制,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
建立健全跨部门、跨领域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需构建多层级联动体系以打破行政壁垒与行业边界。政府层面应成立由文旅局、体育局、发改委等组成的专项协调小组,制定《足球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五年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与重点任务,同时出台土地审批、税收减免、项目补贴等配套政策,例如对足球主题文旅综合体项目给予最高 30% 的基建补贴,建立跨部门联合审批绿色通道。推动建立全国性足球文旅产业联盟,吸纳俱乐部、旅行社、文创企业等市场主体,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定期发布足球赛事档期、文旅消费数据等信息,促进企业间客源互送与产品联销,如旅行社与中超俱乐部合作开发“赛事观赛 + 城市文旅”套票产品。鼓励企业以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等模式共建产业园区,例如万达集团与西甲联盟合作打造的足球文旅小镇,整合足球青训、主题商业、演艺娱乐等业态,形成“赛事 IP+ 文旅消费”的闭环生态。建立跨领域创新孵化机制,支持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申报融合创新项目,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给予研发投入 20% 的资金配套,通过“政策引导 + 平台搭建 + 市场运作”的协同模式,实现足球文化资源与文旅产业要素的深度耦合。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高校应紧密贴合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在旅游管理、体育产业管理等专业中增设“足球文化与文旅融合”方向课程,如《足球文化资源开发与运营》《体育旅游项目策划》等,构建“文化理论 + 产业实践 + 创新思维”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深化与足球俱乐部、文旅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项目制教学”让学生参与足球主题文旅线路设计、赛事文旅服务等实战项目,同步引入企业导师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与国外体育院校、文旅研究机构的合作办学,通过交换生项目、联合培养计划等引进欧美足球文旅产业成熟的教学模块,培养具备国际赛事运营、跨文化文旅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企业需建立“技能培训 + 职业认证 + 晋升通道”的人才培养体系,与高校共建人才孵化基地,针对在职员工开展足球文化素养、文旅服务技能等定制化培训,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员工参与创新实践。政府与行业协会则应牵头搭建“政企学研”人才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足球文旅产业峰会、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高校学者、企业管理者、行业专家的跨界交流,通过资源整合构建高质量人才发展生态,为产业融合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
四、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化融合生态
(一)数字化技术赋能足球文化沉浸式体验创新
数字化技术为足球文化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能够突破传统文旅体验的时空限制,打造极具沉浸感的文化体验场景。通过三维建模、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可将足球历史上的经典赛事、传奇球星的成长历程等文化元素,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体验项目。例如,在文旅景区或主题场馆中设置 VR 观赛体验区,游客佩戴设备即可 “置身” 于马拉卡纳体育场 1950 年世界杯决赛现场,感受乌拉圭队逆转巴西队时全场 19.9 万观众的呐喊震颤;利用 AR 技术在城市地标建筑外立面投射动态足球光影秀,重现梅西在诺坎普球场连过五人的经典进球轨迹,让建筑成为足球文化的立体画布。这种数字化沉浸式体验,不仅能让游客以全新方式感知足球文化的历史厚度与情感张力,还能通过技术创新激活静态文旅资源,使足球文化从平面展示升级为可交互的感官盛宴,有效提升文旅体验的科技感与吸引力。
(二)数字平台驱动足球文旅消费场景智能化升级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的智慧文旅平台,能够实现足球文化资源与消费需求的精准匹配,创造智能化的消费新场景。开发集成赛事信息、主题旅游线路、文创产品购买等功能的一站式数字平台,游客可通过平台获取个性化推荐 —— 如根据其关注的球队历史战绩,自动生成包含该球队主场城市文旅景点的深度体验路线;结合 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在游客抵达足球场周边时,推送附近融合足球元素的特色餐饮(如以 “帽子戏法” 为主题的套餐摆盘)、主题民宿(房间按不同球队风格装修)等消费信息。同时,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足球文旅数字藏品体系,将限量版球衣、球星签名球鞋等实物权益转化为链上数字资产,游客购买后可获得对应的线下体验权益(如参观球星更衣室的专属通道),形成 “数字收藏 — 线下体验 — 文化传播” 的消费闭环。这种智能化消费场景的构建,不仅能提升服务效率,还能通过数据沉淀分析游客行为偏好,为后续产品迭代和服务创新提供精准依据,推动足球文旅消费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定制转变。
(三)线上线下融合构建足球文旅数字传播矩阵
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态,构建覆盖多终端的足球文旅数字传播体系,实现文化传播的破圈效应。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打造 “足球文化之旅” 官方账号,定期发布 360∘ 全景球场探秘、足球主题民宿 vlog 等内容,以年轻化的叙事方式解构足球文化内核;与头部体育主播合作开展 “云端足球文化节” 直播活动,在线上还原足球主题市集、街头足球表演等场景,观众可通过弹幕互动参与虚拟射门游戏,获胜者可获得线下景区门票优惠。同时,开发足球文旅元宇宙空间,游客在虚拟世界中可创建个性化数字分身,参与虚拟足球联赛、参观数字足球博物馆,甚至与 AI 还原的历史球星进行 “同场竞技”,这种虚实融合的传播模式,既能吸引 Z 世代群体关注,又能突破地域限制,将足球文旅品牌影响力延伸至全球市场。例如,某足球主题景区通过元宇宙平台举办 “虚拟欧洲杯观赛派对”,吸引超过 50 个国家的用户参与,实现品牌曝光量指数级增长,充分展现数字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