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政教育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探析

作者

于雅楠

呼市实验中学 010010

引言

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不同国家呈现出差异化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突破西方现代化理论范式,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鲜明特征,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新方案。在此语境下,思政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领域,其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既要契合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又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成具有时代性、本土性与引领性的价值导向系统。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思政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逻辑

思政教育核心价值体系是围绕国家意识形态目标,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而形成的价值观念集合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该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指导,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整体进步有机统一,通过价值塑造、思想引领与行为规范功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其理论逻辑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强调价值体系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同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念,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文化厚度的价值建构逻辑。从更深层次看,这一体系还需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创新能力与责任担当的复合型人才,其理论逻辑在不断适应时代需求中持续演进与完善。

二、思政教育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现实困境

2.1 价值认知的多元冲突

全球化浪潮与信息技术革命加速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西方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对主流价值认知形成冲击。部分社会群体在价值判断中出现功利化、碎片化倾向,对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核心价值产生疏离。这种价值认知的多元冲突导致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功能弱化,传统价值传播方式难以有效回应现实挑战,亟需构建更具解释力与吸引力的价值话语体系。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网络亚文化的兴起使得价值观念的传播更趋复杂,二次元文化、饭圈文化等衍生出的多元价值取向,在解构主流价值的同时,加剧了价值认知的混乱,使思政教育在价值引导上面临更大的阻力与难度。

2.2 内容供给的适配不足

当前思政教育内容存在理论阐释与实践需求脱节现象,部分课程仍以知识灌输为主,未能充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案例与现实议题。价值体系的呈现方式缺乏创新性,难以满足青年群体个性化、差异化的认知需求。同时,不同教育阶段思政教育内容存在重复与断层问题,未能形成螺旋上升的价值培育体系,影响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此外,思政教育内容在面对新兴社会现象与热点问题时,缺乏及时有效的回应与解读,未能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领域中蕴含的价值观念融入教学,导致教育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无法有效引导受教育者在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3 传播机制的效能局限

传统思政教育以课堂教学、理论宣讲为主要传播渠道,在信息传播碎片化、交互化的新媒体环境下,其传播覆盖面与影响力受限。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尚未实现深度融合,数字化传播手段的运用仍停留在形式创新层面,缺乏对价值传播规律的深度把握。此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社会舆论场与教育场域的价值导向存在一定程度割裂,削弱了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整体效能。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不同传播主体的话语体系存在差异,学校的理论化表达、家庭的经验式传递、社会的商业化宣传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传播合力,且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价值传播过程中出现信息衰减与误读现象,降低了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效果。

三、思政教育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

3.1 强化理论创新与话语转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引,推动思政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理深化与话语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概念与理论范畴。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展分众化、差异化的价值阐释,运用生活化、场景化的语言表达,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与感染力。通过理论话语向实践话语、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化,实现价值理念的有效传播与内化。同时,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鼓励从基层思政教育实践中提炼创新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成果,丰富和完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不断增强理论的生命力与话语的传播力。

3.2 优化教育载体与资源整合

构建全媒体时代的思政教育传播矩阵,充分运用短视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价值传播形式。开发沉浸式、互动式教学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空间。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教育课程,丰富价值教育载体,增强教育内容的贴近性与吸引力。此外,还应注重挖掘现代科技背后的价值内涵,将科技伦理、创新精神等融入教育载体设计,使学生在体验新技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拓展思政教育载体的深度与广度,提升教育资源的整合效能。

3.3 完善协同育人与评价机制

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明确各方在思政教育中的责任与分工,形成价值引领的合力。通过定期组织三方联席会议、开展联合主题教育活动,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教育理念与资源的深度共享。加强学校与社区、企业的合作,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将核心价值体系培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促进理论认知向行为实践的转化。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知识考核模式,注重价值认知、情感认同与行为表现的综合评价。引入模糊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法,全面考量教育对象的价值内化程度。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价值传播效果进行动态监测与反馈,通过分析不同群体的价值接受特点与行为轨迹,及时优化教育策略,提升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四、结语

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的历史进程中,思政教育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工程。面对多元价值冲突与教育环境变革,需立足理论逻辑、直面现实困境,通过理论创新、载体优化与机制完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思政教育价值体系。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价值体系建构的实证研究,探索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价值培育模式,推动理论成果向实践应用的转化,使思政教育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左雪松 , 夏道玉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学模式建构探析 [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6):5.

[2] 刘 东 霞 . 行 政 法 学 课 程 思 政 教 学 改 革 路 径 探 析 [J]. 华章 ,2024(17):0111-0113.

[3] 杨光辉 . 高校思政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施探析 [J].[2025-06-14].

课题名称及编号:《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研究》hskt145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