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提取与三观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周红
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 614900
课程思政 " 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 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 [1]。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相关主题教育内容 [2]。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中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如何自然且有效地提取课文中的思政元素,仍是许多语文教师面临的实践难题。本研究旨在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政元素的系统提取方法和三观教育的有效引导策略,为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提取路径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提取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内外兼修推进语文人文文化建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3],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深厚的专业素养。思政元素的提取要力求全面性和生动性,避免片面和死板,落入千篇一律、枯燥说教的窠臼。
1. 从文本内容分析入手是最直接的提取路径。
教师应深入研读课文,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体裁全面、题材丰富,仔细探究不难发现,每篇课文都是三观教育的沃土,可挖掘的思政元素丰富而深刻。例如,在《沁园春·长沙》中可感受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的革命豪情;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可领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悲悯之心,在《将进酒》中可以体会“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昂扬。[4][5][6]
2. 作者背景和创作语境分析是另一重要提取维度。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和创作背景,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政内涵。以鲁迅作品为例,只有深入了解他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才能充分领会其作品中批判封建礼教、唤醒国民精神的深刻思想。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之法,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价值。
3. 时代特征与社会价值的联系同样不容忽视。
经典作品往往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思想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文本与当代社会的联系,使传统价值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如教学《论语》选段时,可将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的传统美德与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联系,实现传统价值的现代转换。
二、课程思政与三观教育的融合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与三观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
1. 情境创设与情感共鸣是关键切入点。
“情境”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包含特定学习元素和背景信息的学习任务及场景 [7]。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生动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与妻书》时,通过展示历史影像、深情朗读课文片段,让学生切身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在情感体验中接受价值观教育。
2. 价值辨析与批判思考是深层次融合的保障。
教师不应简单灌输价值观念,应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进行价值辨析。如教学《雷雨》时,可以围绕周朴园这一形象展开伦理讨论,让学生在批判思考中确立正确的家庭观、伦理观。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法,能有效促进学生价值观的自主建构。
3. 行为引导与实践延伸是巩固教育效果的必要环节。
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不能止于课堂,应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教师可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 " 传统文化进社区 " 志愿服务,知行合一,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课堂所学的价值观念。[4]
三、教学案例分析
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展示思政元素提取与三观教育的具体实践。
在文本分析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朱自清在政治动荡时期保持高洁品格的精神追求,提取 " 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 这一思政元素。通过对比朱自清 "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 的事迹,深化学生对民族气节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 问题链" 设计:作者为何在夜深人静时独享荷塘月色?文中 "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反映了怎样的心境?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精神独立的重要性。
课后延伸活动可设计为" 寻找校园中的精神家园" 散文创作,鼓励学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将文学审美与人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四、面临的挑战与优化建议
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思政实施面临诸多挑战。教师思政素养不足是主要瓶颈,部分语文教师对思政教育理解片面,存在 " 贴标签 " 式的生硬灌输现象。评价体系不完善也制约着课程思政的发展,如何科学评估思政教育效果尚缺乏有效工具。此外,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教育复杂性也不容忽视。
为优化课程思政实施,建议从以下方面改进:加强教师思政培训,提升政治素养和教育智慧;开发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创新教学方法,善用新媒体技术增强教育吸引力;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五、结论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思政元素,创新教育方法,注重实践转化。本研究提出的思政元素提取路径和三观教育融合策略,为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供了可行方案。只有将价值引领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赵继伟 .“ 课程思政” : 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02):114- 119.
【2】 王 本 华 . 统 编 高 中 语 文 教 材 的 设 计 思 路 [J]. 人 民 教育 ,2019(20):55- 57.
【3】殷国栋 . 浅析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新困境及对策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06):124- 126.
【4】荣维东 , 刘建勇 . 语文学习情境的学理阐释与创设策略 [J]. 语文建设 ,2022(05):14- 18.